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成龍之前,憑什麼是他的時代?

2022-04-11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李小龍成龍之前,憑什麼是他的時代?

1991年,群星匯聚的電影《火燒島》上映,片頭字幕中,領銜主演包括成龍、劉德華、洪金寶、梁家輝、庹宗華、王羽、柯俊雄。

在主演字幕之前,出的是「出品人 柯俊雄」、「監製 王羽」、「總策劃 王羽 柯俊雄」。

此片由王羽、柯俊雄攢局,使用黑白不同渠道,網羅大明星出演。雖然超過千萬的票房不算如意,但台前的豪華陣容和幕後的秘辛內容蔚為壯觀,至今為人所樂道。

頂著「雙周一成」光環、穩居第一番位的成龍,在15年前的武俠電影《風雨雙流星》(1976年)中扮演反派男二號,男一號正是王羽。

在成龍以龍虎武師身份入行之前,王羽的地位已高不可攀,是「前李小龍時代」當之無愧的影壇一哥。

後來成為「大哥」的成龍論資排序,認為香港武俠電影有三個高峰時代:王羽時代、李小龍時代,最後是自己的時代。

2022年4月5日,王羽在台北振興醫院病逝,結束了他比電影更加精彩刺激的一生。

這個在流量時代被遺忘陌生的老人,如何在60年前領時代風騷,讓大導演李安盛讚「他代表著某一個年代的氛圍」,被鬼才昆汀·塔倫蒂諾稱為「超級明星」「超級導演」?

且聽我慢慢道來——

1.王羽之前 英雄誰屬

一般而言,在電影界,如果將一個人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需要兩個充分條件—— 主演和主流,主演是在作品裡占據中心位置、核心地位,主流是既要有高票房也要開風氣之先。

比如邵氏時期的狄龍、姜大衛和《英雄本色》之後的周潤發、張國榮。

如果將一個人定義為「一個時代」,在充分條件之外,還需要一個必要條件,就是主導,對電影要有思想性和操控權,有想法和做法,能在銀幕上露臉,也能在幕後露一大手。而且必要條件能夠反哺充分條件,給人「明明可以靠臉,偏偏要靠才華」的驚艷。

比如李小龍、成龍之於功夫片,許冠文、周星馳之於喜劇片,都可作為時代的定義。

在進入王羽時代之前,需要知道王羽之前的時代是怎樣的?

王羽崛起之前的香港武俠電影,有兩股力量霸屏,一股是以關德興主演作品為代表的老生武俠片,一股是以李翰祥導演作品為代表的女性電影。

《香港功夫電影研究》和《香港武俠電影研究1945—1980》中列舉的片單中,關德興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從40年代一直貫穿到60年代,同期湧現的神怪武俠片如《如來神掌》和《仙鶴神針》的主演,是給關德興演徒弟梁寬的曹達華,也可歸入老生之列。

李翰祥先後推出《楊貴妃》、《武則天》、《王昭君》、《梁山伯與祝英台》、《西施》和《緹縈》等,不僅題材是女性,演員的號召力也是女性為主。

《梁山伯與祝英台》被視為1960年代極其重要的電影之一,在台灣連續上映三個月,創下最佳票房紀錄,在台北售票數占人口九成。反串梁山伯的凌波1963年初次訪台,萬人空巷,眾人排隊爭睹,將台北變成「瘋人城」,可見女明星之巔峰影響。

那個時代的主演是旦角和老生,千嬌百媚或英氣逼人的女性和老成持重、老氣橫秋的男性成為觀眾的審美主流。

作為武俠片重鎮的邵氏,仍舊延續其前身天一公司拍攝《女俠李飛飛》、《梁祝痛史》和《白蛇傳》的武俠片和古裝片傳統,連以「大醉俠」為片名和主演的電影都沒帶火男主岳華,而是火了女配角鄭佩佩,可見「陰盛陽衰」。

而此時的王羽還在和張徹打磨邵氏交給的試驗作品,張徹還未得勢,只能拍些小成本,他曾回憶,《虎俠殲仇》作為試驗之作,條件極差,不能進片場拍,在彩色片流行的時代只能拍成黑白片。

這種待遇被老對手李翰祥在《三十年細說從頭》中開涮譏笑:

「 招考了一群年輕好動、孔武有力的孩子們,在邵氏的後山上拍起武俠試驗片來……一上來就是三本鐵公雞,真刀真槍,拳拳見肉。所以每天都把小哥兒幾個打得鼻青臉腫,每天都打傷七八個。 」

