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與能力哪個更重要?不要輕信別人的雞湯,這篇文章說到根子了

2022-04-04     職場火鍋

原標題:學歷與能力哪個更重要?不要輕信別人的雞湯,這篇文章說到根子了

最近比較熱的一個話題:企業招聘存在「學歷歧視」,不僅僅歧視現有的學歷,甚至開始歧視「第一學歷」。最火爆的爭議:某名校博士求職被拒,追問原因,企業面試官回答,你的第一學歷是雙非大學的本科。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的學歷不高,甚至是第一學歷的「血統」不純正,即使後來讀了博士,面試官可能都要拒絕你。你可能委屈地說,我有能力啊,為什麼不給我證明我的實力的機會呢?現實,就是現實。名校高學歷者如過江之鯽,面試官認為:錄用高學歷者的成功機率要比錄用低學歷者的大!就這麼簡單,企業並不想浪費成本去試錯。截圖如下:

以後不要再問這種無腦的問題了。正如努力與成功、勤勞與致富、善良與好報一樣,如果喝雞湯太多了、沒有被社會弔打過,你啥都信!正如:三歲前,覺得爸爸是超人。十歲前,覺得老師無所不知。如果有人告訴你,英雄不問出處,成功不論來路,學歷不代表能力,文憑不代表水平,你微微一笑即可,大道理誰都會講,漂亮話誰都會說,但是,這些雞湯有營養嗎?管用嗎?解渴嗎?

學歷與能力本來就不是一個維度層面上的概念。能力包含很多種,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工作能力、協調能力、業務能力、技術能力,等等,多達幾百種。我要說,辦公室主任的察言觀色也是一種核心能力,你信嗎?我要說,你是秘書,給領導點菜也是一種性價比很高的職場能力,你信嗎?難道能力僅僅只是片面地指工作能力或業務能力或技術能力嗎?難道學習能力,不是一種能力?

所以,學曆本身就代表一種核心的學習能力,至於學習能力強、考試成績好、學歷拿得高,是不是必然帶來工作能力強、情商高、混得好、走向成功,那可真不一定。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但是,作為成熟的職場人,客觀、理性、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這也是一種理性分析的能力吧。你說,高學歷的人能力強,還是低學歷的能力強,不能比個體(個體的差異性很大),要比就比大機率,毋庸置疑,高學歷的群體要比低學歷的群體的平均能力強。

很多槓精一定會槓:老乾媽小學畢業,照樣是百億身價。我姑姑家的二舅,農村沒文化,現在是煤老闆。我表叔家的二大爺原來就是街溜子,現在在城裡買了三套房。如果放在十年二十年前,這種人比比皆是,為什麼?那個年代是信息不對稱的年代,沒有文化,但是有批條,就能發大財。沒有正經工作,在街上賣油條掙得比白領多。沒有文憑,從南方倒騰舊衣服到北方,賺得盆滿缽滿。

現在是什麼年代?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高科技時代、本質創新時代。經營模式、技術創新疊代越來越快,智商和技術都快跟不上了,你居然說,小學畢業也能太空飛行器、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網絡電商都是算法推薦,你喜歡什麼就推送什麼,還會有信息不對稱嗎?你從廣州、白溝再倒騰鞋襪箱包還能發大財嗎?

以上說的更多是指創業、商業或做生意、賺大錢,那麼,我們說一說「二八定律」: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沒有當老闆、做生意、發大財的命運,基本都是打工族的命運。越是發達的國家,創業的機會越少。因為社會發展已經飽和了,沒有那麼多的創業機會。不像中國這種快速崛起、飛速發展的國家,還有很多領域等待創業和創新。

有專家預測,中國還有10-15年是創業、創新的好時機,等到社會更加成熟,各個領域都飽和了,創業機會越來越少,會出現「一九定律」,90%以上的人都是工薪族,掙著社會平均工資,過著普通安定的日子。創新、創業的機會,只存在於少數技術革命的領域,比如,人工智慧、大數據、太空飛行器、星際空間、基因工程、電池技術、醫藥等領域,其他領域如果不出現革命性的技術和模式,能有多大的創業、創新的餘地?那些創新領域,請問沒有高學歷、沒有高技術、沒有高智商,能突破技術和理論的天花板嗎?

