兩個女孩的秘密墮胎之旅

2020-04-08     Lens



在女性議題里,有一個話題經常沒來得及展開就被匆匆掃入地毯下——它就是「墮胎」。

在前幾年的國產青春片里,少女墮胎幾乎成了「傷痛青春」的粗淺代名詞,仿佛每個女孩用力活過痛過的註腳,就是被渣男辜負後流著淚、雙腿發軟地獨自去墮胎。

截圖來自《匆匆那年》,意外懷孕準備墮胎的方茴正面對著醫生和輔導員老師質疑。


這種無腦符號式的刻畫,不僅沒能真正道出墮胎背後的痛苦,也讓大眾對墮胎產生了錯誤的看法,認為墮胎是」爛片橋段「之餘,也忽略了其背後的社會語境和對女性的真正關懷。

今天,我們想借著今年的柏林銀熊獎女性佳作《從不,很少,有時,總是》(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聊聊這個該更多被正視的話題。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由美國女導演伊麗莎·希特曼(Eliza Hittman)執導,靈感來自2012年10月,一個28歲的愛爾蘭女牙醫薩維塔·哈拉帕納瓦爾(Savita Halappanavar)死去的故事。

當薩維塔被送到戈爾韋(Galway)的一家醫院時,已開始有流產跡象,伴隨著併發症情況不斷惡化。她要求緊急墮胎,但請求不斷被拒絕,最終她於10月28日,也就是她第一次請求墮胎整一周後,感染致死。

圖為薩維塔去世後人們自發舉行的紀念活動。

在前些年墮胎非法的愛爾蘭,不少女性選擇在一天之內往返於愛爾蘭和英國之間,完成墮胎。安·羅西特的著作《愛爾蘭隱藏的散居地:製造愛爾蘭-英國「地下墮胎之路」,1980-2000年》里,用大量的口述描繪了一條悄悄運送愛爾蘭女性去英國進行墮胎的系統。2018年,愛爾蘭墮胎才開始合法化。

被這個故事震撼的希特曼,考慮把一部呈現女性墮胎的故事搬上銀幕,她說:「這會是一部我很想看的電影:關於女性所走的這些不為人知的旅程的故事」。

就這個初衷而言,電影的確「非常扣題」,它很簡單地講了,兩個賓州的小鎮女孩,懷孕的秋(Autumn)和好心陪同的表妹斯凱拉(Skylar)私自跑到紐約,完成墮胎的故事。

這是屬於兩個女孩的秘密墮胎之旅,是遭受男性惡意後的一場逃離。 很多人也把它和同題材電影做了對比:溫和現代版的《末路狂花》;略過歷史語境的《四月三周兩天》,真實殘酷版的《朱諾》。雖然略為簡單,但卻也挺有道理。

《四月三周兩天》講述的是1987年發生在羅馬尼亞的「墮胎故事」,彼時羅馬尼亞仍有明確法律禁止墮胎。

《四月三周兩天》講述的是1987年發生在羅馬尼亞的「墮胎故事」,彼時羅馬尼亞仍有明確法律禁止墮胎。

被男友拋棄的女大學生Gabita意外懷孕,好友Otilia決定幫她秘密墮胎。通過朋友的介紹,兩人聯繫到了願意做手術的醫生,但她們所籌的錢無法滿足醫生的要求,醫生提出用Otilia的身體做交換才能手術,Otilia答應了這個要求,手術最終一家廉價旅館裡進行。

影片名字「四月三周兩天」,指的是Gabita從懷孕到墮胎的時間長度。


而《從不,很少,有時,總是》,除了電影的題材,它首先吸引人的點在於原片名,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被影迷調侃為「四個程度漸進的頻率副詞的疊加」

不過這個副詞疊加也絕非隨便亂加,它和片中最核心的一場戲直接相關,說是「題眼」也不為過。

逃離了保守小鎮的秋,來到了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診所,在做人流手術的前一天,工作人員先是問了些比較常規的話題,無外乎藥物過敏史和性生活史之類。 然後到了比較私密的環節,工作人員說道:「我會問你一些比較私人的問題,你只需要回答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就可以。」

接下來的部分馬上變得令人揪心。

隨著工作人員拋出的五個問題,秋的表情從驀然冷靜慢慢轉向開始哭泣,回答也變得不情願:

