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曾經的驕傲,「風神」戰鬥機

2019-06-10     武裝志

風神戰鬥機

1961年6月27日,對印度來說是個令人振奮的日子,HAL「自行研製」的「風神」戰鬥機在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面前秀了一把。

振奮這詞現在都被用濫了,大家可能已經無感。但那時印度人是真高潮了,怎麼說呢?「風神」是亞洲第一架「自行研製」和量產服役的噴氣式戰鬥機(咱們58年首飛的殲教-1是教練機,而且下馬了),這也使印度成為繼美蘇英法瑞典後第六個能研製「超音速」戰鬥機的國家。為啥又這麼多引號呢?後文會有解釋。

下圖,尼赫魯在HAL工廠外的機場觀摩「風神」戰鬥機飛行,遠處是一架C-119運輸機。

風神戰鬥機

HAL就是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industan Aeronautics Limited),最早成立於1940年12月,原稱印度斯坦飛機公司,1942年4月開始由政府接管,1964年跟其他兩家公司合併成為HAL,是印度航空和飛機製造業的獨苗。

成立後的印度飛機公司就於1941年開始組裝美國的哈洛(Harlow)PC-5教練機。然後又組裝寇蒂斯「鷹」(HAWK)75,英國的珀西瓦爾P.40三座教練機(Percival),「吸血鬼」(Vampire)戰鬥機等飛機。

哈洛PC-5教練機

英國空軍的珀西瓦爾P.40教練機

二戰法國空軍塗裝的鷹75A

塗著南非空軍標誌的吸血鬼戰鬥機

有了些經驗和底子後,印度也開始嘗試自行設計飛機了,這就是1951年8月首飛的TH-2教練機。TH-2生產了172架,其中12架還被出口到了加納。

TH-2教練機

不得不說,印度航空業的起步還是比較踏實的,跟鄰居家有點像。但弄出個TH-2後,HAL好像飄了,特別是1952年開始組裝「吸血鬼」後,下個目標直接就是超音速戰鬥機。而印度政府和空軍胃口更大,提出的要求是一架既能擔任高空攔截,又能進行低空對地攻擊的多用途飛機。要求實用升限達60000英尺(18290米),高空速度達到2.0馬赫,同時作戰半徑為500英里(805公里)。還沒完,接著又要這架飛機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還得有戰鬥教練型和艦載型!(天哪,作為看熱鬧的局外人,編者在羅列這些數據時都自我懷疑是不是搞錯了,三哥的腦洞是真敢想,好吧,你們開心就好!)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在後來LCA立項時他們又提出一堆力不能及的性能指標。

風神戰鬥機

這樣不切實際的目標,難道印度人的腦子都進水了嗎?其實清醒的人還是有的,比如主持研製TH-2的毗濕奴·馬達夫·加塔奇(Vishnu Madav Ghatage),是當時印度最高級的航空工程師,他就反對「風神」,他提出螺旋槳教練機-噴氣式教練機-噴氣式輕型攻擊機,然後到多用途戰鬥機這樣的發展路徑,並指出這個發展過程會超過20年。但那時的印度正在新鮮熱辣的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1951-1956),開始組裝內燃機車了,也開始組裝汽車了,在尼赫魯的帶領下印度人民仿佛無所不能!在這樣的大氛圍下,加塔奇理性的聲音被淹沒。既然國內最高級的加塔奇不行,那就到國外請大神來搞。還真被印度請來個牛人,他就是庫爾特·坦克(Kurt Tank,1898-1983,,一般譯譚克,但編者喜歡坦克這名)。

庫爾特·坦克

此人是福克公司的設計師,還是試飛員。設計了大名鼎鼎的FW190「百舌鳥」(Würger)戰鬥機,Ta-152戰鬥機,FW200客機等。戰後庫爾特·坦克去到阿根廷,在那設計了IAe33 「箭II」(Pulqui II,土著語的音譯)噴氣式戰鬥機。

