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家32年前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到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從不斷創新求變,到11年來向網際網路平台企業轉型······解碼「青島製造」,海爾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巨大存在。
從一位普通的企業負責人成長為全球知名的企業管理思想家,執掌海爾航向的張瑞敏,對「青島製造」「中國製造」有著怎樣的理解?如果說海爾過去是製造產品、服務,今天究竟在「製造」什麼?中國製造的未來在哪裡?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走進海爾集團,和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瑞敏面對面。
網際網路時代:「企業要麼擁有平台,要麼被平台擁有」
問:我們走進青島,想以「青島製造」解碼中國製造的現狀和未來,您怎麼看海爾製造、青島製造乃至中國製造?
答:製造業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上。現在已經是網際網路時代,中國製造業到底能不能真正在這個時代做起來?真的很難說。在網際網路時代,關鍵不僅是看名牌,更關鍵是看企業怎麼轉型。過去我們以日本企業為師,現在日本不少大企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難,不是製造不行了,而是因為它們和網際網路脫節了。
傳統時代製造業的現狀是:企業要麼成為名牌企業,要麼成為名牌企業代工廠。但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企業要麼擁有平台,要麼被平台擁有。名牌和平台的最大區別,名牌是以企業為中心來管理客戶,平台則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來管理企業。
「製造業企業的最大問題,是怎樣儘快轉型為網際網路企業」
問:究竟什麼是網際網路企業?
答:互聯工廠說到底就是要連上用戶,說白了就是產品出廠前就知道是送給誰的,不再進倉庫。比如我們兼并的日本三洋白電,質量無懈可擊,為什麼不行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網際網路要求企業要和用戶連起來,換句話說用戶要參與企業的前端設計。過去的開發叫瀑布式,是直線的,現在一定是疊代式,只要用戶有需求就要推出產品,然後再不斷疊代。
對中國製造業來講,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轉型——怎樣儘快轉型為網際網路企業。我們自己就在苦苦探索。
海爾集團的產品在廣交會受到採購商的好評(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對企業「支持,不干預」
問:青島是有名的品牌之都,原因何在?
答:青島出了那麼多名牌,有兩個要素。一是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機遇,解放了生產力,很多企業千方百計提升質量、做大品牌。二是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態度很清楚,就是5個字:「支持,不干預」。政府只給你提供資源、支持,不是把什麼都給你管死。
「沒有哪個百年企業不是自殺重生的」
問:您曾說,海爾正在創造一個讓中國人民自豪的國際名牌,做到了嗎?
答:我們的觀念就是4個字:自以為非。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成功了,像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根本沒有成功這回事兒,所有的成功只不過是我們用以自鑒的鏡像」。
為什麼這樣?就在於這個時代變化太快。過去,海爾企業文化就是執行力特強,集團定下什麼事兒,各級員工會以最快速度辦成。現在向網際網路轉型,企業文化要變成創業文化,完全不一樣,所以很多人都沒法適應,一些人離開了。
網際網路時代的企業管理是非線性的,用戶需求是變化的,挑戰非常大。所以我說,沒有哪個百年企業不是自殺重生的,有的可能都自殺過很多次。
談轉型:「海爾出現了相當長時間的混亂」
問:您16年前曾說,不觸網,就死亡,之後海爾相繼向網際網路企業、網際網路平台企業轉型。期間您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
答:2000年我參加瑞士達沃斯論壇,主題是「讓我們戰勝滿足感」。當時我不大清楚為什麼要戰勝滿足感?後來參加會議,慢慢發現是因為網際網路帶來了巨大挑戰,所以就提出來「不觸網,就死亡」。
2005年,我們提出「人單合一」,就是讓每個人面對用戶,而不是企業把什麼東西都定下來後你再去做。在這一過程中,海爾出現了相當長時間的混亂,因為原來組織結構還在那兒,又成立了一個個新團隊,相互交叉,一段時間內海爾人員增加,效率也慢了。一直到大前年把中間管理層一萬多人去掉,當時社會上有很多質疑,加上營業收入也不怎麼增長了,質疑就更多了。但是很多人沒有注意,海爾營業收入雖然沒有增長或者出現一些下降,但利潤一直增長很快,到今年連續9年利潤增長。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張瑞敏(2015年4月1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製造業現在面臨一個徹底顛覆」
問:大企業很難網際網路化?