不過很快李翰祥就笑不出來了,王羽在《虎俠殲仇》、《鴛鴦劍俠》、《江湖奇俠》和《邊城三俠》之後,以《獨臂刀》亮相銀幕,一下子就成了黃梅調電影和老生武俠片的終結者,一個嶄新的時代就此到來。

2.獨臂宇宙 陽剛美學

《獨臂刀》由張徹導演、倪匡編劇,劇情借鑑了金庸小說《神鵰俠侶》,塑造了一個堅韌不拔、鋼鐵一般的大俠形象,張徹呈現了驚艷世人的暴力美學和陽剛美學,王羽正是這種美學的銀幕詮釋者和最佳代言人。

《獨臂刀》票房123萬港幣,是香港年度票房冠軍,更是香港首部票房超百萬的影片,王羽、張徹分獲「百萬大導」、「百萬演員」的稱號。

港片迷弟昆汀·塔倫蒂諾曾發表文章《王羽:超級明星!超級導演!》,他說:

日本電影行業很早就有正統的男性動作明星,但香港電影業直到五六十年代,都還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三船敏郎』『高倉健』『勝太郎』或其他十幾個人。 」

而《獨臂刀》的中心——主人公王羽,「不是與觀眾一起長大的老演員(關德興),也不是假扮小男孩的女演員(凌波),而是一心想要『復仇』的男性動作明星」。

可以說,王羽給武俠電影注入了男子氣概、叛逆氣質、少年氣魄,以主角之力引領審美主流,成為時代風氣和時間記憶,風頭無兩,睥睨群豪。

電影之風氣,最為重要的是建構世界觀、引領審美觀,前者是設定什麼樣的時空故事,後者是塑造什麼樣的人物。

《獨臂刀》開闢了「獨臂宇宙」,確立了美學風格。王羽的作品中既有《獨臂刀王》、《獨臂刀大戰盲俠》、《獨臂拳王》、《獨臂雙雄》、《獨臂拳王勇戰楚門九子》和《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等「宇宙填充」之作(後來徐克拍了《刀》、李仁港拍了《94獨臂刀之情》);也有《大刺客》、《神刀》、《劍》、《獨行大鏢客》和《金燕子》等風格延續之作,而且深獲市場和觀眾的熱寵。

1967年,《大刺客》98萬港幣,年度票房榜第三名;《斷腸劍》76萬港幣,年度票房榜第七名。

1968年,《金燕子》108萬港幣,年度票房榜第三名;《神刀》92萬港幣,年度票房榜第六名。

1969年,《獨臂刀王》129萬港幣,年度票房榜冠軍;

1970年,自導自演《龍虎鬥》207萬港幣,年度票房榜冠軍;《獨臂刀大戰盲俠》105萬港幣,年度票房榜第八名;

1971年,自導自演《獨臂拳王》102萬港幣,年度票房榜第九名。

後來與王羽有過合作的甄子丹曾說,自己看過的第一部武俠片就是王羽的《獨臂刀》,從小就是王羽的影迷。

周星馳也說,從小就愛看電影,除了卓別林的喜劇,便是王羽的功夫片。

不只在娛樂圈,在文化界,王羽也成為文化符號登堂入室。大學者夏志清在《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中寫道:

我喜歡看好萊塢三四十年的老電影,當年也愛看王羽、李小龍主演及胡金銓導演的武俠片。 」

大作家白先勇在小說《孽子》中也寫道:

我去買了一包五香牛肉乾,跟趙英一邊啃,一邊看王羽滿天裡翻筋斗。他的動作乾脆利落,是真功夫,打得確實過癮。 」

3.龍爭虎鬥 廿年男主

實際上,王羽之所以開風氣之先,在主角、主流之外,還體現了主導。

雖然武俠片和功夫片兩個概念經常混用,實則二者有著不小的區別,最為直觀的是武俠片是古裝加刀劍,功夫片是時裝加拳腳,背景元素不同,故事呈現、人物塑造也就不同,世界觀和審美觀自然迥異。

李小龍、成龍是功夫片明星,並非武俠片明星,而王羽是橫跨了武俠片和功夫片。

張建德在《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中提出:

當功夫片取代武俠片之後,靠武俠片建立明星地位的男演員們也要順應這一轉型。在20世紀60年代末憑藉主演張徹的武俠片聲名鵲起的王羽,便體現了這一轉型,他主演並導演了《龍虎鬥》。

