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心理實驗,我覺得可以用來幫助孩子到的改善學習態度

2020-04-18     神通奶爸

每一個父母都喜歡自家的孩子熱愛學習,可以自己積極主動的去學,不用天天監督著逼著他們學。尤其是這次疫情,估計讓更多的父母認識到孩子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性。

對於學習主動性強的孩子,父母什麼都不用操心,孩子自己定好學習計劃,積極主動的在線學習。相反,對於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在這個疫情期間可是遭了大罪了。不僅每天要督促孩子起床,還要監督孩子在線學習、輔導孩子作業、按時打卡、拍照上傳等等,比上班都累。

因此父母無不都希望孩子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愛上學習,可以積極主動的學。為此父母估計也是沒少教育,各種道理都講過,但是孩子依然故我,就是不喜歡學,更談不上學習主動性。

那麼,就真的沒有辦法改變孩子的學習態度了嗎?

今天我看了一個心理實驗,我覺得非常有用,可以用在改善孩子的學習態度上,讓孩子愛上學習。

自我說服實驗

上世紀90年代,美國電視已經流行起來,每個人平均每天花2-3小時觀看電視,因此電視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但是電視中充滿了暴力,而研究表明,過度觀看暴力電視會助長孩子的暴力行為,提升他們將來犯罪率。而指望電視廠商降低暴力節目是不現實的,因為這類電視很受歡迎,牽扯到巨大的利益,因此人們只能尋求如何教育孩子。所以學者們開始尋求,讓孩子意識到「電視描繪的東西是不真實的,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問題解決辦法」。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研究小組制定了一個方案,通過講座、演示和小團體討論的方法,來說服一年級和三年級的學生,讓他們相信電視暴力是假的,真實的暴力會造成溝通障礙,還有更多有效的非暴力方式可以解決問題。最後研究發現,經過訓練的孩子,與那些沒有接受任何指導的孩子相比,在對待暴力的態度上並沒有太多的變化。

然後研究小組經過分析,開始了第二次實驗。

實驗人員把被試的一年級和三年級學生隨機的分為兩組:干預組和對照組。然後讓他們做了一份態度問卷,問卷內容涉及他們在多大程度上相信電視節目是虛構對,以及觀看電視節目是否會讓孩子學壞。當然,他們的得分基本相似。

對於干預組的學生,實驗人員告訴他們:「你們肯定知道最好不要相信你電視中所看到的內容,模仿那些東西可並不好」,孩子們都同意這觀點,然後說要為那些被「電視暴力所傷害,或因為模仿電視暴力而陷入麻煩」的孩子錄製一盤錄像,希望他們自願參加,所有的孩子覺得這活動很有趣,都想參加。然後這些熱心的「志願者」開始創作文章,設計各種主題,比如「電視跟真實生活是不同的」、「為什麼模仿電視暴力是不好的」……同時,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創作,實驗人員也提供了一些文章、視頻素材。一周後,這些兒童在攝像機前朗讀了他們的短文,並且如同電視談話一樣回答了一些簡單的提問。最後,又給他們重新播放了一次錄製完的視頻,讓學生們看到他們對「不要被電視愚弄」這一節目的貢獻。

實驗者同樣對對照組的學生實施了類似環節,不同之處在於,短文和錄像的主題是「為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而不是電視暴力。

實驗完成後,研究人員對兩組兒童在暴力水平(由學校同學進行評定)進行匹配,他們發現,這種相似性在實驗後消失了。實驗完成兩個月後,研究人員再一次對他們進行了態度測試,那些經過「不要被電視愚弄」的學生延續了之前的改變,而對照組則沒有實質性改變。

簡而言之,研究人員通過讓孩子錄製節目,讓控制組的孩子完全接納了電視節目的主題,相信電視暴力雖然看起來很有趣,但只是純粹的幻想,在現實中要真這麼做就是「粗野的」。

為什麼通過錄製視頻,孩子們改變了自己的認知?

