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媽媽的第51天:原來生孩子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2022-05-25     Lens

原標題:成為媽媽的第51天:原來生孩子沒有想像中那麼難

唐迪是曾經共事的編輯,在她離職後的幾年,我們偶爾聊天,遇到適合她寫的藝術類的文章,會約她寫稿。

去年知道她懷孕了,翻翻她前後的朋友圈,好像和之前也沒區別,很多生活的靈感瞬間,也有貓咪相關,直到快生產前,她笑著講,很像懷了一個寂寞,孕期反應小,生活一切照舊。

成為母親的體驗,似乎很難對外界解釋。年輕女孩或多或少都有的恐育情緒,關於生育前後那些最為瑣碎的日常,唐迪和我聊了聊。她說:「聽長輩念叨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了孩子人生才完整』,但小朋友真正來到身邊的那一刻,生活反而像被撕碎了。」

聊起來,有了下圖的對話,就約她寫了這篇稿,原來生孩子也沒有這麼難。

原來生孩子也沒有這麼難

圖/文:唐迪

上個月,虥虥出生了,我33歲的人生中多了一個「媽媽」的身份,說實話,作為一個新手媽媽,從懷孕到現在,漫長的一整年時間,雖然身體每天都在發生肉眼可見的變化,但我對於「媽媽」這個新角色,一直有些反應不過來,有的時候猛然看一眼躺在自己身邊的小人,就會想「這是我生出來的啊,這居然是我生出來的啊!」 直到兒子出生一個多月以後的現在,才從心底里意識到我真的是一個母親了。

懷孕的第六個月,這個月之前肚子一點兒都不明顯,一進入第六個月肚子仿佛一夜之間鼓了出來,心理雖然還沒開始進入媽媽的角色,身體已經開始展現出媽媽的樣子了。

成為母親之前,我是自由撰稿人,所以大多數時間在家工作,對時間的支配也相對比較自由。先生是大學老師,從疫情開始,學校總時不時就改成線上教學,他也有更多時間待在家裡。就是因為兩個人都能分配出時間和精力,我們才做了生孩子的決定。

胖了將近40斤的孕期,

但是個靈活的胖子

整個孕期我胖了將近40斤,說實話這和我心理上預想的有很大出入,即使我很努力克制自己的飲食,懷孕後期還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一天比一天臃腫,從穿不上衣櫃里最肥的褲子,到沒有辦法剪腳趾甲,再到彎不下腰繫鞋帶。

但值得慶幸的是變胖幾乎成為孕期對我造成困擾的唯一身體變化,我見過身邊有不少朋友經歷強烈的孕反,有人一直吐到快要生,有人因為早早到來的妊娠紋苦惱不已,還有人甚至因為需要保胎不得不連續臥床好幾個月,因為有這些朋友的經歷提前幫我打強心針,我甚至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把她們所有最糟糕的經歷都經歷個遍的準備,結果從懷孕到生產,我幾乎沒有出現任何孕反,雖然胖了不少,也始終算得上是個靈活的胖子,直到生產前一天還能健步如飛地快走10公里。

2月,距離小朋友出生還有兩個月,我的肚子已經大到不能再彎腰繫鞋帶了,我很想出門看看雪,但一大早就接到好幾個家人的電話囑咐我外面滑,不要出去了,最終我只能站在窗口對著肚子安慰:「明年這個時候我們就能一起下樓玩雪啦!」

最後一次胎心監測了,下次見面你就不是在我肚子裡跳啦。

我的預產期原本是3月25日,但可能虥虥是個慢性子,無論後期我做多少運動,都絲毫沒有要自己發動的意思,最後等到41周不得不接受催產。生產的醫院離我家很近,也正是看上離家近這一點我們才選擇了這家醫院,從懷孕開始每一次產檢都是我們倆散著步就去了,所以要去生孩子當天,我們倆也像平時一樣散著步就去醫院了,完全沒有想像中的緊張或者措手不及。

早上出發去醫院的時候還能嘻嘻哈哈的開玩笑,打上催產針開始笑容就逐漸消失,生孩子真的挺疼的。

因為當天恰好是4月1日愚人節,比起對即將到來的生產的恐懼,我所有的擔心反而都放在「孩子的生日不會真的要落到愚人節吧」這件事上,直到醫生幫我打上催產藥,我還在反覆和醫生確認今天出生的機率有多高,有沒有可能晚一天這類的問題,不過後來先生安慰我的話讓我真正釋然了,他說:「這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上自己做的第一個決定,不論選哪天我們都應該尊重他的決定」。最終,小朋友選了4月2號來到這個世界。