所以,我們回到現實,大多數人都是打工族,找到一份薪酬福利好、職業穩定、長期工作安全有保障的工作,才是我們命運的歸宿。那麼,我們再看看現實,2022年應屆畢業生人數已經突破1000萬,考研大軍人數已經突破400萬。你還槓嗎?考研大軍如過江之鯽,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他們難道不是為了拿到一塊金子敲門磚,尋求一份好工作嗎?

再看殘酷的數據:2022年,80%的本科生的簡歷投向了一二三線城市和沿海東部發達地區,75%以上的計算機專業畢業生把簡歷投向了3%的網際網路頭部企業。人才的結構性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什麼意思?莘莘學子們並不是要投身貧困地區搞建設,而是追求事業與生活的雙平衡,都願意去高薪、發達、醫療教育條件好的城市和地區,而不願意去欠發達、且求賢若渴的偏遠地區。

全國好城市就那麼幾個,只占城市的10%以內,80%的畢業生都蜂擁而至,人才在全國範圍內是匱乏的,但是在發達城市是供大於求的。造成的結果就是,求職門檻越來越高,單位招聘條件水漲船高,稍微好一點的單位,非研究生不收了,再好一點的單位,雙非研究生都沒有網申的資格。剛才說了,90%以上的人才走打工的道路,10%的好工作要求雙一流研究生學歷,既然打工是我們的職場起點,找到好工作就是人生新起點,那麼,好單位可不會真的相信「英雄不問出處」,也不會給你「學歷不代表能力」的證明機會,你連門都進不去,何談「學歷與能力」的辯論呢?如果你非要槓,可以啊,你大專畢業後,找一份工作或者去創業,成功之後,你才回來噴即可。

作為老HR,觀察過很多人,回答學歷重要還是能力重要這種問題,想寫幾句實踐出的「真知」,沒有雞湯,全部都是大實話。先說大機率事件吧,小機率的事件辯論起來沒有實操意義。大機率,學歷比能力重要,學歷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學歷,代表著學習能力、考試能力、專業知識資格、職業資格(比如醫生、律師、教師等需要規定的學歷作為執業資格,注意職業資格與執業資格的區別),學曆本身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無論是虛的(學習能力),還是實的(執業資格)。

再說學歷與能力的辯證關係吧。

我們一直在提倡不唯學歷、不唯資歷,只看能力。大道理,是絕對正確的。現實中,很多大道理是講不通的。比如,高層次的公務員、事業編,央企的管理職位,國企的骨幹崗位,基本都要求入職者具有重點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吧,實際上大部分好崗位起步價已經是985/211碩研學歷了吧。說「不唯學歷」,難道這些招聘廣告上的白紙黑字不打你的臉嗎?

不說別的,就說最近網上頻頻公布的央企、高層次公務部門的秋招和春招錄取公示名單吧。你自行搜索即可。比如,中石油、中石化、國網、高層次公務部門、待遇好的事業單位,如果是本部機關,你看看有沒有本科生?某證券央企總部錄取了30人,只有一位紹興學院的本科生,引起了軒然大波。90%以上都是全球TOP30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清北都算是墊底的。再看看那些江浙滬發達地區招聘的街道辦公務員、知名中學事業編吧,雙一流博士生是不是一大堆?你繼續槓,學歷沒有用?

再補一刀:有人說,學歷只是敲門磚,進門之後靠能力。好像你一個大專生進門之後,就能KO清華北大博士似的。我作為老HR,眼見著的多了。學歷在職業發展中依然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據大數據統計,高學歷者的平均年薪要遠遠高於低學歷者,現在創業成功的老闆中高學歷者遠遠多於低學歷者。小機率事件多的是,比如,某些網際網路大佬是大學肄業,某馬首富只是杭州師範,等等。還是回到科學理性的大數據統計,看看平均薪酬的比例再說吧。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在已經未來的社會發展,知識和科技的比重越來越大,知識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信息差逐漸消失,以前靠信息差投機取巧、靠人脈交換、靠營商勾結等手段發家致富的現象越來越少了。學歷高,至少代表學習能力強,消化快,功底紮實,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速度快,所以,未來的社會,高學歷者一定是職業鄙視鏈的上端,這是大機率事件。舉一些小機率成功的案例,並不能反證這個科學統計。

