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春秋時期,列國林立,諸侯並起,周王室的衰微更是給諸侯國提供了發展勢力的契機。為了發展國家實力,各諸侯國四處網羅人才,人才流動成為春秋時期的常見現象。
這一時期最為為人矚目的是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人才的重要性也在兩國「你來我往」的衝突中凸顯。
「楚材晉用」成為晉楚戰爭中晉國的優勢,同時給楚國帶來了無法彌補的損害。
楚國為什麼會產生人才流動現象?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一、楚國人才流動的背景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人才流動是一個重要現象。春秋時期,中國古代社會更處於動盪期,各諸侯國都希望富國強兵實現統一霸業。
當時,許多身負才能的人希望通過入仕一展抱負,在一個諸侯國中不被接納就到其他國家,於是發生了人才流動現象。
這種大範圍、大規模的人才流動不是偶然發生的,是春秋時期衰微、各諸侯國內政外交競爭角逐的反映,顯示出社會的劇烈變革和新興階級的崛起,對後世造成了深遠影響。
晉國、楚國是春秋政治舞台上的兩大強國,在各自不同主客觀條件的作用下,兩國的人才流動現象也有所不同。
春秋時期的人才流動不僅加速了的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也開啟了中國古代歷史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梁啟超先生曾對這一現象作出精彩論述:「周朝的綱紀衰弱,權力散失,出現的游士學者各持其道遊說天下,如果在一個諸侯國中不被接受,就離開前往他國。
因此仲尼見過七十二位君主,墨子在大江南北之間往來,荀卿沒有特定的地方,但王公貴族都沒有他的名望大。
言論自由得如同寬廣的大海任憑魚躍,遼闊的天空任由鳥飛。」這一前所未有的盛況正是當時的人才流動所致,引起了許多學者的探討。
馮慶余、閻忠兩位學者曾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流動進行過研究,提到楚國是人才外流較為嚴重的國家,戰國時期的秦國是各國人才的最大吸收國。
戰國時期的齊國也是主要的人才吸收國,但其吸收的人才類型比較單一,大都是思想型。
「出奔」是春秋時期的特殊現象,對人才流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出奔」現象大量出現與這一時期社會的大變革有關,由於井田制、世卿世祿制等封建制度的破壞,各國之間、諸侯國內部的鬥爭都非常激烈。
造成大量貴族落難,為保全自身選擇出奔他國。
學者徐傑令對春秋時期「出奔」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更深入的探討,將其細分為主動出奔者和被動出奔者。
主動指的是本身行為舉止違反道德規範,為躲避譴責逃走,如楚國的申公巫臣,被動指的是政鬥中失敗,形勢所迫出奔,如鄭昭公、齊孝公、衛惠公等。
還有學者指出春秋時期的出奔現象多與女性有關,如申公巫臣之事便由夏姬而起。
出奔促進了諸侯國之間的人員流動,人員流動變成了人才交流,也成為客卿制度的開始。
「士」階層的崛起也是春秋時期人才流動不可忽視的原因,可以說是造成春秋時期人才流動的催化劑。
這裡的「士」主要指推動春秋時期人才流動的「士」,他們大多是王公貴族的庶孽子孫、士自身的嫡長子繼承、庶人提拔而來。
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國君都是依靠士的輔佐成就霸業,也導致了春秋時期人才來往,正是這些人才為秦、晉、齊、楚等國家的發展注入活力。
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也與士在各國之間的頻繁流動分不開,由此可見,士的崛起不僅存進了春秋時期人才的流動,更是造就春秋文化的繁榮。
二、楚國人才流動的原因
第一,楚國在南方崛起。無論在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楚國都是舉足輕重的大國,幾乎獨霸中國南方。
秦末亂世之時,活躍在中國古代歷史舞台上的仍舊是楚國人,如劉邦、項羽,最終滅亡秦朝的也正是劉邦客項羽,可見楚人生命力之強悍和楚文化的影響力。
