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華語劇把「大尺度」打在了公屏上

2020-05-25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這一次,華語劇把「大尺度」打在了公屏上

眾所周知,這兩年海外流媒體巨頭紛紛進軍亞洲市場。

而這其中,又以網飛(Netflix)最為積極。

當其他團隊還在遵從「感性思維」,拍劇基於審美傾向——

網飛已開始切換到「理性思維」,主攻起了大數據分析。

它的這套模式,總是能精準地抓住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

比如之前《王國》中,是韓國的權力鬥爭和喪屍文化;

而《全裸導演》中,則是日本的泡沫經濟和色情產業。

兩者相繼成為爆款,印證了大數據和亞洲影視結合的可行性。

但是到了華語市場,網飛卻意外地迎來了三戰三北。

去年備受矚目的「華語三部曲」,同樣抓取頗具落地感的關鍵詞——

東方靈異和台式黑幫。

從懸疑犯罪《罪夢者》,到偶像甜寵《極道千金》,再到恐怖靈異《彼岸之嫁》。

三部劇圍繞關鍵詞,陣容華麗,噱頭十足。

可這些仍難抵 文化差異暴露,帶來的水土不服

儘管曾播下龍種,收穫跳蚤,但網飛並沒有放棄攻入華語市場的決心。

今年,它帶著新劇《誰是被害者》再次來襲。

跟此前的「華語三部曲」不同,這部劇終於在口碑上實現了遲到的逆襲。

大數據分析下,懸疑犯罪依舊是核心,但它選擇轉向「刑偵職業劇」。

在華語語境里,《誰是受害者》較之先前的三杯白開水——

更像一盞馥郁的白酒。

雖聞起來濃烈,咽下去刺喉,但回味一番又不失醇厚。

預警:本文含有劇透,劇透 劇透

聞起來濃烈

《誰是被害者》的創作團隊,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新人。

快和重口,是這個年輕團隊賦予劇集的兩大特性。

當然,也是催化它聞之濃烈的兩大誘因。

以單元劇集的形式,《誰是被害者》講述了一起轟動社會的連環殺人事件。

從結構布局上看,它被設定為快速上頭的燒腦風。

首集十五分鐘,編劇鉚足了勁去完成「疑點鋪設,懸疑打開」。

從現場布置上看,它還需兼具尺度與膽量的衝擊性。

很少有華語劇,能讓主演在拍攝中體會「被血腥場面嚇到反胃的感覺」。

而這項成就,在 《誰是被害者》團隊「努力」下成功解鎖。

注意片頭幾個關鍵詞:暴力場面、身心不適、斟酌觀賞

故事一上來,就是一起帶著刺鼻氣味的「溶屍案」。

命案發生的地點,是在台北一家旅店房間內,住戶名叫蘇可芸。

她曾是家喻戶曉的歌星,昔日因負面新聞纏身而過氣。

如今她再次引發熱議,卻是因為這起死狀慘烈的兇案。

場面過於暴力,手動打碼,劇里無碼

被害者身份特殊,作案手法惡劣,警方迫於社會壓力,馬不停蹄展開偵查。

然而越往下走,越發覺此案不合常理。

現場沒有打鬥跡象,基本可以排除他殺。

更詭異的是,鑑識官初步檢驗遺骸後表示:

這具經強酸腐蝕的屍體屬於男性。

這具男屍的真實身份是誰?

他為什麼會出現在蘇可芸的房間裡?

失蹤的蘇可芸又在哪?

當警方一籌莫展時,案件的關鍵人物蘇可芸突然現身。

經過對監控的調取,警方將她的位置鎖定到一棟尚在施工的大樓里。

然而火速趕往大樓,他們卻並沒有蘇可芸的蹤跡。

擺在警察眼前的,只有又一具散發濃重焦味的屍體。

屍體旁邊,遺留著一張該大樓建設單位的職員卡,名叫張聰健。

當警方認為這具焦屍是張聰健,準備加緊搜查蘇可芸下落時——

現場的鑑識官再一次提出異議。

焦屍體型構造屬於女性,且擁有面部整形的痕跡。

這些特徵均指向此處的被害者,就是消失的蘇可芸。

隨後鑑識官又發現:

焦屍胃部殘留著張聰健舉報單位剝削員工的記憶卡。

相關案情引來媒體紛紛報道,輿論甚囂塵上,建設單位也因此陷入危機。

而在事件發酵的同時,下一起命案發生了。

這回死亡的,正是消失的張聰健……

相繼五人被害的連環命案,擺在警方面前的問題不增反多。

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被害者?