再補一刀:有人說,我本科畢業,早工作三年,我當上部門經理了,可以招聘研究生的同學來當我的下屬。網上流行一個段子,本科就業的同學戲稱考研的同學,三年後,我在招聘會上等你們。在一些傳統行業和依靠經驗成長的領域,經驗比技術重要,本科學歷就夠用了,早工作幾年,積累了經驗,比晚畢業的研究生跑得快。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其實,並不一定是這樣的。舉一個例子:

某央企,縱向上有六個層級,集團管理層、總部部門、下屬在京單位專業公司和在京科研院所、下屬的省級公司管理層、省級公司在省會的本部機關部門、省級公司下屬的地市公司本部、地市公司下屬的縣級公司、基層一線(還分為科級、股級、班組級)。你是本科畢業,你在慶幸,我是本科生照樣進央企了,可是,招聘本科的層次一般在地市公司及以下,你早畢業三年,去了縣級公司。因為你幾乎沒有資格報名省級公司本部的招聘。你的同學三年後,名校研究生畢業,他有資格招聘進去省級本部乃至集團總部。你可能在縣級公司呆一輩子,頂破天混到科級退休,月薪1萬元。你同學名校研究生畢業進入集團總部,起薪2萬,十年後混到你們公司當一把手,年薪幾十萬,還管著你一輩子。這就是學歷高低的差別,不代表一定會這樣,但可能從大機率分布上是這樣的。

當然了,在一些傳統產業領域,學習與能力的權重關係是不一樣的。比如,我曾經在能源生產企業工作過,我發現入職之後,學歷與能力,在兩個領域發生了分化。一個是生產型領域,一個是科研型領域。

生產型領域,同樣是大學生,相對低學歷的、學校差一點的學生,反而更容易成才,現實中,他們走上中層以上管理職位的人也要多於高學歷的人。一是因為,生產型領域的條件比較艱苦,需要去現場、跑野外,在一線的高學歷者本來就比較少,高學歷者都去了大城市和科研單位。二是因為,即使高學歷者來到生產一線,他們也不願意埋頭苦幹,一心想早日「脫離苦海」。反而是那些農村來的普通大學的學生,他們不奢望去大城市,也進不了科研單位,就在一線基層踏踏實實、埋頭苦幹,所以,他們成長得比較快,當上中層及以上的管理人員的比重甚至高於高學歷者。

科研型領域,同樣是大學生,高學歷者成功的比例要遠遠大於低學歷者。一是,科研領域招聘門檻高,低學歷者所占比例小,即使低學歷的人招進去,也只是從事輔助崗位。二是,科研領域對知識體系、理論功底、技術創新要求比較高,對從業者的學習能力和智商水平要求也比較高。舉個例子:科研人員拼到一定程度,智商就是天花板,有些技術難題,高學歷者就容易突破,低學歷者就會遇到瓶頸,因為知識體系和理論功底在一定階段就會成為瓶頸。比如,你學外語,你學了三十年還是張不開嘴,天賦好的人學一年就抵你三十年,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吧。

所以,我不講大道理,實事求是地說,各行各業對學歷高低都有不同的需求,學歷在成功中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比如,服務、銷售等領域,情商的權重高於智商,科技、網際網路、醫學、教育等看領域,智商的權重高於情商。這個現象,是一個大機率事件,是由行業屬性決定的。

比如,在餐飲行業,在成功群體中,高學歷的人反而不如那些學歷不高、能吃苦、肯低頭、善於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人混得好。高學歷的人多少都有點清高,在彎腰求人的市場裡,反而不容易混出頭,相反,那些學歷不高但情商超群的人卻做得風生水起。

那麼,相反,在那些科技創新型企業或網際網路企業,人家招的博士,起薪就高達201萬(自行搜索這個新聞)。人家需要的人才就是這種天才般的智商,而不是八面玲瓏的情商。

綜上,討論學歷和能力之間的辯證關係,不能憑常識判斷,也不能片面喝雞湯。高考,就是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賽馬場,考的就是學習能力和智商。職場,也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賽馬場,拼的是智商和情商。在情商與智商權重不同的領域,學歷與能力的權重各有各的表現形式。歸根到底,能力是一個大概念,學歷只是能力的一種表現形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881ca0a04ee571fb47215e79d8252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