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嗎?張維為大讚新加坡馬凱碩激辯美國學者:思想方法與我們高度一致

2024-05-12     瑜說還休

原標題:真的嗎?張維為大讚新加坡馬凱碩激辯美國學者:思想方法與我們高度一致

據《觀察者網》5月12日發文稱:5月6日,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節目中,張維為教授介紹了新加坡學者馬凱碩與美國學者夏偉(Orville Schell)在紐約進行的一場激辯內容。

張維為說:「馬凱碩與夏偉的這場辯論可圈可點,對於我們了解外部世界對全球格局的看法、對中國與中美關係的看法,對我們如何在海內外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都很有啟發」。

不妨先看一下,馬凱碩與夏偉之間,這場針尖對麥芒的對話內容吧:

馬凱碩先是提出並論述了當今世界的三大趨勢:一是「亞洲世紀」;二是「兩極世界」;三是「文明復興」。

接著,馬凱碩向夏偉提出「……那麼,美國與中國戰略競爭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麼呢?」

夏偉接話稱:「美中關係是『雙人舞』,需要雙方配合……你說不知美國的戰略目的是什麼?我倒要問問你,中國的戰略目的到底是什麼?國際社會看到的是一個致力於『戰狼外交』的自負中國,不斷地與加拿大、瑞典、挪威等很多國家翻臉。」

馬凱碩如此回答道:

「讓我先給你一個數字——世界上12%的人口屬於西方世界,88%的人口在非西方世界。12%的人如何看待中國,並不代表88%的人對中國的看法」。

「亞非拉學者大都認為,中國發生的一切是一個偉大文明的強勢回歸。我們東南亞國家熟悉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數千年興衰有自己的周期,時而上升,時而下降,在經歷了『百年屈辱』後再次復興,這是很正常的。中國回歸自己的大國地位也是自然而然的發展」。

「至於你說的『戰狼外交』,這更多是盎格魯-撒克遜媒體使用的詞彙,其它國家並不那麼關心,他們主要看中國是怎麼做的」。

「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就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願意和中國做貿易,超過與美國做貿易,做貿易都是自願的。比方說巴西,離美國更近,但它與中國的貿易額更大。」

夏偉於是反問道:

「你好像把中國描述成一個爭取自己合法利益的普通大國,與各國開展正常貿易,但是在安全問題上各國都在尋求美國的幫助」。

「更重要的是,你要了解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大國,中國是一個共產黨國家、一個馬克思主義國家,現在又擁有高科技。作為東南亞國家,你們難道能夠對此保持中立而不憂心忡忡嗎?」

馬凱碩則回答道:

「離我們會場不遠,有一個機構,叫聯合國。聯合國憲章確定了『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世界上除了一個非常例外的國家,其它國家都認同這個原則。」

「所有國家都要跟執政的政府打交道,而非干涉他國內部事務。」

「中國是否信仰馬克思主義,中國是否是民主國家,我們決定不了,這些最終是由中國人民自己決定的。但1971年美國愛上中國時,當時誰是中國領導人?他是自由主義者嗎?你今天說美國抵制共產黨政權,那美國為什麼又在支持共產黨執政的越南?」

夏偉則反駁馬凱碩道:

「中國與越南不同。中國不是小的『威權國家』,中國不僅要復興大國地位,而且是在亞洲乃至全世界以令人不安的方式擴大其影響。我知道東南亞國家許多人感到與美國在一起比較舒服,而對與中國在一起感到不適,只不過你們不願意公開表達出來。」

馬凱碩回應稱:

「我不認為世界上有什麼『仁慈的大國』,大國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地緣政治中有『價格制定者』和『價格接受者』,美中兩個大國是『價格制定者』,我們是『價格接受者』。要『仁慈的大國』來照顧你的利益、犧牲自己的利益,那是幻想。那些不理解地緣政治真相的國家,很容易陷入麻煩甚至衝突。」

「東南亞是世界上最複雜多元的地區,是所謂『亞洲的巴爾幹』,但是,東南亞國家過去40多年都沒有發生戰爭,因為東南亞國家懂得如何管理好地緣政治,懂得如何調整適應,如何開展靈活務實的外交,我們與美國和中國同時保持良好關係」。

「如果你想來到一個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都和平相處的地區,那就是東南亞。切忌對我們這個地區表現出任何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東南亞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我們可以提供借鑑的經驗之一,就是如何避免戰爭。」

夏偉立馬反駁說:

「美國並沒有對東南亞表現居高臨下的優越感,相反,美國理解東南亞國家困在美中兩強之間的處境,並不想逼東南亞國家站隊。但你並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即如何理解中國的自負?其他國家應當如何回應?難道我們應該撤回第七艦隊、放棄台灣,聽任不管?」

