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岳飛這位偉大的英雄。為何到死都不能收復河山,宋高宗又為何一而再的阻止他。關於這點筆者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宋高宗與岳飛的立場不同
俗話說,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這北宋朝亡於宋徽宗趙佶一家,這一家子人,都是些窩囊廢,包括靖康之恥後,逃跑到南方建立南宋的趙佶第九個兒子趙構。《宋史》把其定為與劉秀相提並論的中興守成之明君,真的是侮辱了劉秀。
(趙構劇照)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破開封,俘虜徽、欽二宗北去後,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在兵馬大元帥副帥宗澤、資政殿大學士李綱、門下侍郎呂好問、謝克家、劉光世等一干人扶持下登了基,成為宋朝第十位皇帝。
當了皇帝的趙構,根本無心抗金,更不要說收復失地,南宋政權剛一建立,便聽從奸臣汪伯彥、黃潛善的建議,從南京應天府逃到揚州。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進擊揚州,他又逃到杭州。
苗傅和劉正彥見皇帝一逃在逃,慫包窩囊死,鼓動士兵發動兵變,史稱苗劉兵變。這次兵變被呂頤浩、張浚、韓世忠、劉光世、張俊等人帶兵鎮壓了,趙構才得以「復辟」帝位。趙構為了在南方站穩腳跟,重用了主站派將領,用幾年時間,打開了局面,占據了東南半壁江山。
之後,趙構把千古奸臣秦檜,任為宰相,積極搞投降,還大力打壓主戰派岳飛、韓世忠等人。
(秦檜劇照)
紹興十年(1140年),在岳飛等各路抗金宋軍在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時,趙構立馬擔心抗金將領擁兵過重,其次,假如真的一不小心全面打贏了金國,迎回了老哥宋欽宗,那他豈不是要把皇位讓出來?
出於這種擔心,他下令各路抗金宋軍班師回朝,不打了。
從史料我們就可以看出,趙構這人,投降的立場很堅定,從來都沒想過積極抗金;其次是,考慮到迎回了老哥後,他無地自處的境地。
(岳飛劇照)
而岳飛,這個一心想收復舊河山的民族大英雄,與皇帝的立場截然不同,這就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二,一直抗金北伐會動搖朝廷的統治
抗金戰爭打的是後勤,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和錢財,而抗金軍隊們的後勤,依賴的就是南宋中樞搜刮來的財富,以及地方政府的供給。
當抗金軍隊們需求過於大時,民間被壓榨得活不下去了,不得不起兵造反,從而動搖了南宋朝廷的統治。大家請看下面史料記載:
紹興元年,行在、越州及東南諸路郡國飢。淮南、京東西民流常州、平江府者多殍死。二年春,兩浙、福建飢,米斗千錢。時餫餉繁急,民益艱食。三年,吉、郴、道州、桂陽監飢。五年,湖南大飢,殍死、流亡者眾。夏,潼川路飢,米斗二千,人食糟糠。興元飢,民流於果、閬。秋,溫、處州飢。六年春,浙東、福建飢,湖南、江西大飢,殍死甚眾,民多流徙,郡邑盜起。夏,蜀亦大飢,米斗二千,利路倍之,道殣枕藉。是歲,果州守臣宇文彬獻《禾粟九穗圖》,吏部侍郎晏敦復言:''果、遂饑民未蘇,不宜導諛。''坐黜爵。七年夏,欽、廉、邕州飢。九年,江東西、浙東飢,米斗千錢,饒、信州尤甚。十年,浙東、江南荐饑,人食草木。十一年,京西、淮南飢。——《宋史·志第二十》
史料中的「時餫餉繁急,民益艱食」,到「殍死甚眾,民多流徙,郡邑盜起。」說明造成的農民起義的原因就是征軍餉。