現在來揭秘下,為什麼通過這一系列對操作,孩子們的認知發生了如此大的轉變。

要理解背後的原因,我們需要了解人的一個本能——一致性。我們人會本能的追求認知和行為的統一,有什麼樣的認知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我們喜歡某個人,我們就會表現出喜歡的行為;我們恨某個人,同樣會表現出恨的行為……有的人可能會反駁,說「我儘管憎恨某個人,但我依舊可以表現出喜歡來」。對不起,你這叫假裝,而儘管你千方百計的假裝,依然會在一些細枝末節地方表現出你的本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微表情」。

正是基於人的一致性特點,當我們認知和行為無法統一時,我們就進入了認知失調狀態,我們就需要給出合理的解釋,從而緩解這種認知失調帶來的焦慮。

而要解釋我們的行為,無非有兩個角度: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

內部歸因是指我們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我們的自身;而外部歸因是指我們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外部環境因素。

當我們把原因歸結為內因時,我們就必須要調整認知,使得認知和行為統一起來;相反,如果我們把行為的原因歸結為外因,那麼我們便沒有必要調節自己的認知。

以做作業為例。

如果一開始孩子都不喜歡作業,但是因為父母的恰當引導,孩子把每天做作業的行為歸結為了內因,那麼孩子就會產生認知和行為的不協調,為了避免這種不協調,孩子就要改變,要不改變行為,要不就改變認知。如果孩子的行為無法改變,那麼他就只能改變認知,說服自己是喜歡寫作業的。

但是如果孩子把每天寫作業歸結為外因,是被父母逼的,那麼他就不會體會到認知和行為的不協調。因為行為是外部動機導致的,所以孩子也就沒有必要調整自己的認知,孩子依然是不喜歡寫作業。

現在再來回看上面的實驗。

孩子在自願的情況下查找資料,書寫文章,並且通過視頻公開了自己的行為。他們無法用外因來解釋自己的行為,因為他們並沒有被別人控制著這麼做,所以孩子只能把原因歸結為內因。他們只能調整自己的認知,說服自己是真的認可這些觀點,因此才會寫這樣的文章,錄製這樣的視頻。

好了,現在我們總結下。

要實現行為影響認知,達到認知不協調,必須具備一個條件:感到選擇是自由的,沒有被控制感。

只有當我們感到選擇是自己自由選擇的結果時,我們才會對行為負責,才會把行為的動機歸結為內因。這時如果行為和認知不統一,那麼就必須調節的認知來符合行為。

相反,如果我們的感到不自由,選擇是被控制的結果,那麼我們就可以把行為歸結為外因,因此也就不會產生認知不協調,當然也就沒有必要調節自己的認知。

也就是說個人越是感到自由的,對與態度相矛盾行為的預期結果越是負有不可推卸的個人責任,這種不協調感就越強,就越有動力去調整自己的認知。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把這種心理應用到學習上,從而改變孩子學習態度,讓孩子重視學習,甚至愛上學習呢?

如何用認知失調重塑孩子的學習認知

我們要想調整孩子的學習認知,就必須要在學習上製造認知失調,使得孩子行為和他們的認知產生不一致。這種不一致越嚴重,孩子就越可能調整自己的認知,從而使得孩子變得喜愛學習。

我思考了下,有三種方式大家可以嘗試下:

1、引導孩子自我辯論,進行自我說服

對於那些不喜歡學習的孩子來說,他們普遍有一種觀念就是「讀書無用」、「不讀書一樣掙大錢」……等觀點。

父母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學習的原因寫下來,然後讓孩子自己論證下這些觀點是否完全正確?是不是存在一些不足?孩子一次次證偽的過程,其實就是在不斷重塑自己認知的過程。

切記整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反思,不要代替孩子思考回答,也不要教育他們,要讓他們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答案。

2、讓孩子寫文章、錄小視頻,教育別人如何學習

現在自媒體這麼發達,可以為孩子創建一個自媒體帳號。當然,我們不是讓孩子發一些唱歌跳舞的,而是發一些記錄孩子學習的視頻文章。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發一些學習方法技巧,教導別的孩子如何學習。

孩子傳授學習方法、知識的行為,顯然會與孩子本身不喜愛學習的認知相矛盾,因此孩子將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認知來符合自己的行為。

這個引導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減少父母帶來的控制感,不要讓孩子覺得是父母在逼著他們做這些。

3、角色扮演

這種方法在我看來是最可行的,成功率也是最高的。

讓孩子教低齡孩子學習。

當孩子教育低齡孩子時,他必然要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認真學習。但是他要教育低齡孩子這些,他必須先要說服自己,如果自己都不相信好好學習,又怎麼能教育別的孩子呢?因此孩子就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認知,使得自己認可好好學習。

如果家裡沒有低齡孩子,父母可以在寒暑假找親戚朋友家的孩子來一起學,讓孩子輔導他們作業。父母可以給一些報酬,但是報酬要儘量,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為來錢才做。

如果實在是沒有低齡孩子,父母也可以跟孩子進行角色扮演,讓孩子教父母,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不過對父母的演技可能要求比較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fWYkHEBiuFnsJQVpd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