隨著線索與推理的深入,「遺願命案」被提上了台面。

劇中,整個事件的運行邏輯,正是源於一個高概念的設計。

上一案的核心人物,一再被發現死於下一案的現場。

連續幾位被害者,就是以這樣一套「遊戲規則」被串聯到了一起:

在目睹上一名死者為自己「實現」遺願後,他們會去往特定地點,迎接死亡。

並且案發現場會留下線索,用以協助下一位被害者實現遺願。

而在這個遊戲規則被推理、成立的過程中——

頻頻扭轉警方慣性思維的鑑識官方毅任(張孝全 飾),就是本劇主角。

鑑識科有一句話,叫「生前沒有人在乎你是誰,當人死了,卻拚命用各種方法查出你是誰」。

這正是方毅任在這起連環命案中擔負的職責。

偵辦各種案件,正常人心理難免會被死者、案情、真相影響。

但在方毅任身上,卻很難窺見這個煩惱。

因為他同時也是一名亞斯伯格症患者。

亞斯伯格屬於自閉症,主要表現為社交困難、溝通障礙、個性偏執等

鑑識官與自閉症的結合,造就了方毅任不受待見的性格。

劇里,他和女記者徐海茵(許瑋甯 飾)因連環命案結識。

相較方毅任專注於案件本身,徐海茵更在乎案件背後的新聞價值。

這個角色,對第一手資料有著近乎「冷血」般的執著。

不僅利用查案警察的負面消息,威脅對方爆料案件進展;

還假扮可憐的真愛粉,潛入受害者家庭偷拍。

欺騙性的眼淚靠眼藥水

沒人性女記者和一根筋鑑識官。

這樣的組合之下,竟也揭開了蹊蹺案件的另一面真相。

咽下去刺喉

鑑識官取證破案,女記者探尋動機。

分工明確的 兩人,彰顯了《誰是被害者》的風格:

不同於以往單一形式的推理劇,這部劇是將本格派與社會派糅到了一起。

透過方毅任和徐海茵的視角——

原本強調手法的「遺願命案」,開始被細化到數段苦澀刺喉的人生。

劇里幾位被害者們,無一例外都是極端人設、邊緣人物。

「溶屍案」里身份成謎的男死者,同時也是開啟遺願命案的第一位被害人,是個叫游誠皓(黃河 飾)的KTV服務生。

作為性別認同障礙患者,他同時也是個低尊嚴的人。

從小在不被理解的家庭長大,游誠皓腦子裡根植著一種念頭:

「好像他們並不喜歡我,是不是我不夠好。」

後來在KTV被客人拳打腳踢、言語侮辱,他更是受不了的絕望哀嚎:

「我就是這麼差勁,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愛。」

一直以來,內心是女性的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

這讓游誠皓對自己、對世界、對未來,都抱著消極態度。

他在蘇可芸的房間,穿上蘇可芸的衣服,以蘇可芸的身份離開人世。

這正是他選擇的,找回尊嚴的方式。

而讓出身份,幫助游誠皓完成遺願的蘇可芸(丁寧 飾)呢?

她是一名典型的完美主義者。

她曾想以歌手身份復出,並且希望把這件事做到最好。

她希望一切井井有條,人們就能回憶起她最美好的樣子。

但唱片製作人的敷衍、八卦周刊的惡意報道,讓蘇可芸發現她已經沒有機會。

難以忍受的失望油然而生,她甚至對未來也失去信心。

帶著扭曲的笑容,她選擇 在工地大樓里點燃自己。

蘇可芸之後,是普通的上班族張聰健(陳家奎 飾)

在實名舉報公司對自己的剝削之前,他也曾是受領導器重的優秀員工。

但一張胃癌晚期的體檢通知單改變了這一切。

公司無理由剋扣張聰健的獎金,甚至還蠻橫地辭退了他。

這件事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又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持。

消極的情緒積攢起來,最終轉化成對內的自我攻擊。

與其在家等死,他想到的,是不如用死報復冷血的社會……

看到這你或許已經發現,《誰是被害者》里無一例外,都是自殺。

劇中這些邊緣人物的遭遇,我們在現實中或多或少經歷過、見證過。

但和一頓火鍋、一次旅遊排解消極不同,他們選擇了以激烈的方式走向極端。

為什麼自殺?

