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撤出漢城,李承晚提出質疑,李奇微:讓他去前線聽聽敵人軍號

2023-11-12     小愛愛歷史

原標題:美軍撤出漢城,李承晚提出質疑,李奇微:讓他去前線聽聽敵人軍號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結束後,「聯合國軍」損失慘重慌忙撤退到38線以南,麥克阿瑟這才意識到他面對的是一個強勁的對手。雪上加霜的是,美第8集團軍司令員沃克在撤退途中,吉普車撞上南韓軍的卡車翻入山溝當場身亡。接連的敗仗讓「聯合國軍」的士氣跌到了冰點。麥克阿瑟也不得不為第8集團軍物色一個新指揮員,他推薦了李奇微。

時任美國陸軍副參謀長的李奇微成名於二戰末期,在著名的諾曼第登陸中,他率部空降到法國,與敵人連續戰鬥了33天。美國人對他的評價是:體形健美、外表強悍、衣著整潔;強硬、有主見、極端進取、從不退縮;既嚴於律人又嚴於律己、極富魅力——他天生就是個戰士。和每一位新上任的官員一樣,他雄心勃勃,還未到朝鮮之前就在內心中策劃一場大反攻。他在東京見到麥克阿瑟,並問了他一個問題:「如果發覺戰局於我有利,你是否反對我發起進攻?」麥克阿瑟答道:「第8集團軍是屬於你的,你認為怎麼好就怎麼辦吧。」這讓他深受鼓舞。

李奇微

但接下來的現實給他澆了一盆冷水了。他到朝鮮陸續會見了美1軍、英29旅、美25師、美27步兵團以及南韓第1師的指揮官,這些人都向他透露出悲觀的情緒,他們認為此時不論以何種辦法發起進攻都會慘遭失敗,並且可能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接著他又視察了部隊,他發現這些美國大兵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精神面貌,他們對領導失去了信任,不知道留在這裡幹什麼,盼望能早日回國——早已經喪失了信心和鬥志。

更為致命的是,這些少爺兵不願意離開汽車,不願意在沒有無線電聯絡的情況下行動,更不願意到叢林或者山地上去作戰。而且他們在朝鮮戰場上兵力短缺,別說發起一場新的進攻,在現在的情形下,即便是守住現有的陣地都很困難。

但李奇微還是有些本事的。在軍事上,他放棄了一些陣地,讓戰線收攏便於防禦。針對志願軍擅長夜襲的戰術,他要求部隊在夜間要儘可能地收縮在一起,營級以上軍官晚上睡覺不允許脫衣服,白天再利用步坦協同發起反擊。他還在三八線附近設置了數道防線,稱之為「銅牆鐵壁」。為了應對極有可能的撤退,他還下令在釜山防禦圈修築工事,動員了成千上萬的南韓勞工,構築了大量塹壕、炮兵陣地還設置了大量鐵絲網。

在心理上,他認為作為指揮官應該跟部隊在一起,指揮所設置在高樓大廈里會跟部隊疏遠,他在一個小山丘上設置了幾個帳篷作為自己的陣前指揮所。他為士兵們解決了一系列後勤問題,給他們發手套,儘可能地為他們準備熱的食物……這一切贏得了士兵的好感。而且他還特別擅長於營造個人標誌,他不論走到哪裡總是在自己肩膀上掛兩顆手榴彈,事實上作為他那個級別的指揮官不可能去到一線作戰。他的意思即在於告訴士兵們,要時刻做好戰鬥準備。因此士兵們給了他一個外號——老鐵蛋。

這還遠遠不夠,他還必須穩住南韓軍。他來到朝鮮就立即去拜訪李承晚,然而李承晚卻出乎意料地對他表現出冷淡。李奇微決定打消他的疑慮,說:「見到你很高興,總統先生,很高興能到這個地方來,我是要長期留下來的。」這時李承晚的態度才開始轉變,用雙手緊握住他的手,露出了「東方式」太陽一樣溫暖的笑容。事實上,他只把南韓軍當成一顆棋子,擺在了陣地的最前沿,而美國大兵在他們的後方。

就當李奇微認為一切都準備得差不多的時候,志願軍也做好了進攻準備,志願軍第50、39、40、38、42、66以及人民軍1、2、5軍團已經在漢城最後一道天險——漢江以北一字排開。駐守河對岸的是南韓第1、6、2、5、8、3、9師,這些被志願軍一擊即潰的部隊顯然守不住他們的陣地。和以往一樣,志願軍的目標仍是殲滅南韓師。

