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生產力普遍低下的情況里,作為一個國家來說,人民的力量就是國家的能力,所以古代對人口的提高一直都是處於提升狀態。百姓所出的糧食就是國家運行的長期資本,對於古代統治者來說,糧食的存儲情況能直接關係到自己國家的安穩。所以建築糧倉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工程,很多朝代的君王都會規劃糧倉的設計和使用。
隋朝是一個短暫的王朝,但是它卻為我們留下了很多優秀的歷史文明,雖然它的二世皇帝隋煬帝,在人們普遍想到他的時候,都會想起的他的暴政,但是人們對其開拓大運河、絲綢之路、邊疆之界等壯舉,卻又感嘆不已,他的政治眼光是相當長遠的,若是沒有過於急於求成,說不定隋朝的光輝歷史會流逝的更加長久。 隋煬帝雖然喜戰但他卻不是盲目的打仗,為了能夠確保作戰時軍餉的到位,他建築了很多糧倉儲存糧食。長安城因為東漢後期遭受了炮火400年的摧殘,人口凋零,不再適合作為都城的首選。隋煬帝在繼位之後,只用十個月就完成了從長安遷都洛陽的計劃。很多王侯貴族也一併前往,於是為了保證洛陽的糧食運行,在大運河開鑿之際,隋煬帝隨手開始修建糧倉,在洛河周邊修建了三座大型糧倉,即興洛、回洛和含嘉倉城。測量顯示這座糧倉的面積足以匹敵50座現代化的足球場,而每一個糧窟里可以儲存約50萬斤以上的糧食,整座回洛倉可以儲存約3.85億斤,據說當時這座糧倉的糧食到唐朝貞觀的時候都沒有食盡。以古代的技術就可以製造出來這樣式的糧倉,對於古人而言是偉大的,但是卻沒有媒體報道中說的現代技術都比不上,畢竟我國在2000年的時候,就已經建築了可以容放1000億斤的糧庫了。只是糧倉的考古價值遠沒有那些古代貴族的陵墓要吸引人的多,所以這樣的噱頭就成了吸引大家關注的亮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