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究起名,不同的名字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比如蘭陵、常山、汝南,給人以古典浪漫之感,而棗莊、石家莊、駐馬店,瞬間就村兒了。
常山趙子龍與石家莊趙子龍(下圖左一)畫風之對比
為了追求「人如其名」的境界,不少地方改過名字。比如老北京的啞巴胡同,變成了CBD的雅寶路,還有咱唐山的豌豆山,改名成了現在的彎道山。
豌豆山與彎道山在人類海馬體呈現出的不同意象
但是,為啥子叫彎道山?她到底是個彎道還是一座山?今天,大牌哥就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彎道山」的前世今生。
彎道山位於唐山路北區東北部,在大城山北側約3公里。相傳這裡原本是一個荒丘,明朝初期屬於灤州曹家口社,村民們在這裡種植豌豆,「豌豆山」因此而得來。此外,「豌豆山」地下淺層有豐富的耐火粘土,適宜燒制陶瓷,後來由於採掘粘土的場所與燒制大缸的作坊、窯地之間有一條彎道相接,且「豌豆」與「彎道」發音相似,久而久之,人們便將「豌豆山」傳成為了「彎道山」。
一塊菜地如何蛻變成唐山的陶瓷之源?
唐山繪瓷匠人 攝於1938年
眾所周知,唐山有600多年的制陶歷史,也是中國近代日用瓷的發祥地,藝術瓷北方畫派的重要陣地,享有「北方陶瓷之都」的美譽。而彎道山則是唐山陶瓷工業的發源地。關於彎道山和陶瓷的緣起,坊間流傳著這樣一段故事。
民國時期唐山某窯廠燒制的大缸
相傳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來自山西介休縣的田氏、范氏兩家一同移居豌豆山地區(即今唐山市西缸窯)落戶。兩家原都通曉制缸技術,見當地有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煤藏可作原料,於是在農作之餘分別燒磚建窯,燒制缸、盆等粗瓷用品。此後,該地便得名「缸窯」,明嘉靖年後改名為西缸窯。
工人制缸 劉漢宗《陶瓷史話》長卷局部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田家窯開始生產化妝土白瓷。光緒末年,田家的中堅人物田鶴群生產出唐山最早的細瓷用具,聞名遐邇。明成祖永樂二年,又有山東棗林莊的秦氏家族移居豌豆山地區(即今唐山市東缸窯)落戶,而後此地名秦莊。秦家以種田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間(1522至1566年)已成為當地富戶。這時,有常姓人家也從山東棗林莊移居這裡。常家會製作缸、盆,於是秦家出資,雇常家人做工,興辦窯廠,生產缸、盆等粗瓷製品,始名陶成局,以後此地名為東缸窯。
震後唐山缸窯一帶的居民區就地取材搭建平房
唐山大地震後,隨著城市規劃和居民區建設,這裡建成了彎道山公園。自此,唐山東北部的市民又多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如果說沒有雪的冬天是不完整的,那麼沒有滑雪的冬天則是不完美的!2005年,唐山第一家大型娛樂滑雪場成立,填補了唐山市冬季戶外運動項目的一項空白。雖然彎道山滑雪場占地只有六萬餘平方米,跟專業賽事滑雪場沒法比,但配備了初級、中級雪道、雪上飛碟道各一條,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了。至少,唐山人無須驅車數百公里到張家口,也能在家門口一享雪地運動的樂趣。
而過完冬季,彎道山又會變成另一個樣子。幽靜的林蔭小道、完備的健身器材讓這裡成為周邊居民運動消閒的好去處,山坡雖不高,卻有遠觀市中心區的好視野。
你和彎道山有哪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