FW190戰鬥機

Ta-152戰鬥機,被譽為最強的螺旋槳戰鬥機

IAe33箭II戰鬥機

1953年「箭II」項目因為經濟等原因下馬,1955年阿根廷的貝隆政府垮台,坦克團隊解散,團隊里的人大多去了美國。1956年8月坦克受邀和副手去到印度,同年尼赫魯政府也授權HAL開發超音速多用途的噴氣式戰鬥機,這就是「風神」(Marut)。

此時的HAL從人員到設備車間等硬體都不足,HAL的機場連像樣的跑道都沒,可算是一窮二白。坦克的到來為HAL組建了包括18名德國工程師和850多名員工的隊伍和完善了各種基礎設施。「風神」研製完畢後,坦克於1967年離開印度回到德國,直到去世。

有個說法,坦克還在阿根廷研製「箭II」的時候,後續的IA-43「箭III」就開始設計了,然後坦克把這個設計帶到了印度。

坦克的到來可能讓印度人恢復了一點理性,當時的計劃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設計超音速飛機的機體,第二階段是尋求國產化的發動機,最好能自己設計製造。印度空軍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雙發,1.5倍音速,具有對地攻擊能力。

進行風洞測試的風神模型

項目在坦克的領導下就此展開,但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坦克被指責作風頑固立場嚴格,缺乏跟政府和軍方的溝通協調,而印度空軍代表也對其能力表示懷疑。

在磕磕絆絆的研製過程中,鑒於當時條件所限,風洞測試並未能得到全面的數據,就另外製作了木質的滑翔模型。1959年4月「風神」的木質滑翔模型開始測試。測試由C-47牽引模型至3500-4500米高度釋放,這樣的滑翔測試進行了86次。雖說是木質的模型,但滑翔起來也是要有人控制的。

飛行員登上風神的滑翔模型

C-47拖曳風神進行滑翔測試

1960年4月第一架「風神」開始組裝,經過三個月的地面測試,於1961年6月17日首飛。首飛10天後,就有了本文開頭的一幕,給尼赫魯進行演示。隨後印度政府訂購了16架預生產型和60生產型。

風神戰鬥機

「風神」戰鬥機外形簡潔流暢,採用雙發下單翼結構,氣泡形座艙蓋使飛行員能擁有良好視野,機翼類似F-4採用前緣鋸齒代替翼刀,機身兩側進氣道有附面層隔板和激波錐,機身也採用面積律設計,超音速該具備的氣動外形條件「風神」都有了。但由於使用的兩台「奧菲斯」MK703發動機並沒有加力,所以「風神」只能達到0.93馬赫,在高空才偶爾能超過一點音速。

「風神」戰鬥機(Mk.1)長15.87米,翼展9米,高3.6米,空重6198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0925公斤。動力為兩台「奧菲斯」MK703渦噴發動機,推力21.6千牛。最大速度海平面1112公里/小時,0.91馬赫。轉場航程1445公里,作戰半徑396公里,實用升限13000米。「風神」裝備4門30毫米「阿登」機炮,每門備彈120發,機腹下有一個裝載50枚68毫米火箭彈的可伸縮彈倉,翼下四個外掛點可掛載1800公斤載荷。

風神戰鬥機三面圖

紅色箭頭處,風神的可伸縮火箭彈艙

「風神」服役後還存在諸如零部件的短缺,可靠性差,機炮射擊時震動過大等問題。零部件的短缺隨著產量加大有所改善,可靠性問題也只能由地勤更細緻更長時間的維護來彌補,機炮的震動和發動機吞煙問題後來就乾脆不讓上面兩門機炮開火,甚至拆掉了。至1977年停產,「風神」的國產化率也僅達到80%左右。

維護中的風神戰鬥機

「風神」的性能空軍是不滿意的,最後「風神」只生產了147架,其中包括18架雙座教練型,僅裝備三個中隊,1967年4月開始換裝。雖然HAL試圖說服國防部和空軍「風神」是一架成功的戰鬥機,但它給印度人的振奮也像風一樣快速消逝。「風神」跌落神壇,它離印度人的期待有點遠了。

