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教育思維:防禦型和進取型,你屬於哪一種?

2020-04-23     神通奶爸

昨天趁著天氣好,拉著老婆和女兒去旁別的小公園裡玩。

一路上她媽媽是叮囑不斷。

當我拉著孩子去河邊抓魚,她媽媽就喊:「小心點,別掉河裡」,「小心點,別把鞋子弄濕了」,「快回來吧,別在河邊玩了」。

當我跟孩子追逐打鬧時,她媽媽又喊:「慢點,別磕著」,「看著路點」。

而當我帶著孩子挖野菜時,她媽媽又說了:「注意,別弄髒衣服」,「你看看你弄的身上,都是土,就不能小心點!」

……

作為媽媽,這種場景是不是很常見,你是不是也經常說這種話呢?

觀察下孩她媽的語言,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她媽的教育特點。事實上結合我的題目,大家應該能猜到,孩她媽採用的是防禦型思維。

什麼是防禦型思維

所謂的防禦型思維是指行為的目標是避免失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保住即得的果實。通常來說,媽媽普遍擅長防禦型思維。

與之相對應的是進取型思維,它的思維特點是勇往直前,利益最大化,不是保住勝利的果實,而是獲得更大的成功。通常爸爸是進取型思維的倡導者。

正是在防禦型思維和進取型思維主導下,媽媽和爸爸在教育孩子上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

以教孩子學步為例。

防禦型思維主導下的媽媽會總擔心孩子跌倒受傷,她會買各種防護用具,比如地面鋪上軟墊、各個稜角包起來,家裡所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東西,媽媽都會收拾起來。總之,媽媽希望100%保證孩子的安全,一點差錯也不准出現。

而進取型思維主導下的爸爸就不一樣了。爸爸的目標雖然也是讓孩子學會走路,也會照顧孩子的安全,但是他考慮更多的不是不讓孩子受傷,而是如何讓孩子更快更好的學會走路。如果受一些小傷可以幫助孩子更快的掌握走路的話,爸爸也會允許這種情況發生的。在這個目標指引下,爸爸會鼓勵孩子大膽的嘗試各種環境,讓孩子去積極挑戰。

其實我跟女兒和妻子去公園玩的整個過程中,就很好的體現了這兩種思維的差別。

我帶孩子去河邊抓魚,讓孩子認識小魚小蝦,為的是讓孩子獲得一些新的體驗,增長新的知識。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儘管孩子可能掉到河裡,可能弄濕鞋子,可能把身上弄髒,但是我認為這點危險是可控的,也是值得去冒得。

但是在她媽媽看來就不一樣了。她媽媽儘管也希望孩子獲得這些體驗,但是她更多的是考慮孩子安全,為了安全,在她看來危險的行為就不應該去嘗試。假如我沒跟她和孩子一起,她可能就制止孩子去做那些在她看來危險的行為。


防禦型思維的缺點

防禦型思維有優點,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可以更好的保護孩子,但是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說,防禦型思維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1、防禦型思維會過度保護孩子

因為人的成長其實是一個不斷接觸外界,走入社會的過程,需要去不斷地適應周圍的環境。而人要適應環境就必然要面對環境中的各種困難。而要戰勝困難,就需要人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新的技能,只有這樣不斷地提升自己,人才有可能戰勝困難,才能更好的適應環境。

而當父母用防禦型思維教育孩子時,其實就是在壓抑孩子成長的天性,阻礙孩子掌握各種技能的過程。孩子因為種種危險,被父母限制住了,不能去探索,也不能去掌握新的技能。安全倒是很安全了,但是卻失去了成長的機會。就像父母建了一個象牙塔,然後把孩子好好的保護在裡面。但是孩子只能在象牙塔里生活,卻不能去外面生活,因為外面太危險了,孩子缺乏應對的技能。這樣的孩子只能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無法獨立生存。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現在媽寶男、媽寶女特別多,因為他們就是被父母用防禦型思維養大的孩子。

2、防禦型思維會害怕孩子犯錯

防禦型思維是一種保護型思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此用這種思維面對孩子時,父母會害怕孩子犯錯。只要不犯錯,就是好孩子。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就會批評,但是孩子表現優異時,父母卻會忽視,很少給予鼓勵表揚。

在這種思維教育下,孩子為了避免犯錯,就不會去想著如何努力的提升自己,去嘗試新的方式,因為嘗試陌生的事物就會容易犯錯,而犯錯就會被批評教育。所以孩子會變得保守,缺乏冒險精神。

總結

作為媽媽,防禦型思維更適合年齡幼小的孩子,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就需要轉變思維,採用更加積極的進取型思維。沒有百分百安全的環境,也沒有百分百正確的道路,不要怕孩子犯錯,也不要怕孩子受傷,鼓勵孩子探索發現,去勇敢的嘗試,這才是孩子正確的成長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wfwq3EBiuFnsJQVSET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