答:製造業現在面臨一個徹底顛覆。原來經典管理理論有3個:一個是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就是今天的流水線;二是馬克斯.韋伯的科層制,形成了今天企業的金字塔組織形式;三是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形成了企業的管理職能部門布局。
今天再看,流水線適應不了個性化趨勢,科層制適應不了去中心化,一般管理理論不符合網際網路時代零距離的需要。這3個理論今天已經不太適用,或者說要改變。
「我採購的不是鋼板,是解決方案」
問:說起互聯工廠,有的海爾員工也不太懂,怎麼讓員工跟上您的思維?
答:這種現象確實存在,原因在於我們不斷轉型。第一步,先要干成一個沒有人的黑燈工廠;第二步,把各種資源整合進來,建互聯工廠。舉個例子,海爾不再從寶鋼採購鋼板,而是寶鋼、鞍鋼進到海爾生態圈,誰提的解決方案最好就用誰的。我採購的不是鋼板,是解決方案。所以,「網際網路一切皆服務」是對的。互聯工廠折騰得差不多了,現在又研究怎麼樣使產品不再進倉庫。
我們一步步往前走,達到一個目標後又要往前走,不斷地改,所以有人會覺得挺迷茫。
「一定會有後電商時代,而且一定是場景商務」
問:不到半小時,您提到網際網路已有二三十次,可能有些人跟不上這種顛覆時代的網際網路思維。
答:網際網路的顛覆確實太厲害。現在我就擔心自己能不能跟上。我感覺真是很可怕。
你看網際網路發展有多快——桌面網際網路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實現了信息零距離,帶來了去中心化:誰都是領導誰都是頭。員工想當頭,我乾脆讓你當創客當頭。移動網際網路解決了速度問題,才有電商蓬勃發展。我認為一定會有後電商時代,而且一定是場景商務。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物聯網,從國際上提出來到今天已經有9年了,物聯網到現在還沒有引爆,為什麼?就是沒有場景商務。電子商務是讓人在電商平台上挑選適合自己的東西,場景商務則是不用你動,我就給你提供服務。
「我們能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引爆物聯網的公司?」
問:場景商務和製造業有什麼關係?
答:場景商務一定會到來。這將是對製造業的最大挑戰。
還真不是危言聳聽,我始終覺得是在跟時間賽跑,到底我們能不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家引爆物聯網的公司?如果能,不光海爾,中國製造業真的將在一個新的、大的起跑點上騰飛;如果不能,被某一個外國公司引爆,就會是我說的「你不擁有平台就被平台擁有」。
海爾提出一個目標:把所有電器變成網器,再變成網站,才可能跟用戶交互。我個人覺得,中國製造業如果找不到這個出路,會很危險。
「賠也是從自己口袋裡掏錢賠」
問:前進路上您認為還需要克服哪些障礙?
答:我幾乎跑遍世界,大企業還沒有人這麼做:扁平化、去中心化,徹底打破層級,人人都是創客,實行搶單。傳統時代,沒人說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現在不行,必須變。
舉例說,海爾原來有一個1000多人的部門,專門給跑市場的人做評價,效果並不顯著。後來這1000多人全去掉,和用戶零距離。比方說物流配送原來要費勁了解用戶反應,現在不需要了,如果你沒有按時送到,所有的貨不要錢,誰造成損失誰來賠。不要你評價,而是用戶評價,賠也是從自己口袋裡掏錢賠,原來互相推諉的風氣一下子化解了。
「創業是什麼?就是從懸崖上跳下來,在落地之前,組裝好一架飛機」
問:對這些創業小微,您有什麼建議?
