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與大寨精神

2019-08-05     聯商網

聯商專欄:「大寨」在上世紀60、70年代曾經是全國的一面「旗幟」,周恩來總理把大寨精神概括為八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親臨大寨以後的體會就一個字:干!

正如原大寨村黨支部書記、原國務院副總理陳永貴所說:「幹部幹部就得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不能當幹部」。

這話說得好!據說,陳永貴曾在人民大會堂脫稿講過四個小時,所以周總理誇他:沒有文憑,但有水平!

大寨的成名,與歷史背景、自然條件與歷史事件有很大關係。大寨其實是北宋時期在山西昔陽的一個大營地,大營地就叫「大寨」,小營地則叫「小寨」。也許就是「營地鬥志」培育了大寨人「戰天鬥地」的意志。

大寨地處太行山腹地,原本是山西昔陽的一個貧窮小山村,從1945年解放到1970年代,在「七溝八梁」中修出800多畝地,全村原來只有80多戶、300多口人。

我以為:推動大寨人埋頭苦幹的「源動力」起初就是那種原始的「求生本能」,首先是造梯田,其次是退耕還林,如今則是靠旅遊和商業運作致富。這一點與我國當前各行各業所面臨的情況完全一致,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不過,這其中還夾雜一些特殊的歷史事件與歷史背景。

大寨祖輩開墾的土地,小而分散,如一頂頂「草帽」,散布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所以當地人稱其為「草帽田」。人們形容當時的土地是:「土塊打不爛,風吹遍地干,地邊白草繡成團,地牆荊棘圍了個嚴」。這種土地產量極低,解放初期畝產不到70公斤。

1953年,大寨開始實施「農業集體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虎頭山上造「大塊梯田」,後來農業部專家把這種梯田稱為「海綿田」。那是因為:土層厚,土質松。山西大同市郊有一位農民參觀大寨,用自己戴的氈帽裝了大寨土與自家土做比較後發現:一氈帽土,大寨海綿田的土要輕7兩。

其實,大寨虎頭山以石頭為主,祖輩開墾的梯田不僅單塊面積很小,土層也很薄。大寨人改造新建梯田,主要有三個辦法:第一,用石頭磊起一人多高的地牆,這是加固加寬梯田與加深土層的基礎工程。

第二,從山下挑泥土上山,當時大寨人稱為「三挑」:挑土、挑水、挑苗。「農業學大寨」號召提出以後,全國各地參觀大寨的人越來越多,參觀者也得參加勞動,每人背滿滿一挎包泥土上山。

第三,增加土壤腐殖質。為了解決土壤貧瘠的問題,開始的時候用「土摻沙」與"沙摻土"相互調劑的方法,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壤板結的問題。後來他們採取「秸稈還田」,加水加糞,與泥土混合發酵,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質,從而達到了改良土壤的目的。

1963年8月初,大寨下了7天7夜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虎頭山的7條山溝濁浪滔滔,洪水摧垮了道路、堤壩和梯田,大寨人10年辛苦都被雨水衝垮了。139畝梯田沖為平地,600多畝莊稼絕收。

全村270間窯洞和房屋,倒塌了253間,能住人的只剩下17間。80戶人家,78戶無家可歸。政府很快給大寨撥付了糧食等救災物資,但大寨人什麼物資都沒有要,號召村民白天修梯田,晚上建窯洞。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大寨之路》的通訊報道。8月,毛澤東說:「要自力更生,要像大寨那樣,它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12月21日,周恩來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大寨精神」總結為八個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大寨的肯定推動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在全國迅速鋪開。

一個貧困的小山村從此進入了國家高層與全國百姓的視野。於是就有了外國政府代表團訪問大寨的事兒。當時,儘管國家經濟還處於困難時期,但對第三世界國家每年都有經濟援助。1965年在北京與阿爾巴尼亞談經濟援助協議,因為對方獅子大開口,一直沒有談成。

因為受大寨精神的啟發,後來中央決定讓阿爾巴尼亞經濟代表團去考察大寨。當時用七架軍用直升機把代表團送到臨時建造的停機坪,再用212吉普車送到大寨。

周總理帶隊,羅瑞卿、葉劍英隨同,代表團成員一律吃農民飯菜,規定一葷一素,後來大寨又增加了一個葷菜,這已是大寨人過年時才能吃到的最好飯菜了。

以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委、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科列加為團長的經濟代表團,看了大寨的生活狀態與勞動情景,回到北京以後就再也沒有提出過分的援助要求,就此順利達成了援助協議。

周總理先後三次到過大寨。第一次到大寨的時候就提出要植樹造林,但在60年代,大寨人還掙扎在溫飽線上,不捨得在梯田種樹,只是在邊邊角角的石頭縫裡種樹。

經過特大洪災,在村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陳永貴說:「荒山變山林,不愁吃與穿,山坡栽滿樹,等於修水庫,現在人栽樹,將來樹養人」。但大面積植樹造林是從1998年開始的。

1991年郭鳳蓮重新回到村支書崗位,1996年正式開放大寨旅遊線路,如今,大寨旅遊門票每人48元,年接待遊客超過30萬,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山村,僅旅遊收入每年就達300萬元。大寨還利用自己的品牌知名度,開發了「大寨牌」系列產品。

墾荒種地是求生,退耕還林是求變,棄農經商則是求富。大寨解放後74年的發展歷程的核心精神,就是「求生、求變、求富」。這就是他們前進道路上的初心與原動力。

大寨與大慶,是我國歷史上的兩面旗幟。一個是農業,一個是工業,行業不同,但大寨人與大慶人的共同特質是: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吃苦耐勞,能打硬仗。這正如大慶的鐵人王進喜所說: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但我們學著學著就走樣了,忘記了榜樣的「精神實質」,卻一味地去追求外表的光鮮與形式的優美,那終究是短命的。

當下我國零售業也是如此,學著「新零售」,玩著「無人店」,開著「社區店」,投著「生鮮店」,叫著「前置倉」,喊著「數字化」,靠著「網際網路」,但仍然沒有把握零售業的真諦,仍然沒有把握消費者的真需求,結果只能是一地雞毛。


陳永貴:原大寨村黨總支書記、原國務院副總理




(文/聯商高級顧問團主任周勇,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聯商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xd9ZGwBUcHTFCnfS9O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