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你有沒有被
#華為向頂尖應屆學生提供年薪百萬#
這個話題刷屏?
回顧戳
年薪89-201萬!華為內部文件曝光!
壕招8位「天才少年」
7月23日上午
華為以電郵通知【2019】068號文
發布了8名天才少年的年薪方案
這8名人員全部為2019屆應屆頂尖學生
其年薪89萬-200萬不等
應屆畢業生就拿了200萬年薪?
這件事在網上引發了一陣討論
討論歸討論,酸歸酸
大家更多的還是好奇
這八個人到底有多厲害
才能剛畢業就拿到百萬年薪?
8位博士均為名校畢業生
實力不容小覷
從上述方案中透露的8位博士姓名中
南都記者發現,在不排除重名的前提下
8位博士均出自
北大、清華、中科大、港科大等知名學校
其導師也都是行業內大咖級人物
南都記者找到了其中四名博士的詳細資料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鍾釗
中國科學院大學2016級博士生
導師劉成林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
在這份名單中,年薪排名第一的鐘釗博士是中國科學院大學2014級碩士生、2016級博士生,培養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碩博階段攻讀專業都是「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鍾釗導師劉成林是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其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此事引起的關注度比較大:
「這幾年人工智慧領域比較火,這幾年研究所從事自動化方向的出去找工作給的薪資都比較高。這個領域、工業現在發展比較快,對人才的需求比較高,給的薪水比較高,這也是比較正常的。但是像(華為)這樣,有點太高了,我們都感到很驚奇,過去來說超過百萬的鳳毛麟角。去年超過60萬就比較高了,從我們的角度來說,自動化方向培養的學生總體來講都是比較優秀的,因為自動化大部分是搞人工智慧的,在人工智慧的各個方向,人工智慧領域的工資偏高。」
▌ 秦通
師從沈劭劼教授
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四年級博士生
而方案序號中第二位秦通博士,去年曾在直播平台鬥魚直播上進行過一次題為「視覺慣導里程計時差的在線標定」的公開課,當時秦通的自我簡介為,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四年級博士生,師從沈劭劼教授。
於2015年獲得浙江大學控制系學士學位。已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多篇論文。獲得IEEE IROS 2018最佳學生論文獎。其研究興趣主要包括機器視覺SLAM,視覺慣導融合,多傳感器定位。
▌ 李屹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
而第三位的李屹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北大官網的一則「北京大學2018-2019學年度博士研究生校長獎學金評審結果公示說明」顯示,李屹通過該獎項初評。
▌ 賈許亞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
此外,年薪在89.6萬-100.8萬元區間的賈許亞本科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軟體學院,該校官網的一則通知顯示,2014屆本科畢業生賈許亞獲得「東師獎章」。
同一年,清華大學研究生招生網曾公示過2014年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擬錄取名單,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錄取名單中,賈許亞的名字赫然在寫,顯示為本科直博。
此外,南都記者檢索發現,賈許亞在2017年還曾獲得人民網優秀技術課題一等獎,課題名稱為「軟體定義網絡中的低開銷流量保持算法」。
據賈許亞在東北師範大學的一名學妹介紹,賈許亞是學校的風雲學長,其曾在華為實習生群中看到過賈許亞,「他是學校的傳奇,膜拜的學霸。」
除此之外,南都記者檢索發現,其餘博士也都出自知名學府,不少博士在校期間曾多次獲得,國家獎學金或學院學校的表彰等。
除了優秀的學校履歷
南都記者從知情人士獲悉
8名應屆博士中有多名
出自華為的總研究組織「2012實驗室」
外界傳言,華為「2012實驗室」的名字來自於任正非在觀看《2012》电影後的暢想,他認為未來信息爆炸會像數字洪水一樣,華為要想在未來生存發展就得構造自己的「諾亞方舟」。
「2012實驗室」到底是做什麼的呢?