馬凱碩則回應道:

「中國與其它國家一樣,不完美,也會犯錯。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也有雙邊問題,有的處理得好,有的處理得不那麼好。這個世界上有193個國家,相互之間出現問題是常態,美國與其他國家也有問題,這些都很正常。」

「南海問題是中國與東協四個國家之間的爭端,不是與美國的爭端。這些國家基本上能夠管控這個問題,即便是大家關注的菲律賓,它幾乎選出一位新總統,對中美兩國的態度就會變化」。

「所以不要只看近景,要看遠景。南海如果真的那麼危險,早就該爆發戰爭了,但到目前為止,各方其實都保持了某種克制。」

「東南亞國家深知,當中國回歸成為大國時,我們不得不進行戰略調整。東南亞國家有自己的智慧。比方說,印度尼西亞既是美國的朋友,也是中國的朋友。東南亞國家表現出的政治成熟和微妙的處事方式應當被認可。」

夏偉這時又提到「中國變得更強勢,是因為領導人的變化」云云。

馬凱碩則稱:「多數國家不隨便評判別國領導人,而多數國家領導人,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普遍認為,中國領導人心智健全、冷靜清醒、通情達理、可以預測,而且正在有效地推進中國的利益」。

「不要低估中國,也不要低估美國,世界要面對中國已經崛起的現實,與中國和美國同時搞好關係。希望美中兩國妥善處理分歧,更關注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

……

張維為教授在介紹了這些辯論內容後,先是大讚馬凱碩,「對我們如何在海內外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都很有啟發」,接著又稱:

「特別是馬凱碩敘事的思路和方法,與我們《這就是中國》欄目高度一致……」。

不過,想一想人們對於張維為老師的很多質疑,二人真的如張教授所言,達到了「高度一致」的水平嗎?

這位被譽為「會說中國故事」的「張天師」,跟新加坡的馬凱碩的表現相比,總感覺還是差了一些東西,到底是差了什麼呢?

一、不誇張,做到事實求是。

關於夏偉的「如何看待中國」的問題時,馬凱碩用了一組數字,就輕鬆化解之:你們西方11%的人,與非西方的88%的人相比,就能代表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了嗎?——說事論事,最為有力的,就是實事求是的證據,特別是詳實、真實和具體的數字。

當然,拿數字作論據,卻不能玩「數字遊戲、文字遊戲」。

比如,最近張維為在節目中,被一女生問到「近三百年的歷史長河裡,沒有一項偉大發明是屬於中國」時,其卻「王顧左右而言他」:「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歷史悠久的國家,你為什麼要只看這300年?而不是看500年、1000年甚至2000年呢?……」。

這顯然是既改變了所提問題的外延,更是改變了其內涵——張教授談起了中國的數千年「文明」,卻脫離了女生所問的近代「科技發明」。

張教授這樣的「滑頭式」回答,顯然無法真正讓人信服,更容易落入被人笑話的窠臼中。

而像馬凱碩這樣基於真實數據,且確實在非西方之外,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感覺與看法,是明顯不同於西方,這樣的回答就有力多了。

二、不虛偽,既報喜也報憂。

像夏偉指責中國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時,馬凱碩並未完全予以否認,而是用真誠卻不虛偽的一種態度稱:「中國與其它國家一樣,不完美,也會犯錯。中國與周邊一些國家也有雙邊問題,有的處理得好,有的處理得不那麼好。」

而我們的「吹鼓手」們,卻是只說好的,只會報喜,卻不肯不願不想不敢報憂——怕影響了中國的形象,更怕影響到自己的「中國好故事演說家」形象,這是不是就顯得虛偽了點呢?

事實上,真實和真誠,才是贏得別人從好感走上信任,最終走向信服的必經之路,而虛偽的品性,絕難達到這一目標。

比如,說什麼「遙遙領先」還不夠,更是強加上「清場式遙遙領先」;什麼「中國貧困戶有地有房,有三菜一湯,比其他國家人強太多」……這是不是有點過於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了呢?「肉食者糜」的高高在上者,怎知「為稻粱謀」者的真實生活呢?

還是像馬凱碩這樣有一說一,有好有壞,有喜有憂,都要真實呈現,這才能說出人話,才不會滿嘴鬼話跑火車了。

三、不遮掩,勇於直面問題。

比如,對於夏偉言及「中國變得更強勢,是因為領導人的變化」之敏感話題時,馬凱碩仍是直面回答,給對手以有力的回擊。

而我們國內的一些學者、教授,說問題吞吞吐吐,就像嘴裡含著一隻熱茄子,這也不敢說,那也不敢言——那麼,何以為「上師」?給上層、高層提供真正的智囊錦言?何以給老百姓啟蒙益智呢?