臨津江中段有兩個拐口,河的南岸是淺灘和陡峭的山峰,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點,南韓軍認為我軍不會冒險從這裡渡江。但是12月30日,39軍第116師7500餘人以及70餘門火炮就悄悄地開到了此處,他們冒著零下25度的嚴寒,在雪地里趴了一天,距離他們七八百米的南韓師卻沒有發現。12月31日打響,志願軍火炮急促地射向南韓師陣地,擔任突破任務的116師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就通過了雷區,淌過齊腰深的河水,衝上對岸的絕壁,擊潰當面的南韓軍後,迅速向敵後穿插。

此時,我志願軍全線發起進攻,儘管美空軍頻繁出動戰機進行轟炸,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批轟炸機出動,但其地面部隊卻抵擋不住我大軍的攻勢。僅不到一小時的時間裡,志願軍右縱隊第38、39、42軍就突破了三八線陣地。戰鬥至2日15時,66軍第198師占領春川以後,李奇微苦心經營的三八線陣地完全崩潰。

南韓軍奪命似的往南潰逃,李奇微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南韓軍丟棄了所有武器,無秩序、無領導地往後撤退,李奇微試圖制止他們,但幾輛卡車絲毫沒有減速便從他身邊繞了過去。他只能下令憲兵截住這些潰散的南韓軍,重新將他們組織起來。而此時,美軍正在從漢江上僅有的兩座浮橋撤退,周圍擠滿了難民,這些難民一擁而上極有可能造堵塞交通,讓美軍錯失安全撤離的機會。為此李奇微下令,將難民驅離,必要時可以向他們開槍。

鑒於以上情況,李奇微於1月3日晨下令,全線撤退至漢城以南組織防禦。他讓美國大使莫西奧通知李承晚,留在漢城的機構必須在下午3時以前撤離。李承晚提出了質疑:「李奇微將軍講過,他是準備長期留在朝鮮的,可現在他剛到朝鮮一個星期,就要撤離漢城,難道他指揮的軍隊只會撤退嗎?」這個犀利的質問,讓李奇微非常不高興,他也顧不上外交禮節,讓大使轉告李承晚:「你最好告訴他,請他到前線聽聽中共軍隊進攻時吹起的刺耳軍號……看看他們南韓的軍隊是怎麼像羊群一般潰逃的吧!」

軍號是我軍發起進攻的信號,也是朝鮮戰場上「聯合國軍」的夢魘。軍號一響,則意味著成千上萬的志願軍戰士,從某個他們完全沒意識到的山頭衝出來,對他們造成殺傷。美軍剛開始將我軍軍號稱之為一種古怪而又古老的方式「他們總是在進攻時敲鑼打鼓」,繼而美軍意識到號聲一響時很可能意味他們生命的終結,對此產生了陰影。

在進攻釜谷里的戰鬥中,39軍347團7連占據一個小高地,卡住了英軍的退路。英軍憑藉火炮數次向高地發起衝鋒,7連的戰士接連倒下,最後僅剩7人。就在英軍再次衝上高地時,已經打完所有彈藥的司號員鄭起,情急之下抓起身邊的軍號,吹響了進攻的信號。這些見識過軍號響起以後戰友們慘烈下場的英國老兵,迅速地撤出了戰場。

事實上,到朝鮮之前李奇微還問過麥克阿瑟另外一個問題:「假如蘇聯參戰,我們該如何應對。」麥克阿瑟毫不猶豫地說:「把我們的部隊撤到日本。」美國其實一直在做兩手準備,他們只想用最小的代價解決朝鮮問題,假如遭遇到強大的壓力,他們會毫不猶豫地甩掉李承晚和他的南韓軍。美國是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家,李承晚只不過是他們利益鏈條中的一枚棋子。

寫到這裡,我想起網上有一種很普遍的聲音——抗戰中美國對我們給予了極大的幫助,我們應該感謝他們。是的,我們確實應該感謝和緬懷那些為中國抗日戰爭而犧牲的美國英雄。但也應該清楚地看到,美國支持中國,只不過是希望中國儘可能多地拖住日軍,國際關係中從來沒有感情可言。中國有世界上最能吃苦的士兵,而美國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兩者結合在一起是中國遠征軍能在緬甸叢林中橫掃日軍的主要原因。試想一下,當年中國軍隊如果向南韓軍一樣一觸即潰,美國還會那樣堅定地支持我們嗎?用句現在比較時髦的話來形容「打鐵還需自身硬」。

今年是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這是我國的立國之戰。此戰不僅打出了我軍的軍威,更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的機會,這是我國一段光榮的歷史,也是非常值得大家去了解的一段歷史。著名作家李峰所著的《決戰朝鮮》以翔實的史料全面揭開了韓戰台前幕後的諸多歷史真相:包括中國出兵朝鮮、蘇聯對華援助、志願軍戰俘真實經歷等情況,內容詳實全,具有很高的可讀性,是一本了解抗美援朝戰爭非常好的書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5dad2fa639c9ea677a993b8d935ea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