因為「個性造了槍,環境上了膛,負性生活事件扣下扳機」。

多方面的因素,使他們日復一日的消極無法紓解,最終打垮了他們。

並且隨著社會壓力的增加,這種極端行為有著越來越頻繁的趨勢。

根據世衛組織發出的報告,全球每年自殺有近80萬人。

換句話說,每40秒鐘就有一個人在實施著自殺行為。

而這當中,僅中國每年的自殺人數就占到了30萬人。

《誰是被害者》提供的一個角度,正是引導人們去關注自殺群體。

當下社會,普遍對自殺都固守著一種認知:

他們之所以放棄生命,全是因為自身太過懦弱和矯情。

劇中,並沒有以類似口吻去加以責備。

它所表達的態度,就像作家余虹在《一個人的百年》里寫的:

一個人選擇自殺,一定是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理由,他人哪裡知道?

更何況拒絕一種生活,也是一個人的尊嚴與勇氣的表示。

至少,是一種消極的表示。

而比起探究被害者的過去,或許另一個問題才是我們更應關注的——

究竟,誰是施害者?

回味一番的醇厚

對游誠皓而言,父母的不理解,對性別認同障礙的偏見促成了他的死亡;

對蘇可芸,是製作人的敷衍,周刊雜誌的惡念;

對張聰健,則是癌症的威脅,無良公司的剝削……

這些動機背後,看似都是他們自己按下了人生的終止鍵。

然而事情的真相,就只是這樣嗎?

在連續第五名死者被發現後,一個特殊的身影進入了眾人的視線中。

她叫李雅均(林心如 飾)

這個角色的存在,讓本就聳人聽聞的遺願命案又被貼上了另一枚標籤——

教唆自殺。

雖然在自殺防治中心工作,但李雅均的行為卻與原本的職責背道而馳。

一直以來,她都在向心靈脆弱的人們灌輸著一種殘忍的思想:

我可以聽你道盡苦楚;

我也可以替你實現價值;

我還可以續你的意念,贖你犯的罪,還你造的孽。

完成這些願望需要的,僅僅是你的死亡。

既然你的絕望已經戰勝夢想,你的失去也無法訴說,死亡其實是份禮物。

類似這樣的洗腦言論, 比線上追怖百倍的,是它在現實中也真實存在。

在微博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人發現,某些帳號會持續向有抑鬱症困擾的患者發送私信。

私信內容說明,自己可以提供自殺指導。

每次指導均需收取一定的酬勞,但 其實1分錢也能接受」。

這種人和李雅均一樣——

他們大多因自身的經歷,對死亡有著一種近乎變態的價值觀。

除了讓觀眾不寒而慄,《誰是被害者》 更多的是引導人們去 思考:

協助、教唆他人自殺是可以的嗎?

李雅均式的群體,究竟是在救苦救難,還是裁決生死?

我們又該怎麼去對待他們這樣的行為?

雖然《誰是被害者》大尺度下的內核,依舊是老生常談的生死命題。

但比起旁觀者角度,它卻是難得地站在了者的立場。

很長的篇幅里,它大膽表述了一個根植於華語語境的價值觀:

無論選擇生,還是選擇死,人有權利去選擇有尊嚴的人生。

但還是希望那些想要選擇有尊嚴死的人,都能被溫柔提醒吧:

請務必多給自己一點時間,你會發現好的改變總是在醞釀。

只要活著,就能等來這些改變。

而在最後,它也不忘對話施害者,向他們提出一番警醒與控訴:

從未有人能證明,教人走向死亡會是最好的、有價值的解脫。

不論你們曾經歷過什麼,都請記住——

生命的底線,在於尊重別人的生命。

你怎麼看待自殺/教唆自殺的行為

[email protected]

台劇 國產劇

人生不易,快給自己打個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UpFTXIBd4Bm1__YZw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