比如,夏林言及敏感的內政與執政黨的問題時,馬凱碩不遮不掩,直面問題而回答:「所有國家都要跟執政的政府打交道,而非干涉他國內部事務。中國是否信仰馬克思主義,中國是否是民主國家,我們決定不了,這些最終是由中國人民自己決定的……」

像這樣的話,如果到了國內一些學者教授的嘴裡,大多會囫圇吞棗地給咕嚕過去,或者將類似敏感的「民主」問題,用一些「全過程、中國式」的套話一筆帶過。

而馬凱碩顯然說的是真話和人話,比如,他的這句「中國是否是民主國家,我們決定不了」——他並沒有騙自己去說謊,也沒有遮遮掩掩,此言仍在真實與真性情之列。

四、不畏懼,善於反駁對手。

像馬凱碩直面「中國也有問題與不足」時,最後,他這樣說道:「這個世界上有193個國家,相互之間出現問題是常態,美國與其他國家也有問題,這些都很正常」——這就輕巧地殺了一記回馬槍,既破解了對手的問題,還面刺了對手,也在反駁對手時顯得更有力度。

還有,馬凱碩稱:「切忌對我們這個地區表現出任何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東南亞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績,我們可以提供借鑑的經驗之一,就是如何避免戰爭」——夏林在接話時,首先就急忙否認「美國沒有居高臨下」,其實,已說明了他的心虛了。

還有,馬凱碩反駁夏林關於「戰狼」的說辭:「至於你說的『戰狼外交』,這更多是盎格魯-撒克遜媒體使用的詞彙,其它國家並不那麼關心,他們主要看中國是怎麼做的」,也是一句話噎得對手不輕。

雖是小小的「城市國家」——新加坡之公民,馬凱碩在美國人的地盤上,與美國人進行面對面辯論,但他並不畏懼強權,而是善於反駁對手,既表達出自己的正向觀點,還順勢批駁了對方的謬論。

我們的很多學者,在國內的平台上,想說就說,一副權威專家的模樣,但很少能見到像馬凱碩這樣,可以「深入敵穴」到美國,到全世界的平台上,與各國名家學者真正面對面探討、辯論。

我們的一些專家,所謂的「說好中國故事」,只是向內說給中國人聽,說給領導們聽,這當然是其中的一個方面,但如何走出去,向全世界說好中國故事,贏得真正的話語權,這顯然更為重要,只能「窩裡行」,並不一定真的行!

比如,這兩天,張維為教授少見地走出去,來到馬來西亞的大學開講座,可是,卻被一大學生的提問——「我想辦瑞士永居手續,張教授能教教我嗎」,竟然令張教授在全場鬨笑中,只能回以標誌性的微笑,這顯然無法真正達到「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效果吧?

張教授何不真誠、實事求是地回答呢?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只要說真話,無論結果怎樣,都能最大程度上贏得他人的信任。

比如,張維為教授只要解釋清楚,一是國務院辦公廳的報道中,以及網上傳出的一篇張維為發表在報刊的文章上,何以都出現了「瑞士教授張維為「字樣,不就行了嗎?你越是微笑不言,越是容易被嘲笑,被人不信任了!

五、不胡說,精於邏輯思維。

我們看這次馬凱碩與美國學者夏林的對話,也包括他在很多場合的發言,不難發現,大家之所以愛聽,還能信服與折服,一是離不開他的證據真實確鑿,和實事求是的作風,二就是其非常具備說服力的層次感、邏輯性,人家真正做到了言之有理,豈能不受歡迎、不被信服?

可是,像我們的張教授所言的「瑞典加入北約,讓北約變得更弱了」,如此立論與論調,無論你有多花哨的話術,但真的很難在事實與邏輯上,讓公眾相信這樣的學者有真正的高水平!

我們不能為了論證而論證,不能在立場先行之下,「霸王硬上弓」式的強行論證,雖然國人大多缺乏嚴格、系統的邏輯學教育,但是大家還是有一定的邏輯敏感度吧?一些過於脫離實際與邏輯的話術,還是少演繹些為好!

當然,張維為教授在這裡,能拿出馬凱碩先生的辯論內容,作為學習的例子,也說明張教授並非水平和認知低下,這證明他也知道什麼是值得學習的東西。

只不過,如果張維為仍只是像其在節目中認為的那樣:「特別是馬凱碩敘事的思路和方法,與我們《這就是中國》欄目高度一致……」,個人覺得,張老師還是應好好深思一下:為何你的不少言論,會有那麼多質疑,而馬凱碩卻非如此呢?你真的以為,自己與馬凱碩「高度一致」了嗎?【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5c637f52a00d1539395112b8fef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