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里有生僻字的人,最怕開學那一天

2022-09-19     成都Big榜

原標題:名字里有生僻字的人,最怕開學那一天

再被你提起已是連名帶姓,但名字里有生僻字的人,「那個字讀啥」。

不止是無情的前任,連班主任可能都無法連名帶姓叫出同學,開學第一天的報到名單就像一個燙手的山芋,立刻標註上拼音。

生僻字也許足夠特別,但也確實是個負擔,不好寫也不好念。

別人一輩子都在亂念你的名字,你也永遠在解釋糾正,好不容易畢業照背後寫對了名字,看一眼旁邊有一個括號寫著拼音。

也許有特殊意義,但尷尬也結伴而來,名字是代號,只是生僻的發音讓人曬乾了沉默。

差不多一年級入學之前,父母就會要求你會寫自己的名字,這是自我認知的第一步,名字如臉面,要寫在書本的第一頁。

但對於名字里有生僻字的同學來說,「暈字的煩惱也從童年開始」。

領書按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寫名字的時候非常痛苦,別人快速地寫完一摞,而你永遠在糾結一撇一捺如何走位。

名字簡單的同學,甚至會把書捲起來寫在側面,你寫完姓,「我成年了就去改名」。

別人的田字格里,橫平豎直乾淨簡約,看一眼自己的田字格,「鬼畫符」,尤其遇上鋼筆浸墨的時候,遠看就是一個疙瘩。

然後你會拿出塗改液進行一個大面積修復,「一用力本子就破洞了」。

一年級的@樂多 哪裡認識王羲之,但名字里恰好就有一個「羲」,於是寫一個錯一個,後來學了拼音乾脆撂下一個xi。

氣得父母想手把手再教一遍,但扭頭一想,「羲」怎麼寫來著。

就算父母知道「舸」怎麼讀,但未必跟親戚朋友同步過,以至於都念「柯」,直到有一天學習了單詞,「百舸爭流」。

醍醐灌頂到緊急開家庭會議,「突然因為一節語文課,從此坐不改姓,但要改名」。

反正都是靠感覺,不會寫硬寫,不會讀也要硬讀一個音出來,@葉大爺 名字里的「燊」,經常被人讀成,「樂」,「焱」,「鑫」。

他評價這些人永遠有想像力,但下一句是,「人菜癮大」。

同事@蘑菇 也經常被人念錯,「葭」很容易就念成了「霞」,但她如果一說「蒹葭」,連在一起出現好像就能認識。

她還是很懂事,每一次對方念完她名字前半部,她都會自覺補充出「葭」。

避免尷尬的出現,每一個名字裡帶生僻字的人,都會在自我介紹時準備一套話術,包括字應該怎麼讀、寫的話怎麼寫。

所以,陶喆成了所有「喆」的代言,張鈞甯成了「甯」的領跑人。

@普卡 的同學有一個字裡帶「聃」,放在以前老師根本不會念,班上的人也會小聲搶著糾正,但誰知道,「潘周聃火了,下面有請潘周聃」。

冷門變成了熱門,輸入法都會替你聯想,打出名人的全名,保留下生僻字。

但又有一個煩惱出現,就是人類會讀會寫了,機器根本不聽你解釋。

之前去兒科醫院,排隊打疫苗的窗口,就會出現一些個問號,「劉 x 森」,「劉 ?森」,「劉 森」,念的時候有的甚至會消音。

簡直哭笑不得,也很尷尬,一問才曉得醫院字型檔識別不了生僻字。

特別確實很特別,但@樂多 有時候也有點緊張,「從未與人重名過」,感覺以後做了什麼壞事,一被扒黑歷史就出來了。

名字特殊的人,反正就是走極端,要麼被人忽略,要麼被人惦記。

@彭主任 給我說,他們班的語文課代表,是按名字欽點的,因為名字裡帶一個「蕤」,「古文中的字,語文老師就覺得她有文化」。

有的家長不敢給小孩取生僻字,怕小孩錯失機會,自己不願背鍋。

讀書的時候,老師出一次糗,基本上就不會點你起來回答問題;投簡歷的時候,人力通知你來面試,也會思考一下怎麼念。

室友@平 抱怨說,「讀書的時候,獎狀證書上的名字都是錯的」。

本來也沒想那麼多,結果帶出去面試,「對方問他到底叫什麼」,就是說,會投來一種不信任的眼光,也會有點不服氣。

不敢說錯失了工作機會,但是不方便是真的,尤其坐飛機的時候。

歌手馬頔就在節目裡就說,字體版本里沒有這個字,「需要手寫一個才能上」,所以在國內坐飛機他都選擇用護照。

坐飛機多一個步驟也可以處理,但有的人連支付寶都實名認證不了。

過節福利派發,要跨越到行政去看自己的名字對不對;拿藥的護士一旦沉默,基本上就是你的了;不能丟東西,失物招領都打不出你的名字。

@樂多 每一次出入登記,保安一聽就放下了筆,「算了,你自己寫」。

隨身攜帶的U盤裡,除了個人簡歷、證件照,@龑 說,「還有我的名字」,爸媽希望他飛龍在天,實際慫到沒有安全感。

但最不方便其實還是考試的時候,別人都已經交卷了,你還在寫名字。

不知道有沒有數據支撐,傳說名字複雜的人也容易被周圍人取外號。

想起前同事@搖搖 ,她真實名字里其實是「垚」,但是至少有一半的人看見她會叫她「三土」,然後問她是不是命里缺土。

雖然也許是真的,但這個問法也太好笑了,難道要誇她你今天好土。

甚至,她的名字也會現場引發一些無聊的遊戲,「三個火讀啥」,「三個水讀啥」,「三個牛讀啥」,四火「燚」又讀啥。

所以就是說,如果有人能在第一次就禮貌喊出她名字,好感倍增。

但有的人也喜歡說風涼話,說一般父母沒什麼文化的,才喜歡給小孩用生僻字,取名字是自由,父母肯定也是好的出發點。

只是有時候要注意翻車,比如說「竁」看似古典,其實是挖墓穴的意思。

這樣的機會,若是個別人逮住,也會趁機挖苦一番,@平 說他就遇到過,老師會夾槍帶炮,「名字複雜不一定有用,三個筆畫一樣考第一」。

感覺在說辦公室的@一丁 ,怪不得他桌子上的發財樹那麼高。

每一個生僻字的人,都曾經在尷尬的時候,追問過自己的父母為什麼要取這個名字。

後來發現意義沒有什麼意義,@葉大爺 的「燊」是他姐隨手翻到哪一頁就取了哪一頁的字,屬實是自由派的態度。

他說何鴻燊去世之後,他也不用這個名字來自我介紹了,正在尋找新的模板。

他的同桌@丸西 的名字里有一個「蓀」,是因為他爸姓孫,為什麼多了一個草字頭,「蓀橈兮蘭旌」,三個字認不到。

她可能是個社恐,對於名字的響亮度,「別人記不住我更好」。

多音字有時候惱火,像名字里常見的「泊」,「會」,「奇」,尤其是「茜」,語文老師喊qian,數學老師喊xi。

看到一個段子說,「我姓張,張茜茜被叫張xixi,試問誰會說自己髒兮兮」。

真的是很好笑,但大部分名字里有生僻字的人都決定不改名字,態度是「無所謂」或者「挺帥的」,習慣了也就覺得沒多惱火。

只是應該不會給下一代用生僻字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d6c88c8038aa208174467b5e549e6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