《龍虎鬥》並非完全割裂武俠片傳統,而是有繼承也有創新。

其故事框架和《獨臂刀》一樣,都是從「新技能滅門」到「破解新技能」,中間伴隨主人公的本領修煉和心路歷程。《獨臂刀》中是奇怪的兵器最終被獨臂刀法所破,《龍虎鬥》中是跆拳道大殺國術,最終被輕功加鐵砂掌所破。

武俠片的立論側重於正邪矛盾,結局是邪不壓正。

功夫片的立論側重於民族矛盾,並且以正道和霸道的形式來呈現,正道的國術以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為主,霸道的跆拳道以殺傷力為主,套路是霸道大殺四方,最後被正道打敗,獲得國威和國粹的雙重勝利。

這樣的設定所帶來的開創和啟發,值得大書特書。

因此,李安才評價:

王羽不僅奠定了武俠巨星的標準,更是拳腳動作片的開先河之人,他自導自演的《龍虎鬥》(1970)比李小龍更早開發這個類型,啟發了無數後繼者,這些電影對世界的影響可能多過我,到現在全世界都還在學。 」

1971年,隨著《唐山大兄》上映,並憑藉319萬票房成為冠軍,標誌著李小龍時代的到來,此後他所向披靡,《猛龍過江》、《精武門》和《龍爭虎鬥》都收穫超高票房,制霸影壇,並將票房拉升到500萬的量級。

與此同時,王羽保持輸出穩定,仍以每年約10部的產量鏖戰影壇,單片票房超過百萬的作品大概每年一部,每年總票房超600萬,「獨臂宇宙」系列仍是票房爆款,幾乎屢試不爽。

李小龍之後,先後有許冠文、成龍等人崛起,王羽的霸主地位漸漸不保。用魏君子的話總結,從1964年開始成名,王羽紅了20年,做了20年男主角已經很難得了。

4.悄然離去,胡鬧去也

1993年《千人斬》票房失利,王羽轉入幕後,直到2011年在陳可辛的力邀之下才復出演戲,片名與《功夫》一樣直接明了,叫做《武俠》。

縱觀全片,王羽展現了強大的氣場和武力值,如一頭老去的獅子,威風與咆哮足以讓風雲變色,並和「宇宙最強」甄子丹呈現了精彩打鬥戲。

甄子丹右手獨臂持刀,大戰曾經的「獨臂刀王」。當年張徹拍《獨臂刀》時,作為右撇子的王羽曾要求斷左臂留右臂,拍攝比較方便。張徹堅持要斷右臂,因為左臂練刀更具感染力、爆發力,後來王羽在「獨臂宇宙」中都是如此造型。

斷掉左臂的甄子丹對王羽說「我已經把手還給你」,可以理解為《武俠》對「獨臂宇宙」的緬懷致敬,王羽才是這個片名的底氣所在。

只是不知道,眼前的右手獨臂人是否會讓王羽似曾相識,1976年上映的《獨臂雙雄》中也曾有這樣一個右手獨臂人,演員是與他同為張徹第一代弟子的羅烈,而身邊則是張徹第二代弟子姜大衛,與他一起主演並導演,編劇是他的好朋友古龍。

巧合的是,古龍、王羽這對好朋友的命運,都和幫派有著莫大關聯,古龍因為和幫派中人發生衝突才有了「吟松閣事件」,成為英年早逝的導火索。

王羽則捲入多起震驚社會的血案大案,既斷送了自己的電影事業,也對其他電影人造成過影響,《火燒島》的立項便是縮影。

俱往矣,斯人已逝,不由得讓人想起金庸在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演講時提到的:「我是主要的請客者,所以他們一致稱我為『幫主』。

這個幫,大概就是胡鬧幫,幫中成員主要是古龍、臥龍生、諸葛青雲、倪匡、項莊,此外尚有張徹、王羽等。」

如今老友重逢,必定盡情胡鬧。而那些胡鬧過的人和歲月,必定會有人用屠龍刀鐫刻在石頭上,用小李飛刀雕刻在木頭上,用獨臂刀描刻在白雪上,成為永恆的風景!

-END-

互動話題

你喜歡哪部香港武俠電影呢

如何投稿

上下滑動查看如何投稿

投稿通道

[email protected]

1.不白拿,有稿費。對脾氣我們就將約稿進行到底。

2.稿件要求:以你的聰明才智,看幾篇我們的推送,心裡指定有數。

實習通道

[email protected]

1.會寫,能寫,熱愛寫寫寫。

2.滿足第一點萬事好商量。

凡是來稿來信,小十君都會第一時間回復哦!

後台發送「投稿」可查看投稿細則。

關注、在看、轉發三連,感受解讀說實話,批評有實據的小十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c7d871c4143680db219281c7f8997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