從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暫停南侵,南宋朝廷站穩腳跟,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議和為止,抗金戰爭持續了11年,南宋搜刮民間財富以支持戰爭就進行了11年,期間就爆發了鐘相與楊么起義、王宗石起義、范汝起義、(彭友、李滿、王彥和寥八姑三姐妹起義)、陳顒起義、丁朝佐起義、僇羅起義、(駱科、文遂起義)等,大大小小共8次農民起義,影響最深,起義範圍最廣的是鐘相與楊么的起義,曾多次擊敗圍剿的宋軍,持續了6年時間。
從趙構執政開始,先是面對金兵的追擊威脅,連年戰事,軍費開支巨大,不得已向農民征沉重的賦稅,農民不堪重負,就爆發了起義。朝廷為了剿滅農民起義,又征了練餉。
陷入了如明末那樣,往往鎮殺一個農民,要徵收逼反十個農民的軍餉,那樣的死循環中。趙構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南宋將徹底失去統政權,金人再趁機南下,趙宋就連半壁江山,估計也難以保全。面對這樣的局勢,趙構不得不向金國議和,認慫認孫子。
因此,除了趙構這個最大的投降派之外,還有大量的農民起義,造成這個客觀原因,迫使宋金議和。
三,抗金軍的腐敗與割據苗頭
從趙構南渡,到與金兵抗爭中,湧現了幾支王牌部隊,比較著名的有:韓(世忠)家軍、張(俊)家軍、劉(光世)家軍、吳(玠、璘)家軍、岳(飛)家軍等,這些抗金主王牌力軍,領頭人一手抓了轄區的軍權與財權,這樣問題就很嚴重了,因為這些領頭人隨時可以割據與叛變。
(中興四將圖)
不要隨便試探一個人的忠誠,忠誠是因為背叛的籌碼不夠。
岳飛是個忠孝無雙的民族大英雄,我們早就耳熟能詳了,問題是,趙構他拿什麼去相信岳飛的忠誠?其他的抗金民族英雄就更不用說了。
首先是財權,這個是南宋中樞控制軍隊的唯一手段,而轄區財權被各路抗金軍抓了,那麼剩下中樞支援的那半條財權了,這點微弱的控制力,令當權者時刻擔憂前線部隊擁兵自重或出現叛變。
筆者查史料得知,各路抗金軍將領,在轄區貪污腐敗是極度嚴重的,在南宋諸多抗金大將中,張俊撈錢能力第一,他的財產在南宋諸將帥中「最多貲」,也就是最有錢。
(張俊劇照)
張俊家共有良田100多萬畝,即6億6670多萬平方米,或667平方公里,比新加坡這個國家的面積還要大,每年收租米60萬石以上(另一說為100萬石),相當於南宋最富庶的紹興府全年財政收入的2倍以上;他還占有了大批園苑、宅第,僅所收房租一項,每年就多達73000貫錢,也就是僅房租一項,就年收入7億3000萬文錢;他家裡的銀子堆積如山,為防被偷,他命人將那些銀子鑄成1000兩(50公斤)一個的大銀球,取名叫「沒奈何」,意思是小偷也搬不動它們,全都拿它們沒辦法(數據出自《夷堅志》卷23)。
即使張俊擁有如此多的財富,依然沒有大奸臣秦檜多,大家可以腦補秦檜的家產了。
張俊怎麼撈得這麼多錢財?
這可以從駐紮川陝戰區的吳玠、吳璘兩兄弟領導的吳家軍身上看出些端倪。
(吳家兄弟)
吳家兄弟撈錢手段有:
1,吃空餉。紹興六年七月,有官員上書指責吳家兄弟索吃空餉,原文如下:
「紹興五年之數,比紹興二年四倍,比三年三倍,比四年一倍,每歲倍索,稍有稽緩,直申朝廷,遂雲誤國。 夫糧所以贍兵,必兵倍增然後糧亦倍增,未聞其逐年益兵也。度其私心,蓋謂倍索糧數,必有虧額,恐因寇至兵潰,欲移罪於漕運之臣,其自謀則善矣,如社稷生靈何?」——《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其實《要錄》里,還有很多核實吳家兄弟吃空餉的數據奏章,不再一一列舉。
2,
額外征開支與武將營利。
紹興七年時,吳家軍只有68449人,每年向朝廷索要的軍需,折算成錢是1317萬文錢,換算成為大米,則折換成256萬石,相當於每人可得37.4石,在宋代1石合92.5宋斤,1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算得每人每年2214公斤糧食,一人一年吃4400多斤米?
