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相對於唐朝和明朝,北宋宦官最沒存在感?

2023-04-17     奇趣談史

原標題:為什麼相對於唐朝和明朝,北宋宦官最沒存在感?

歷史是上很多王朝都是因為宦官亂政而亡的政權並不在少數,比如強盛的秦漢趙高和十常侍之亂,都是從內部瓦解了帝國,到了唐朝末年宦官勢力更加龐大和專權,甚至可以隨意更換皇帝,唐末的宦官專權最終也導致唐朝滅亡。所以很多人宦者之害「如毒藥猛虎之不可拯也」,不過當談到宋朝的時候,會發現這個王朝的宦官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

很多事史學界圈子的人都認為北宋的滅亡和宦官沒有多大關係。在雨田君看來,這句話還是有失偏頗的,雖然宋朝的宦官之禍較前朝小,但宦官勢力仍是不可小瞧的一股的力量,甚至在宋徽宗時期成為了北宋王朝的掘墓人。

北宋改革,宦官勢力減弱

北宋對於的宦官勢力的改革,雨田君還是認為起到了應有的效果,起碼在北宋中前期來看,宦官還是一直被各種勢力所制約。

限制宦官軍權:唐朝宦官勢力之所以這麼強的一個原因在於,從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中央禁軍——神策軍的領導人就一直是宦官,從最開始的李輔國再到魚朝恩。剛開始皇帝還能制約他們,但是到了中後期隨著宦官對神策軍的完全掌握,這些皇帝的家奴們就開始左右皇位和朝堂。自穆宗至昭宗凡八帝,就有七個是宦官所立,宦官勢力之囂張可見一斑。

北宋建立以後,宋太祖在竭力的削弱其他勢力對於軍權的掌握,因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而宦官在北宋軍隊中就顯得地位尷尬了,一方面皇帝想藉助他們制約武將,而另一方面又不給他們放權,北宋的宦官在軍隊中更多的是充當監軍,只對軍隊將領有建議權,宦官更多是皇帝用來平衡武將的一股勢力。在宋神宗時候,宦官李憲就和樞密使王韶在安南問題上發生分析,雙方之間爭執不下,雙方在朝堂上吵得面紅耳赤,最後還是宋神宗出來打圓場,認可李憲的觀點,而大臣們爭吵正是神宗喜歡看到的。

宋朝雖然宦官可以當武將,但是不好意思在宦官當上將軍後,皇帝也會派另一批宦官來當監軍監視,不讓宦官完全掌握軍隊,而且監軍少則幾人,多則十數人。而且宋朝對於宦官擔任武將的升遷之路也很艱難,整個宋朝能擔任一方制置使以上的宦官也不過是王繼恩、李憲和童貫等數人。

宦官外派,下放地方:從宦官成立的開始,起就是的皇帝的近臣們,主要是負責皇帝內府的事務(內務總管就是這麼來的),北宋的時候為了避免中樞宦官人數太多,形成集團勢力,皇帝除了留一部分人,管理內府的錢財、為宮中採買所需之物等,充當皇帝管家之外。並沒有如唐朝那般,作為一個內廷參與到批閱奏章,替皇帝處理朝政等政治事務上。而且不僅不參與政治討論,甚至更多的宦官還會下放地方,參與到皇室干預地方政策上。

比如北宋和遼國、西夏的榷場(邊關交易市場)就是由宦官管理的,在榷場設立三個內侍監,以防止擾亂市場現象發生,同時確保皇室在對外貿易中能攫取更多的利潤。而且不僅在對外貿易上宦官直接干預,在地方的屯田、種田、水利等公共工程的建立上也是由宦官監督地方官員進行工作。比如仁宗嘉佑四年,宦官張茂則就領導巡視組前往河北屯田,值得一提的在電視劇《清平樂》中和曹皇后曖昧的張茂則,確實是一個治世能臣,雖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但在河北屯田上還是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於是很多人就認為北宋宦官,確實不足為提

宦官勢力增強尾大不掉

宋朝皇帝將宦官無論是在軍隊、地方上,都將這些宦官推上武將和文官們的對立面,讓雙方相互制衡,似乎是解決了前朝的宦官之禍,但實際上,僅僅只是制約,如果說在太平盛世還好,但隨著變法之後,北宋根基變弱,宦官們也露出自己猙獰的一面。

宦官們首先得在軍隊的控制上,呈現出抱團取暖的態勢,從神宗後期的李憲開始,宦官就一直主導北宋的西北軍政,元豐四年的三十萬大軍伐夏,就是由李憲親自主持,雖然大軍慘敗,但是在後面的清算上,李憲一點關係都沒有,可見宦官勢力之深。到了徽宗時期六賊之一的童貫上位,他和蔡京等人共同構成的利益集團把持朝政,童貫掌管軍隊,而蔡京則是掌握中樞。而被宋朝後期的由李憲和童貫掌管的北宋軍隊烏煙瘴氣,李憲和童貫等人,為了奪取軍功常年對西夏用兵,雖然奪取了青唐之地,但是造成了北宋財政負擔加重,最終讓各地起義四起。

同時在對外的戰爭中,童貫等人經常謊報軍功,將敗仗說成勝仗(童貫對西夏用兵經常失敗,收復青唐的首功為王韶之子王厚)。甚至在二次收復燕京的作戰中居然出現了二十萬宋軍面對驚慌之鳥的遼國軍隊,被殺得大敗,然後花錢請女真人打仗這種辣眼睛的操作。所以後期北宋軍隊戰鬥力羸弱,軍隊派系林立缺乏上進心,很大一不部分原因是以童貫為首的宦官外行指揮內行的過錯。

其次,在地方上的宦官們也是蠢蠢欲動起來,在宋徽宗後期,北宋的土地兼并愈發劇烈,而外派的宦官楊戩(不是二郎神)等人也起到了助紂為虐的作用。楊戩用過威逼利誘將百姓們的私田轉變成公田(實際上歸自己所有),而且參與到地方事務的宦官們也會勾結當地的官吏,中飽私囊,通過增加苛捐雜稅的形式收刮民資民膏。從而在山東和杭等地民怨沸騰。宋江和方臘的起義很大部分原因就是於此。

雨田君說

有宋一代,宦官始終沒有篡位者,也沒有徹底的掌握軍隊威脅皇權,但宦禍仍然嚴重,到了宋徽宗時期他們的空前膨脹,不過宦官並沒有像唐朝那般直接主導皇權的更替,他們更像是其中的一個勢力,他們和文官集團、貪墨的武將們一起勾結,壟斷朝政,更是迷惑宋徽宗,通過生辰綱、攻打遼國等亡國之策,成為了北宋滅亡的掘墓者。因此雨田君覺得,很多人說北宋的宦官危害很弱這種說法過於片面,宦官之惡在北宋一直有,只不過是在徽宗時期,和其他問題一起爆發出來,最終加速了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參考文獻

《北宋何以無閹禍》錢俊嶺

《北宋宦官參與經濟活動述略》裴海燕

《北宋宦官預軍弊政述評》王恩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0860cd859d3223484c7198ff8d3a1e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