醫生在幫虥虥剪臍帶。

孩子出生後,醫生會在腳腕上掛一個標籤,寫著出生日期和某某之子,某某是媽媽的名字,這之後一直到他擁有自己的名字之前,都必須和媽媽的名字綁定在一起。

一個娃,兩隻貓

五口之家

在虥虥到來之前,聽長輩念叨過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了孩子人生才完整」,但小朋友真正來到身邊的那一刻,生活反而像被撕碎了,一切作息都被他2-3個小時一醒的時間打得七零八落,就連吃飯,洗澡,上廁所這種最基本的事情都必須匆匆解決,睡眠更是嚴重不足。

出生第一天,凌晨三點,吃飽喝足睡在我旁邊。

換完尿不濕,緊緊抓住爸爸的手。

我和先生從決定要孩子開始就也決定了自己帶孩子,不要月嫂也不去月子中心,主要是因為我們兩個都抱著「這麼大點兒的小人能有多難伺候呢」的佛繫心態,再加上不希望被月嫂以經驗豐富的名義指指點點,抹殺掉從生命起點好好陪伴他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一起犯錯的機會。

幾乎每個得知我們決定自主帶娃的朋友都勸我們醒醒吧,何必自己難為自己,還有朋友打賭我們堅持不到出院就會改主意找月嫂。但現在快兩個月了,小傢伙也從7斤多長到了12斤,除了剛到家那幾天作為新生活節奏的過渡期有些手忙腳亂,但總體來說,自己帶娃的日子比我們設想的要好得多,開心和成就感遠大於疲憊。我覺得這要得益於我們倆都為迎接小傢伙的到來做足了心理建設,也都想清楚了伴隨父母身份而來的必然是大量的改變以及妥協。

在十個月的準備時間裡我們幾乎預想過所有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在真正迎來這一刻的時候發現並沒有我們預想的糟糕,換一座城市生活或者換一份工作尚且需要調整心態和適應,更何況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呢。

5月2日,虥虥滿月了,我拍下一張他「折磨」爸爸的照片。

虥虥出生以前,我們家有兩隻貓,Lawrence和Pelliot,和大多數養貓家庭一樣,在我懷孕之後,周圍總有聲音提醒我們貓對孩子的「危害」,建議我們把貓送走,我們倆倒是從來沒把這種建議放在心上,從備孕開始我們最早做的準備就是給兩隻貓和我都做好弓形蟲檢查,讓兩個小傢伙和我們一起準備迎接新成員,我和先生都非常期待小朋友和兩隻貓第一次見面,給他取名叫虥虥也是因為虥是虎也是貓,我們希望他能當兩隻貓的老大,保護他們,在他們的陪伴下一起成長。

懷孕以後,Pelliot喜歡趴在我肚子上,不知道是因為我胖了以後他覺得這裡趴著舒服還是其實他早就感受到了第二個人的心跳。

懷孕期間有一件事兒特別讓我覺得不可思議,Lawrence本身是一隻不太親人的貓,平時不喜歡我們離他太近,孕晚期我總得在夜裡頻繁起來上廁所,不論我夜裡幾點醒,Lawrence居然每次都會陪我去廁所,我回到床上他也會跟著回來躺在我腳邊繼續睡。

懷孕期間Lawrence和Pelliot總喜歡躺在我身邊睡覺,像兩個保鏢。

現在小朋友到家一個多月了,兩隻貓對他基本上處於不太搭理的情況,雖然不如我們一開始設想的畫面溫馨,但貓際關係這種事兒,等他長大點兒自己努力改善吧。

虥虥回家第一天,圍觀的家人離開後,Lawrence輕手輕腳地和小傢伙展開第一次正式會面。

回家一個月後終於拍到了三個人一起午覺的畫面。

距離虥虥出生已經四十多天了,頭一個月我們把所有時間都用在他身上還顯得有些焦頭爛額,但現在已經能逐漸拼湊出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了,比如他睡覺的兩三個小時里我可以在電腦旁處理一些工作,做一些恢復瑜伽,甚至還能擠出點時間看看電影之類的,虥虥爸爸也能和我打配合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完成學校的工作以及自己的創作。

有孩子之前我們倆都屬於不太擅長合理安排自己時間的人,生活不規律也不健康,拖延症都蠻嚴重的,現在倒是比以前自律多了,幾點該工作,幾點該吃飯,幾點該睡覺,幾點該運動都被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他爸爸甚至發明出每換一次尿不濕就做20個伏地挺身健身法。

總之累當然是比之前要累的,但在這個過程中能感受到自己在和他一起成長是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01.