根據《史記·楚世家》的相關記載,楚國人的先祖名為季連,季連以後是為父子相承的世系。
從季連開始經過兩世的楚國仍處於原始的游農階段,可見楚國初期各方面都比較落後,不如中原的發展水平。
造成楚國落後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地理位置,群山環繞、水系縱橫、地廣人稀,決定了早期的楚國發展較為緩慢。
直到季連的後裔鬻熊時期,楚國才真正形成,這時的楚國不僅為人所知,與周王室的關係也較為親密。
到了熊繹時期,楚國和魯、衛、晉等諸侯國一樣得到了周王室的冊封。
不過相比此期較為強大的諸侯國,楚國仍是其他國家嚴重的蠻夷之國,國君的爵位也僅為子。
但這時候的楚國已是公認的國家,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楚國的特殊性與其公室集權。楚國的發展過程與中原諸國不同,齊、晉等國家是在周天子冊封之時形成,楚國則與之不同。
一方面,楚國的位置在南方,沒有受到中原整體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面,季連時期中原地區還未進入西周,也沒有實行分封,當時楚國已在事實上形成了,只不過到熊繹時期才有封號。
形成狀況不同,國家體制也會有所差別。楚國不像其他諸侯國一樣經由分封以附庸周天子附庸的方式發展,而是祖先帶領幾代人一同努力逐漸壯大的,直到熊繹之時才成為周王室的封國。
這也使得楚國自始至終都非常注重以王族為核心的國家觀念,楚國公室與晉國公室的狀況幾乎完全相反。
在楚國,不僅楚王的權力無可撼動,王族之下的眾多小宗族也多為世襲大族。
這種狀況導致楚國在人才運用方式上和晉國完全相反,晉國大力培養異姓人才,楚國則致力於將權力集中公族。
楚國的令尹職位相當於宰相,春秋初期至春秋末期的十二位令尹當中有十二位都是王室公子,可見楚人對於異姓外人掌控國家權力是難以想像的。
第三,楚國人才制度的隱患。楚國以公室為主的用人制度的確杜絕了晉國「三家分晉」、齊國「田氏伐齊」的發生,不管國家如何動盪,大權始終掌握在公族手中。
但在這種人才制度產生的消極影響也無法避免,楚國是孕育人才的國度,但這些能人志士在楚國的出路被制度封死,想要出人頭地便只得前往其他國家。
任人唯親的制度不僅導致楚國無法留住本國人才,也讓其他諸侯國的人前往楚國的願望成為泡影。相比作為春秋時期最大人才流入國的晉國,楚國成為最大的人才流出國。
楚國的人才制度最大程度上保證了國家政權的安全,使楚國到戰國時期仍然能夠以大國身份活躍在歷史舞台上,但也為楚國的滅亡埋下禍根。
楚國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戰國時期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但春秋時期人才不斷流失,外來人才也幾乎無法在楚國立足,最終造成戰國時期人才不斷流入秦國,間接促成了秦國的壯大,自身也終於走向亡國。
三、楚國人才流動的影響
春秋時期,楚國的爭霸之路雖然充滿波折,但由於其權力集中於王族,避免了「三家分晉」悲劇的發生。楚國王族對國家的掌控不僅在行政方面,軍事上也有充分體現。
晉國出征擔任統帥的往往是異性貴族,楚國則常由楚王擔任最高統帥。這樣的制度使楚國內部的政權趨於穩定。
除此之外,楚國對官員「追責制」的執行也十分嚴格,如果將領出征打了敗仗,結局就是自殺,即便是令尹、莫敖這樣的高官也不例外。
城濮之戰失敗後,令尹子玉受到楚王的問責,最終不得已自縊。這種制度使楚國將領在戰爭中全身心投入,對軍隊紀律的嚴明產生了積極影響。
以王室為中心的人才制度有其積極意義,但也造成了楚國人才的大量流失。
在晉楚之爭中,楚國始終不能打敗晉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流失,更有許多人流入晉國,成為晉國對抗楚國的利器。
這些流失的楚國人才不僅成為楚國霸業道路上的阻礙,更是導致楚國滅亡的重要原因。
結語
春秋時期動盪的社會使人才流動成為常見現象,晉楚之爭中的人才流動最為人矚目。
晉國作為春秋最大的人才吸收國雖成了一番霸業,但不免「三家分晉」的悲劇結局;楚以王室為中心的人才制度雖保證了政權的穩定,但也使楚國的人才大量流失,為國家的滅亡埋下禍根。
參考文獻:《史記》《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