顯然是不可能的,多出來的那些,毫無疑問進了武將們的腰包,層層瓜分下去。
(武將劇照)
3,侵占田地
北宋朝立國,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割據,特意用文臣牽制。但是北宋被金國滅後,南宋剛開始的抗金軍,朝廷擔心它們受到掣肘,特意允許「便宜行事」,多以武將兼任知州,擁有轄區的部分財權。
財權一下放,問題就大條起來了,人人都在拚命的搜刮,兼并土地。
「興元府比年以來,多以大將知府,往往文法闊略,官吏自恣,一府四縣田產,十分之六歸於大將(專指抗金將領們)之家。 又有依託其名以侵漁細民,避免賦役者。每年總領所與本府和糴軍糧一色不下三十餘萬石,止取辦於編戶,科斂偏重,民益困敝。」——(汪應辰《乞差文臣知興元府扎子》)
楊輔為四川總領時:「關外營田凡萬四千頃,畝僅輸七升關外,營田畝數浩瀚,但所繳納租稅微薄,營田收入歸入武將之手。 」
(楊輔劇照)
楊輔只是一個吳家兄弟手下一個心腹,就敢用7升米頂1萬4千頃的稅賦,上交朝廷,其他全部侵吞。可想而知有多貪!
四,私役士卒
網絡上曾有人調侃,如果我有一直10萬人的軍隊,全部拉去砍拼多多不香嗎?有人立馬提出反對,把這支軍隊拉去電子廠上班,不香嗎?1人一個月4000,一個月下來,工資就收入4億了。能把電子廠打工到破產。
網絡上的調侃段子,在宋代與明末,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武將們經常把士兵拉去干私活,或者種田,或者打工,收入大頭歸他們。好心點的將領會給士兵們喝點湯,不好心的,湯都沒得喝。
以吳家兄弟另一個手下駐紮金州的武將姚仲為例,受到虞允文的奏疏彈劾:
「金州私役部曲,修蓋廊房,營建第宅,以至采柴燒炭,割漆伐木,博坊磨坊,盡役諸軍之力,而諸軍折估月給以小會子,銅錢趲換,減克幾半,凡諸軍之戍行錢、回軍卸甲錢、激犒錢、兜請錢之類,未嘗散給。」——(虞允文《論去蜀中二帥疏》
(姚仲劇照)
就算是最清廉的岳飛,死後被查出在江西亦有田地1985畝,商鋪151間,加上房屋共498間。不過岳飛的不動產收租所得,大多都補貼進了岳家軍,所以
大家不要誤會岳飛是貪污所得,這些財產大部分是因為軍功,獲得的朝廷賞賜和工資收入所置的。
至於其他抗金將領,那是真的在貪污了。
這個現象,在我們現代,變成了學校與工廠私企之間的交易,很多畢業季的學生實習期間,只拿少量的工資,大頭給學校拿了。如果不去學校制定的工廠或私企完成實習,學校就會以扣發畢業證為威脅,這是筆者一個正在實習的朋友親自說的。
結語:順便提一下岳飛的死因。
岳飛阻擾和議,在趙構這個縱觀大局者看來,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家都要窮破了,還想著打仗,還有擁兵自重的嫌疑,無疑令其不喜;其次,是趙構的猜忌,紹興十年(1140年),岳飛第四次北伐,準備勝利之時,秦檜串通張俊、楊沂中上書趙構,唆使趙構下詔召回岳飛,這時候的岳飛見勝利將至,肯定不甘心,於是抗命不遵。
(趙構與岳飛)
正是這次抗命不遵,令趙構生出無法掌控岳飛的憂懼心理(要知道岳飛可是掌握有10萬無敵的岳家軍啊,進可割據,退可造反),於是在一天之內接連下了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的班師詔給岳飛,嚴令他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又開始議和,張俊、韓世忠、岳飛這些主戰派,手中握有兵權的將領被調進樞密院,明升暗降,撤了軍權。在趙構看來是撲滅了藩鎮割據的苗頭,宋金和議一成,「狡兔死,走狗烹」,岳飛這個最大的刺頭,就成了那隻出頭鳥,被殺雞儆猴了。
至於收復河山,與趙構坐穩江山相比,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參考:《腐敗與弊政:南宋川陝抗金軍政的另一面》、《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
本文為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