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對於如今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來說,「多攝」幾乎已經成為了標配。只要不是山寨機、不是幾百元的入門級產品,那麼通常來說,至少都會有兩顆或以上數量的後置攝像頭。
進一步來說,在後攝模組的配置方面,還是在前文的那兩個前提(非山寨、非百元入門機)下,主流機型多半也都會有一顆5000萬像素的「廣角主攝」,以及一顆至少800萬像素的「超廣角副攝」。絕大多數時候,這顆超廣角的配置可能還會更高一點,比如1300萬或5000萬像素等等。
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絕大多數機型上的「後置副攝」總是會優先超廣角,而不是別的攝像頭呢?
可能有的朋友覺得,這是蘋果的「帶頭作用」。因為眾所周知,自從iPhone 11系列後,超廣角就成為了最優先的「副攝」方案。考慮到蘋果對於手機行業的影響力,確實不能排除有一部分安卓機型「有樣學樣」的可能性。
但是,這件事顯然也不能完全歸咎於蘋果。畢竟,一方面蘋果確實不是首創「超廣角副攝」的廠商,早在2015年的LG G5上,當時就已經用上了廣角+超廣角的雙攝組合,而且那枚135度的超廣角,論視場角至今在手機行業中也沒幾個對手。
另一方面,這也因為與超廣角相比,其他幾種攝像頭方案確實在功能上要弱了很多,作為「唯一副攝」明顯不那麼能打。
例如非常典型的虛化輔助鏡頭和獨立微距鏡頭,它們確實可以幫助手機廠商節省成本,但是這兩種攝像頭在消費者群體中的「名聲」早已不佳。如果是參與四攝、五攝模組的「湊數」還勉強講得通,但拿來作為單一的副攝,往往就會被認為是太過沒有誠意。
又比如獨立的黑白鏡頭,它可以增強主攝的對比度和感光能力,也能用於拍攝真正的黑白照片。但黑白攝影現在早已不是消費熱點、變焦能力才是,可黑白鏡頭完全沒法實現多攝變焦,所以也註定被拋棄了。
當然,有的朋友可能會說,為什麼不能是獨立的長焦作為唯一副攝,與廣角主攝構成「廣角+長焦」的組合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現在手機上廣角主攝普遍都不會太差,而其只需通過裁切算法,很容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獨立長焦。
2億像素主攝硬體裁切+算法實現的5倍變焦效果
事實上,在目前的技術背景下,靠傳感器原生裁切模式、再加上算法增強,通常都能實現2到4倍焦距上清晰的「望遠」成像。除非是本就追求遠攝的旗艦產品,否則對於獨立長焦的需求還真不是那麼的迫切。
相比之下,超廣角副攝的情況就要複雜得多了。首先它本身不能被其他傳感器裁切替代,也就是說手機上如果沒有超廣角副攝,那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用算法來「算」出超廣角的照片。
其次,超廣角鏡頭可以通過裁切來實現廣角成像的功能。當然這不是說它可以取代廣角主攝,而是指它可以在視頻拍攝場景下發揮極強的輔助作用。事實上,許多機型的「視頻超級防抖」功能,本質上就是用超廣角+算法裁切來實現的,也就是說沒有超廣角副攝,不僅手機的拍照變焦功能會有所缺失,視頻體驗也可能會大打折扣。
最後,對於一些品質較好、帶有自動對焦功能的超廣角攝像頭,它們還能額外充當微距相機使用。
也就是說站在手機廠商的角度來看,如果使用獨立的微距、虛化鏡頭作為「唯一副攝」,那麼結果很可能是被消費者認為沒誠意;如果優先使用長焦或黑白鏡頭作為副攝,它們頂多也就只能給手機增加單一的拍照功能。可如果使用超廣角副攝,那麼此時手機不僅會擁有超廣角-廣角-長焦(算法變焦)的三段變焦,而且還會增加視頻防抖功能,甚至拍微距往往也不差。
很顯然,當這樣的選擇題擺在手機廠商面前時,想必誰都註定會優先選擇超廣角來作為「保底副攝」,因為它的性價比確實更高。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