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期不輸豐田,如今市占率僅1.6%,韓系車是怎麼把自己作沒了的?

2023-07-14     SUV大咖

韓系車一直都是國內汽車市場中特殊的存在,它既沒有德系、日系一般長盛不衰,也沒有像自主品牌一樣受到消費者的舐犢之私。以現代和起亞為主的兩大支柱,在國內的發展可謂是大起大落。在剛剛過去的上半年,北京現代銷量僅為123259輛,悅達起亞甚至沒有公布國內具體的銷量,但是根據往年數據對比分析,今年上半年銷量仍不到6萬輛的表現。

曾經巔峰的時候,韓系車在國內予取予求。2013年,北京現代年產銷首次突破100萬輛,成為繼南北大眾之後,國內第三家年銷量突破百萬的合資汽車品牌。北京現代也擠進了國內車企銷量排名榜第五,市場份額上升至6.8%。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6年,北京現代銷量分別為103萬輛、116萬輛、106萬輛和114萬輛。尤其是2016年,北京現代迎來了巔峰,以114.2萬輛的年銷量名列當年我國汽車銷量排行榜第四。

另一邊的起亞也不遑多樣,2016年也是其銷量巔峰,東風悅達起亞以65萬輛成績一路高歌,可以說那段日子是韓系車的甜蜜期。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過於短暫,2017年,在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現代和起亞遭遇滑鐵盧,比大多數品牌的「寒冬」來得早一些,多款經典車型的衰落使得韓系車高光不再。

支柱車型相繼跌下神壇

提起韓系車,或許不少人會想起當年的三寶車型之二的K5和索納塔8,但是真正撐起韓系車銷量的,卻不是這兩款車型。我們以韓系車銷量巔峰的2016年為例,現代領動是當年韓系車銷量最佳的車型,年銷量25萬台的成績,遠超福克斯、高爾夫、雷凌等經典車型,實惠的價格、豐富的配置、時尚的設計和不錯的品質,都讓很多國內消費者青睞有加。

時過境遷,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和競爭對手的不斷湧現,朗動的競爭力逐漸下降。從最初的伊蘭特之名,到悅動、朗動、領動,到第七代車型重啟伊蘭特之名,伊蘭特在傳承和創新中失去了方向,第七代伊蘭特上半年累計銷量只有53661台,已經算是品牌銷量的支撐了。

在SUV市場,現代途勝曾經也是緊湊型SUV細分領域的香餑餑,2016年以年銷量17萬台的表現,在SUV市場中排名第11位。只不過隨後的車型換代,卻讓現代途勝一去不復返,伴隨著外觀上的爭議,現代途勝的銷量開始急劇下滑。目前北京現代沒有給出具體銷量,但是第五代途勝L和ix35上半年累計銷量也只有49693台,與巔峰相比也是相去甚遠。

除此之外,現代ix25/現代ix35這兩款入門級SUV市場,在2016年的時候也累計奉獻了近20萬台的表現,目前也因為銷量不佳而被拋棄,後者更是被新上市的車型——MUFASA 沐颯取而代之。很顯然,現代汽車已經對老兵車型不抱希望。

另一邊的起亞更是難兄難弟,起亞K3/起亞K2作為入門級轎車,在2016年的時候,前者的年銷量一度逼近了20萬台,後者的銷量也有15萬台,撐起了品牌的半壁江山。比同級日系價格實惠,配置豐富,設計也可圈可點,當初消費者就是被這些因素所吸引,如今起亞K3月銷量已經跌至寥寥數百台,起亞K2已經是無從查起。

在SUV市場,起亞的表現也不盡如人意,起亞智跑在2016年的銷量一度達到了7.8萬台。2023年4月份,起亞智跑的單月零售銷量甚至低至939台。

2016全年,起亞KX3的的銷量為6.8萬台,起亞KX5的銷量3.2萬台。可以說在每個細分市場,起亞都有一款拿得出手的SUV供消費者選擇,如今具體車型的銷量也不公布。從整體來看,2022年現代起亞在中國市場的銷量為34.3萬輛,同比下滑28.4%,市場份額已經從2016年的7.5%跌到2022年的1.6%,而今年的情況與去年相比甚至更差,幾乎是破罐子破摔了。

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韓系車中的兩大品牌,都不可避免地在國內衰落。對於很多喜歡韓系車的朋友來說,真是不得不感慨,這些年現代、起亞在中國市場都經歷了什麼?

1.自主的崛起與合資的擠壓。曾經韓系車憑藉性價比和品質的優勢,在自主品牌與合資之間生存,伴隨著合資廉價車型不斷下壓的背景,韓系品牌很容易陷入到混戰的泥沼中難以脫身。伴隨著自主品牌的崛起,尤其是十萬級緊湊型SUV的風光,韓系車的生存空間進一步受到擠壓,低不成高不就或是衰落的根源。

2.車型更新不符合市場需求。如果盤點韓系車近些年的產品更新策略,你就會發現兩大致命的問題,一個是設計不符合時尚潮流,以索納塔10為例的「鲶魚式」大嘴風格,被很多消費者吐槽一言難盡;另一個是新瓶裝舊酒,老舊的動力總成無法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新意,1.5L/2.0L自吸發動機搭配CVT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消費者對於舊酒不愛、對於新瓶不滿,韓系車的衰落或許就無可避免。

3.市場大環境的轉型,缺乏新能源。除了因為中韓關係問題導致消費者對於韓系車存在偏見之外,目前汽車市場中缺乏新能源汽車,也是韓系車衰落的一大根本。大眾ID系列雖然不溫不火,但是依然算跟上了時代,日系新能源雖然備受吐槽,但是也敢於嘗試,反觀韓系車至今似乎沒有一款能讓消費者記得住的新能源車型,又何談轉型和升級呢。

總體來看,韓系車的衰落不是朝夕之間的。他們花費了7年的時間,就把十幾年辛苦打下的江山給作沒了,銷量持續走低使得北京現代只能賣工廠自救。2021年,現代汽車位於順義的工廠便賣給了理想;2022年,其重慶工廠也宣布停產。如今,現代汽車將再次出售兩家中國工廠,無疑是減少閒置資源的浪費,縮減開支,保證利潤的一種無奈之舉。

大咖總結

從輝煌走向衰落,韓系車真的是一手好牌別打得稀爛。不得不說,中國車市的高速發展,可以成就一個紅極一時的韓系車,但也能把不思進取的韓系車推向深淵。這種汽車行業的殘酷,就好像是手機行業里的三星一樣,或許在國外還能如魚得水,但是韓系車在中國市場不得不面臨何去何從的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ca19350523d95cbb3ec1a47e79b0b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