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這個縣有141萬人 因為一條河得名 文化藝術發達

2019-11-20     蘇白傳媒

四川德陽的這個縣,人口超過140萬,還有可以一吹就通氣的掛麵,馳名國內,遠銷國外

四川這個縣有141萬人 因為一條河得名 文化藝術發達

標籤:中國四川人文旅遊地理、四川德陽中江、人口141萬產掛麵的縣、縣域城市風情風俗游、城市人文旅遊地理隨筆散文

筆者要說的中江,也是非常有名氣的地方,它的名氣,我覺得,如果你沒有去到這裡之前,會說出過一個大英雄黃繼光。而筆者覺得,你只有真正走近了這裡,才會發現,中江也是有著許多美好的值得人們去體驗一下的。

中江位於成都市的東面地區,早先時候屬於綿陽市管轄,後來就劃給了德陽市,如今仍然屬於德陽市的轄區,這個縣的區域面積達到了2200平方公里,鄉鎮達到了45個,管轄的人口有141萬餘人,也是德陽市最大、人口最多的區域,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原來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發展模式,因為逐漸融入成都1小時經濟圈,加上成達鐵路,成南、成巴高速等陸路通道的網狀分布,已經成為成德綿、成南渝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區位優勢顯得更加明顯。

而筆者覺得,中江縣因為一條河而獲得了這個稱呼。這條河如今稱為凱江河,也是中江縣的母親河,這條河原來叫著羅江,其發源於安縣的鹿巴山的凱江,這條河由北向南流淌,穿越調元鎮,進入羅江區城,然後再流經蟠龍以及德陽市旌陽區的通江,然後進入中江縣最終在三台縣匯入涪江,也是涪江的一條支流。而中江縣的得來,恰恰是因為這條河流流經的地理位置,到了北宋時期,也就有了中江縣的名稱,這個名稱的使用直到今天,已經有了1000多年的歷史,一個名稱的久遠也是令人無話可說了。

在中江縣存在著兩大河流水系,即涪江水系和沱江水系,兩條水系的分水嶺就是龍泉山脈。以這兩個水係為主,它們在廣闊的中間境內涉及的河流達到了98條,主要河流比如凱江河、繼光河、蒼山河等共有15條,它們的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因此,中江縣的氣候濕潤就是因為這些河流的存在。

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使得中間具有豐富的文化藝術,比如倉山大樂、倉山太婆龍、積金火龍、廣福桃花龍、倉山木偶戲等等。尤其是蒼山大樂,這是流傳於倉山地區的一種屬於民間打擊樂類的鑼鼓樂。傳說這種鑼鼓類的打擊樂最先開始於周文王時期,但是周文王為了慶祝戰鬥勝利,就利用這種熱烈而歡快的音樂表演來表達人們內心的喜悅,同時也是鼓舞士氣的一種藝術手段,它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還被成為「音樂的活化石」。而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自然也為中間的特產提供了優質的環境保障,比如屬於中間的手工掛麵、八寶油糕、丹參、白芍、中江柚、雙龍粉條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當地土特產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而筆者認為,在其傳統的手工藝術方面,成就最大的應該是屬於土特產類的中間掛麵,中間掛麵是非常有特色的,也是其他地方不具備的特色。中江掛麵的創始,大概實在南宋的紹興年間,在元代的時候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發展,這種掛麵的特點是,在外表看來,似乎與市面上那種普通的銀絲掛麵沒有什麼兩樣,而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了,那麼,你就失去了一次了解這種工藝的機會,這種掛麵的最大特點是,別看其細如銀絲,但是其中間確實空心的,對著嘴吹,會通氣,也因此而馳名國內,遠銷國外。

筆者對於這種掛麵的印象已經有了30餘年的記憶,當年出遠門的時候,我帶了一些準備送給遠方的恩師,卻沒想到無意之中解了我的沒有盤纏之圍。但我三十年前乘坐火車抵達西北地區的一個叫焉耆的小站,下車後已經是午後,因為帶我去遠方的那個老鄉把我留在了那個叫焉耆的小站,久久不回來接我,我就自己按照恩師的地址去找,可是身上沒有分文,是一位三輪運輸摩托車將我送到目的地,我就商量能否用中江掛麵充當車費,對方答應了,那一次,是中江掛麵給我漲了面子。也不知當年接受我中江掛麵的車夫還在不在人世,如果在,我還想送他這種中江掛麵,因為它能吹通氣,還馳名國內,遠銷國外。(1685字)

文|阿凌(四川成都人,作家、新聞人、策劃人,985高校中文系畢業,蘇白傳媒本部總編輯助理、副編審。)

審讀:蘇白傳媒 總編審 鄒劍川

運營:蘇白傳媒 丹丹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doZiW4BMH2_cNUgeeb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