充分的心理準備。選擇不要月嫂,不去月子中心的新手爸媽一定要先預見到帶娃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而且這種不輕鬆是正常的,把可能發生的糟糕情況都考慮到,提前給自己和隊友打好強心針,不至於改變生活節奏以後心理落差太大。

02.

給自己留出獨處時間。對於一個新手媽媽來說,這一點至關重要!剛剛完成身份的轉換,突然之間你所有的時間就都不是你的了,幾乎每時每刻都要和寶寶綁定在一起,這樣的變化在心理上是很疲憊的,所以從高強度的「媽媽時間」里偶爾抽離出來做自己能很大程度上緩解一下,比如說我喜歡看小說和看電影,每天下午虥虥睡著的兩三個小時里我就會看看小說或者看看電影。

03.

和隊友做好分工。把帶娃當做一份24小時無休隨時待命的工作看的話,隊友給不給力至關重要,兩個人分工合理也能讓各自都不覺得那麼累,其實小月齡寶寶主要圍繞喝奶,換尿布,拍嗝,洗澡,睡覺,玩耍這幾件事折騰,兩個人各自選擇自己擅長的兩項挑起大梁,不用一個人連軸轉,也不用兩個人同時消耗會輕鬆很多。

04.

有問題及時溝通。兩個人新手帶娃一定是會遇到很多各種各樣的問題的,除了娃的問題,和周圍長輩的溝通,生活里的瑣事等等都會帶來情緒,這種時候及時溝通尤為重要,不要等到情緒積累多了再去處理,有問題解決問題,及時把負面情緒疏導出去減少內耗讓大家都不會太心累。

第一次當媽媽的唐迪,呈現出新手媽媽中少有的鬆弛。雖然累和瑣碎都是逃避不了的日常,但她也正在7x24的育兒生活中,漸漸探索出了帶娃和自我的平衡。

本公眾號刊載內容,如無特別說明。均為LensforKids原創

著作權歸其所有,轉載或使用請聯繫後台

成為父母 | 新城市父母養育記錄 是LensforKids2020年發起的一檔家庭影像記錄欄目,我們通過圖文、視頻等媒介記錄下父母與孩子的生活日常。

嬉皮士媽媽的育兒日常

種地、養雞、做奶酪、摘葡萄、開著房車去露營

武六七:每個人都有童心,只是有時候把它藏起來了

日復一日地帶娃,真是既享受又厭倦

音樂人:石璐 | 媒體人:苗煒 | 導演:賴聲川 | 譯者:黃天怡 | 藝術家:馬良 | 全職媽媽:克里歐 | 主持人:陳銘 | 作家:張大春 |建築師:宗澍坤 | 作家:蔡春豬 | 設計師:Cola&韋晴 | 幼兒園園長:龔敏 | 建築師:馮果川 | 自媒體:沈奕斐 | 插畫師:小武 | 建築師:莊子玉 | 品牌運營:簡非繁 | 藝術家:高波 | 辭職回村的網際網路人:窩頭 | 學者、育兒博主:沈奕斐 | 母嬰博主:大J小D | Ms Min設計師:劉旻 | PUPUPULA創始人:張思川(Sic) | 在西雅圖養娃的前圖書編輯:陳冬梅 | 博物君:張辰亮 | 繪本的文字創作者:向華 | 童裝品牌創始人:Jamie&Abi | 兒童戲劇教育者:葉遜謙 | 文字創意者:王左中右 | 脫口秀演員:孟川 | 科普博主:游識猷 | 母嬰博主「小圓豆子」:程斐婷 | 哲學學者:王歌 | 童裝品牌主理人:張粵 | 親子專欄作家:李崢嶸 | 兒童生活美學博主:Fay | 主持人:李小萌 | 脫口秀新人:張踩鈴 | 用竹子改造自行車的美國奶爸:David | 「大廠」媽媽:馬軒 | 自由攝影師:趙戈礪 |畫廊主理人:王婭瓊 | 小丑戲演員:武六七 | 獨立出版人:開開 | 嬉皮士媽媽:於哈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765ea28560df4c6a1d2b621673b4c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