在「風神」開始量產和繼續完善時,印度空軍已經饑渴難耐,先後引進了「獵人」F.56(1966年引進,而更早的對地攻擊型FGA.56則於1957年引進),米格-21(1964年引進),蘇-7(1968年引進)。

印度空軍的獵人戰鬥機

1971年的印巴戰爭中,「風神」執行了300多架次的戰鬥任務,摧毀了不少巴基斯坦的地面目標,還擊落了一架巴空軍的F-86。戰鬥中「風神」被地面火力擊落三架,有一架在地面被摧毀,另外至少有三次被擊傷單發飛回基地的記錄。「風神」在戰鬥中表現出的優良的操縱性和生存性獲得部分飛行員的稱讚。

風神戰鬥機

「風神」戰鬥機只有兩個型號,Mk.1是單座的對地攻擊型,Mk.1T是雙座戰鬥教練型。另外有Mk.1A,Mk.1R等,也都是從Mk.1里抽出來一兩架用來換個發動機的試驗飛機,可以忽略。

雙座的Mk.1T型拆除了火箭彈艙,機炮也拆了三門,增加個座位和操縱系統。

風神Mk.1T雙座教練型

印度航展上的風神Mk.1T

印度航展上的風神Mk.1T

1982年,印度空軍建議把「風神」退役,騰出資源採購更好的外國貨。雖然有支持「風神」的聲音,但沒啥效果,1985年開始「風神」開始被替換,到1990年就全都退役了。

作為設計者坦克的故鄉,印度也送了一架「風神」給德國,被安排在德意志博物館,近年這架「風神」也被租借給德國其他博物館展出。由下圖可以看到「風神」主起落架艙後面的減速板,前起落架上方的機炮只剩下面兩門,上面的機炮口都封起來了。

德意志博物館裡的風神

德意志博物館裡的風神

維爾尼格羅德博物館裡的風神(從德意志博物館租借來的)

維爾尼格羅德博物館

總的來說,「風神」是架不錯的飛機,可惜發動機不給力導致它的性能大打折扣。而印度航空電子的薄弱又讓「風神」無法搭載雷達和飛彈,這導致它無法實現攔截功能,淪落為一架只能擔負晝間對地攻擊任務的攻擊機。當初空軍要求的1.5馬赫達不到,要求具有對地攻擊能力變成了只剩對地攻擊能力,印度空軍對它的失望可以理解。

印度曾經有機會去擁有更好的發動機,當初布里斯托.西德利就「風神」使用的MK703發動機後續開發跟印度政府商量過,只要投錢給西德利研發,就能開發出帶加力的型號,還能在印度設廠生產。但印度政府拒絕了,這在後來被詬病為短視,其實就算印度政府投了那一千幾百萬英鎊,以印度那時的工業科技水平,也難保不是肉包子打狗。「風神」還考慮過用蘇聯的發動機,但那樣需要修改機身,HAL表示這個搞不起。

「風神」的誕生,的確讓印度人爽了一把,但最後還是普遍的被認為是失敗的機型。究其原因是多種的,除了自身基礎差,又心比天高,還有軍方的不耐煩,等不了HAL去慢慢改進等等。航空是工業和科技的集大成者,想要自主研發,那更需要正確的決策和決心,經歷艱苦漫長的厚積薄發才能破繭成蝶。

不過沒關係了,三哥是人見人愛,朋友滿天下的,有啥買不到呢!「風神」搞砸了HAL也不會餓著,米格-27,「美洲虎」,BAE「鷹」,蘇-30等許可陸續有來,通過引進許可組裝,既能養活HAL這根獨苗,空軍也能優選各國先進戰機,快速形成戰鬥力,美滋滋!

什麼自主研發,艱苦奮鬥,擼起袖子這些是鄰居家才會幹的苦逼事情。咱有空還不如乾了這碗恆河水,再來段歌舞豈不樂哉!

風神戰鬥機

關於印度的航空工業是如何混到現在這境地的,不是三兩句話能說清楚,希望以後有機會再另外介紹吧。

全文完,謝謝觀看。

本文由武裝志原創,歡迎關注,我們一起漲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vAXR2wB8g2yegNDyY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