答:創業是什麼?就是從懸崖上跳下來,在落地之前,組裝好一架飛機,然後駕駛著這架飛機向新的方向飛去。不逼到絕路,誰願意創業?風險太大,從天使基金到A輪,再從A輪到IPO,成功率只有千分之一。
創業思維是歸納推理,前提和結論不一定一致,但傳統經濟一定是演繹推理,前提和結論一致。一個工廠產品賣得好,那就再蓋一個工廠,能掙多少錢都能算出來。創業不是這樣,也許你看得很準很對,可能就最後一個時間點沒有抓住,就失敗了。所以創業要求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做正確的事兒,可哪能都這麼正確?
海爾集團鄭州空調網際網路工廠車間內的生產景象(資料照片)。該工廠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智能化和數字化。 新華社發
「小目標」:當年讓大家吃上飯,今天是做成「人單合一」
問:創業者都有一個小目標。您當年進海爾時的小目標是什麼?現在的小目標又是什麼?
答:當年的小目標就是叫大家吃上飯。我來海爾後連續半年出去借錢開工資,幸虧那時每個人就50來塊錢,800人也就5萬塊錢。記得到一個大隊書記家裡,書記說倒白酒,喝上5杯,1杯1萬元,喝不喝?喝,就成了。
任何一個小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指引,就會偏離。雖然當時很困難,就是想產品一定要對得起消費者,所以才有了砸冰箱的事。就是再窮,也不能讓這麼差的產品出廠!
海爾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目標,方向非常清楚。現在就是要做成「人單合一」,每個員工都要變成創業者。或者說,讓有志於創業的人都聚集到海爾平台上來。這就是我現在的小目標。
過去砸的是冰箱,現在「砸」的是組織
問:剛才說到砸冰箱,現在回想幾十年前那一刻,決心應該很難下吧?
答:確實很難!難就難在不知道砸完後到底會帶來什麼效果。海爾是集體所有制企業,國家不給分配大學生,人員素質相對低,當時希望砸一下,起到震撼效應,但心裡沒有底,到底這些人會不會接受呢?當時買一台冰箱,不吃不喝要花一個人兩年工資,我們說得很實在:「要是你父母和家人買回去了,你會覺得怎麼樣?用戶是大家的衣食父母,必須認真對待。」
問:那時砸的是冰箱,現在「砸」的是啥?
答:現在「砸」的是組織,就是淡化和取消科層制。去年在維也納我講這個時,外國企業家討論得很熱烈,覺得不可思議:把科層制去掉了,企業還怎麼管理?員工聽誰的?過去每個人有那麼多上級,但現在沒有了,因為所有組織一定會變成自組織,自組織是沒有領導的。所以德魯克生前有一個預言:企業一定會消亡。
「企業一定不要成為王國、帝國,一定要成為生態系統」
問:那企業將來會是什麼?
答:都會變成自組織。所以海爾現在要建設自組織、網際網路帶來的網絡化組織,全球都可以連上。
凱文·凱利(註:世界知名網際網路觀察者)上次來海爾待了兩天,提出一個建議,說海爾在傳統企業領域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一定要變成網際網路企業。網際網路帶來的是生態,而不應該再是科層組織。馬雲前些日子來,我們兩人的觀點是一致的:企業一定不要成為王國、帝國,一定要成為生態系統,成為帝國一定會垮掉。
凱文·凱利說,所有的企業都難逃一死,所有的城市都近乎不朽。為什麼?因為企業不是生態,早晚要死,但城市是生態。比如這個城市有一條街道,垮了一個商鋪,新商鋪又來了,這條街垮不了。但是企業不行。所以我現在想能不能把企業變成一個生態?如果不變成生態,過去說企業大不易倒,現在我看是誰越大誰越容易倒。
「個性化定製是最主要的指標,我最看重這個目標」
問:說海爾轉型初見成效,互聯工廠提高了效率,是這樣嗎?