2012實驗室的主要研究的方向有新一代通信、雲計算、音頻視頻分析、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
主要面向的是未來5-10年的發展方向。
南都記者獲取的華為「2012實驗室」組織架構顯示,在實驗室的總架構下分為中央研究院、中央軟體院、中央硬體工程院、諾亞方舟實驗室、研發能力中心和海思。
其中中央研究院下轄又有車聯網研究創新中心、瓦特實驗室、香農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或研究機構。
任正非曾連發三封內部電郵
反思留不住博士
在過去發展的三十多年裡,華為對於人才和研發都十分重視,而其「掌門人」任正非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人才與研發。
華為2018年報顯示,目前華為在全球共有18萬多名員工,其中研究人員達到了8萬多名,占比為45%,每年的研發包括基礎研究的投入占銷售額的15%左右。
2018年,華為在研發方面投入達到了150億美元。
在今年接受央視採訪時,任正非便表示:
「公司目前應該至少是有七百多個數學家,八百多個物理學家,一百二十多個化學家,還有六千多位專門在基礎研究的專家,再有六萬多工程師來構建這麼一個研發系統,使我們快速趕上人類時代的進步,要搶占更重要的制高點。」
而對於此次華為頗為高調地給8名應屆博士提供「天價年薪」,有人士分析稱,一方面體現了華為對於高精尖人才的重視,以吸引優質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是以「體面」的薪酬留住人才的心,某種程度上是對人才戰略的調整,希望通過這些細微之處的調整吸引更多人才加入,也向內部展示高薪養人的態度。
南都記者注意到,今年年初,任正非曾連續簽署2019新年017、018、019號總裁辦電子郵件,針對研發體系2018年離職的82名博士員工和104名在職博士員工、製造部11名在職博士進行訪談與數據研究,詳細闡述了華為為什麼留不住高精尖人才。
同時,華為也針對研發體系2018年離職的82名博士員工和104名在職博士員工、製造部11名在職博士員工進行了一對一的深度訪談調研和數據分析。
有數據分析顯示,華為公司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在公司。
高精尖人才流失率的增高
也讓華為開始反思其人才戰略
上述三封電郵提到
華為或將採用一種新的
「華為博士軍團」的使用方法
首先是,避免為博士而博士的無效做法,將優秀博士定位為公司攻克技術制高點、提升戰略短板的核心突擊力量,充分發揮其專業積累深、研究探索強、自驅力足、業界資源廣的優勢。
同時,梳理好公司面向戰略領先的技術制高點和戰略短板清單。瞄準每一個「城牆口」,構建以少量頂尖人物為先頭部隊、以集群投入的優秀博士為主戰隊伍、以優秀碩士為支撐保障組織的戰略攻擊陣型,進行壓強突擊,爭取用可能的最強力量和最短的時間來突破難點,形成戰略領先的優勢。
此外,電郵提到
對於頂尖人物、全球或國內某領域業界
公認的真正大拿或大牛
不惜代價地予以獲取或合作
當然,華為內部電郵也指出
「新的「博士軍團」並非是僅僅「靠錢來吸引的人才,真正厲害的人才結構應該是任何一個技術或專業領域都有幾個22-25級專家,這些專家都是行業里非常厲害、非常資深、讓人心服口服的,這才能吸引優秀的年輕人來,願意跟著他干,去解決一些真正的難題。」
電郵指出,公司可以圍繞行業「大牛」
獲取並集群投入專業對口的優秀博士
這些博士員工可以採用年薪制,也就是一開始就按18或19級水平來確定年度薪酬水準,三年不動,三年後根據實際貢獻來確定其個人職級,這樣讓博士員工在攻堅階段不用去顧慮薪酬待遇,潛心研究攻堅,即使最後證明看錯了,也就三年的薪酬代價;
擔任輔助支撐的優秀碩士可以是各部門的技術或業務高潛,一旦在項目中做出突出貢獻,則可以破格提拔,讓一代代年輕的精英儘快成長起來。
南方都市報(nddaily)報道
南都記者 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