-在過去一年裡,你的伴侶拒絕戴保險套。——有時。

-你的伴侶影響你的避孕計劃或者在你不想懷孕的時候讓你懷孕。——從不。

-你的伴侶曾經威脅或者恐嚇你。——秋變得牴觸,隨後回答「很少」。

-你的伴侶曾經打過你、扇過你耳光或者肢體上虐待你。——秋哭泣,沒有給出回答。

-是否有人強迫你進行性行為。——有過。

導演故意讓這個「使得她懷孕的角色」缺席,使得我們很難拼湊出秋究竟是怎麼懷孕的背景,但這也是導演本身的想法:「我想尊重她的感情經歷」,免於更多的道德評判。

在去年美國史上最嚴墮胎法「心跳法案」出台後,這部電影前所未有地應景,側面反映著美國醫療資源、就診服務、醫保覆蓋、隱私保護和衛生習慣等方方面面。但這不是重點,今天我們不談美國的政治環境。

2019年5月14日,美國阿拉巴馬州通過法案,除非出於挽救孕婦生命的需要,墮胎才被允許

我不知道有多少讀者在看這五個問題的時候,自己默默回答、對號入座。

這個電影有價值的地方就在於,上述每個選擇題背後的答案,都有著女性的社會遭遇和人際關係的縮影。

從不平等,很少期待,有時落淚,總是沉默。

當兩個女孩發現丟了回程的車票,身上又沒有錢,也不敢給家人打電話的時候,表妹斯凱拉無奈跟大巴車上和她們搭訕的男孩借錢。男孩欣然應允,但有個條件,就是先讓斯凱拉跟她「先去市中心一趟,在路上找個ATM取錢」。

如果你看過《四月三周兩天》,還記得那位前來幫助女主角墮胎的男人說了些什麼的話,你基本可以猜到這部電影接下來的情節。

當秋在分開不遠的地方找到斯凱拉時,她看到大巴搭訕男也正在得到「屬於他的回報」。

面對不得不犧牲自己的色相去換回程車票的表妹,秋上前輕輕勾住了對方的手指,這一刻,難受與同情,殘酷與憤慨,在很多觀眾心中拼成了一種足夠複雜的心情。

少女的青春可貴,總想獨行天下,卻很難意識到,在窘境面前有時卻無依可靠,電影情節里體現的這種「索取」與「犧牲」的失衡對比,確實充滿了「侵犯感」。 在臨近結尾的時候,兩個女孩坐在路邊餐館吃飯,雲淡風輕地給在紐約的墮胎經歷作了結:
-「疼嗎?」-「就是有點不舒服。」


在流產廣告與性健康教育「配比」失衡的今天,依舊有很多人認定,選擇去墮胎的未婚或未成年女性,不過是「失足少女」罷了。

望周知

旁人很少清楚,那些躺在手術台的女孩們,是如何經歷著一個不得已的過程:她們會困惑,也會承受著心理上的壓力和社會灌輸的恥感。

當中大多數女孩,自己也還只是個孩子,根本沒有做好準備去迎接另一個生命的到來。 據 Statista 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7年,英格蘭和威爾斯16歲以下的少女,其墮胎率始終在60%上下徘徊。

註:Statista是一個在線的統計數據門戶。它提供了來自各主要市場、國家和民意調查的數據


古特馬赫研究所也做過類似的調查。

(註:古特馬赫研究所 Guttmacher Institute 成立於1968年,一直致力於研究教育和促進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並利用研究成果來支持政策制定和計劃改革。)

在2013年,該研究所對比調查研究了美國各州年輕女性的生育率、懷孕率,以及墮胎率。 調查發現,雖然美國15-19歲少女的懷孕率和脫胎率均呈下降趨勢,但女孩們對生育的責任感,以及自我保護的意識仍有待提升。

在下圖中,該機構在各州計算估計了15-19歲少女,懷孕率與意外懷孕率的範圍。

其中,在新罕布夏州、麻薩諸塞州、威斯康星州和新澤西州,意外懷孕率和總懷孕率之間的距離相對較小,表明意外懷孕的比例很高;在這些懷孕的少女中,有很大一部分報告說,她們不確定自己是否想懷孕,有25%(紐約)至72%(賓夕法尼亞州)的女孩回憶起這段經歷依舊略顯猶豫。

同年,中國國家計生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人工流產多達1300萬人次,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了5%左右,其中,還有不少女孩將此當做「緊急避孕」的手段。

美國心理協會(APA)心理健康與墮胎特別工作組(TFMHA)在2008年的報告中得出結論:「很明顯,有些婦女在終止妊娠後確實會感到悲傷和失落,有些人則會患上包括抑鬱症和焦慮症在內的重大疾病。