答:不是方向,是在探索方向。效果還需要進一步體現,因為現在個性化定製還不是太多,大概只占全部產品的10%左右。從2005年提出「人單合一」到現在十多年,至少是大家觀念改過來了,從上到下大家都接受這個觀念,這是最大收穫。
個性化定製是最主要的指標,我最看重這個目標。有一點像國外所說真正做到產銷合一,消費者是製造者也是設計者。
「一切皆服務,無論怎樣搞,一定要連上用戶」
問:您說互聯工廠的用戶數據還不是很多,原因是什麼?
答:原因是全社會的社群用戶體驗沒有做起來,用戶不是非常感興趣。沒有用戶和社群,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我們在加快做一個個社群。
問:德國在提出工業4.0後,又提出「智能服務世界」,您怎麼看?
答:德國人、美國人搞的這些,我們都接觸過。一切皆服務,無論怎樣搞,一定要連上用戶。沒有連上用戶,充其量只是機器換人。
張瑞敏(中)在海爾總裝車間了解生產情況(1993年4月攝)。 新華社發
「希望這裡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CEO」
問:您20多年來不斷顛覆,是什麼樣的動力促使?您的夢想是什麼?
答:成功沒有止境。別人看你可能成功了,而事實上只不過完成一個階段而已,還要不斷往前走。我自己的夢想,就是希望這裡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CEO,每個人都能夠成功,都有自己的價值。
問:誰是張瑞敏的接班人?
答:很多人包括國外記者老在問接班人的事情。現在海爾平台上有2000多個「小微」,每個成功的「小微」如果能持續成功,不就是「張瑞敏」了嘛?
三十多年人生啟示:「活在當下」
問:從1985年接手這個廠到現在,30多年裡您獲得哪些啟示和經驗?
答:(略做思考)如果真要說的話,就是4個字:「活在當下」。不要想昨天怎麼成功,昨天已經過去了,要多想明天,因為那還沒到來。要踏踏實實把今天該做的事兒先做好,不要浮躁。
有大學校長請我去講課,學生一提問就是明天怎麼能成為富翁,這怎麼行?
「要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
問:怎麼看製造強國夢?
答:我們要換道超車,而不是彎道超車。現在對「中國製造」是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大家都處在同一起跑線,關鍵是怎樣抓住機遇,從「中國製造」的引領者變成物聯網的引領者。
物聯網不再以企業為中心,而是以用戶為中心。國際上預測到2019年就會引爆物聯網,我不知道依據是什麼,如果是這樣,留給中國企業的時間就只有3年。3年內要能引爆,就走到了世界前面。
「一年100多本書」
問:您一年看多少本書?最近看什麼?
答:一年100多本。最近在看卡斯寫的《有限與無限的遊戲》,這本書非常好,1987年寫的,到現在近30了長盛不衰。我看了,也覺得非常好。
問:要跟上您的網際網路思維,最好看哪一本書?
答:很多人寫的書都很好。像拉里·唐斯的《大爆炸式創新》,凱文·凱利寫的《失控》《必然》,里夫金寫的《零邊際成本社會》《同理心文明》。
問:《必然》有句話寫得特別好: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對海爾來說,也是這樣嗎?
答:對!我們大家都站在一個開始的時刻。
企業家,你知道如何進行股權融資嗎?
- 股權融資的4種方式:股權質押、股權轉讓、股權增資擴股、股權私募。
- 有人投資你公司,股權怎麼劃分?選擇股東有哪些標準?
- 如何通過股權贏得市場,通過股權去做連鎖?
- 股權融資最重要的三要素是什麼?融資源、融人才、融市場?
股權設計常見的陷阱有哪些?
- 均分股權:意向相雲權力相當,矛盾不斷(50%:50%、33%:33%:33%)。
- 沒有設置退出機制:股東退出,無法客觀公正公理。
- 按出資比分配:路線最大反而占股少,分錢不均,最終散夥。
你知道有哪些股權分配法嗎?
在職分紅法、股權對賭法、股權質押法、目標對賭法、股權回購法、功臣釋權法、股權傳承法、5步連環激勵法。
如果這些你還不了解,那麼我誠邀你走進我們《資本新思維與股權設計/股權激勵線上課程》,2.5小時的股權微課堂,4大核心股權深度知識,帶你輕鬆解決股權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