2019年5月,CNN曾經採訪過4位女性的墮胎理由,其中分別包括:1.醫生判斷孩子有病,即使生下來也很難活下去;2. 還沒準備好要第三個孩子;3. 用了保護措施,但仍意外懷孕了;4. 她覺得自己不必解釋自己的決定。

如何給到女性心理上的援助,消除她們對於墮胎的羞恥感,並給予女性相應的保護和寬容,把支配她們身體的權力交還於她們手中,這些才是最值得社會討論的議題。

而不是還沉溺於長期以來在各國都頗為相似的大語境:「作為女孩就要好好保護自己」。 對於女性來講,青春和成長,都是老生常談而又不能重來的選擇,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可以成為一份綿延不絕的考卷。

但生活里不應該充斥非此即彼的是非題,更多的該是五花八門的簡答題,用電影標題來解讀的話,應該是:差別從不消失,生活很少如願,現實有時殘酷,命運總是玩笑。

懷孕作為既成事實,不論是舍是留,男性角色的參與度是否符合社會期待,大環境應當給到更多的寬容。

性本身的禁忌感和羞恥感混雜在一起,成為每個女孩成長路上,沒有答案解析的必考題。

透過這部電影,除了墮胎這個明顯議題外,女性所接受的來自性別的壓力,甚至是暴力,也都以微妙的方式存在著,這顯然值得讓更多人去明白。

片中秋的繼父,在家人面前毫無遮攔,撥弄著家裡的母狗,還不停地重複「小蕩婦」。

在斯凱拉打工的超市裡,顧客有時也會用言語騷擾,往往沒有分寸與邊界。

在保守的賓州小鎮的診所里,關於「墮胎是一種暴力行為」的說教,也是男性給出的。

當兩個女孩來到紐約,在清冷的地鐵卻遇到了「露陰男」。

在兩位女孩與「大巴搭訕男」打保齡球時,鏡頭也充滿了「窺視感」。 男孩打球是這樣:

女孩打球時給到的鏡頭卻是這樣:

但是大家不要誤會,雖然導演在這裡的「反面人物設計」有點刻意,但這種塑造不是一種簡單的性別對立。 因為,放在社會大環境看,這些男性形象都算不上「壞人」,他們不過只是她們生命中無數的過客,他們並非罪無可赦,更多的是粗魯利己,沒有約束。

言辭冒犯的繼父、強行邀約的顧客、地鐵上的露陰癖、巴士上的搭訕男,以及無數成長路上意外的出現的「奇怪異性」,這些隨機的存在如同小劑量毒藥,對女性造成持久的壓迫與傷害。

韓國導演金寶拉談起自己執導的青春影片《青鳥》時說:「創作、導演一部關於14歲女孩的電影與真正成為一個14歲女孩之間是矛盾的,不過,我意識到即便身體成熟了,我們依然背負著來自那一時期(需要我們重訪)的情緒重擔。」

電影《青鳥》,講述了長期被家庭和朋友的忽略下,中學少女的跌撞成長記。


公交車上藉機「揩油」的中年男人,泳池裡的露陰癖,還有那些打著談生意的旗號,強行拉女同事應酬的「酒桌文化」,總在不經意間觸發當事人的創傷性回憶,甚至讓很多沒有親身經歷的女孩也生活在「被騷擾」的隱憂下。

別人口中的遭遇,以及類似的新聞報道,時刻提醒著女性:要保護好自己,不要走夜路,也不要穿得太暴露,少給自己惹麻煩...... 但若我們理想主義一點,這一切或許從制止施暴者開始,就能夠避免。

在這部電影里,有一個情節設定非常有趣,在流產手術前夜,有個鏡頭是女主在將行李搬離地道,只有下行的電梯在流動著,而上行的電梯卻荒誕地處於停滯狀態,她只得選擇艱難地負重前行。

等來到了次日,又是同樣的場景,但區別則是,這回她坐著下行電梯「輕鬆度過」這一切。當中的辛酸不言自明。

兩天的墮胎之行,可能是秋生命中的一道巨浪,也可能是一個再也不會被提及的往事,片尾身心俱疲的她閉上眼睛,在回家的大巴上睡去。 一切看上去都那麼平靜。

可是我們心裡都知道,紐約之行,可能是她的殘酷青春,但絕不可能是她最後一個窘境。



主要參考資料:

https://www.guttmacher.org/report/us-adolescent-pregnancy-trends-2013

https://edition.cnn.com/2019/05/21/health/women-reasons-abortion-trnd/index.html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2089084?dt_dapp=1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ICUaHEBnkjnB-0zp-q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