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吃肉,大家都知道「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魚類優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膳食營養素的良好來源,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食用水產類40-75克,每周280-525克。
魚類雖有諸多優點,但魚身上有一處是不可以食用的,否則會有致死的可能。這就是魚膽。相傳吃魚膽油「清火明目」的功效,所以屢屢有人食用魚膽而中毒甚至致死。
2019年5月,湖南安仁的張阿姨因為視力下降,聽說魚膽對眼睛好,她便把一條4斤大魚的魚膽給吃了。誰知道,不僅眼睛沒有變明亮,反而兩小時後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的情況。後送醫經醫生診斷,張阿姨是魚膽中毒,導致了急性腎衰竭和急性肝衰竭。
2019年4月,湖南郴州王先生為「明目清肝」,食用魚膽後出現肝腎衰竭,險些致死。
2018年11月,四川成都一名30歲左右的年輕男子,為「清熱去火」,生吞了3個魚膽,不料,後來出現了腰痛、少尿,黃疸。經檢查肝腎功能,醫生判斷為魚膽中毒,導致急性肝腎功能衰竭。
……
魚膽汁的主要成分是膽酸、膽色素、無機鹽以及大量的水。魚膽的毒素最主要是氫氰酸,還有一些引起過敏反應的組胺。吃魚膽中毒後發病很快,一般在食後半小時發病。早期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中毒嚴重者可出現肝臟、腎臟、心臟等器官衰竭乃至死亡。
雖然並不是所有魚的膽汁都有毒,但是在生活中大家常吃到的鯉科類的魚均為膽汁有毒的魚類。因目前對於魚膽中毒尚無特效藥治療,所以一旦中毒十分危險。安全起見,老人不要食用任何的魚膽。
買魚時,最好讓商家將魚處理好,若自己剖魚時不小心把魚膽弄破,用清水沖洗後再用10毫升白酒塗擦在膽汁沾附的部位,然後再用清水仔細清洗即可。酒精對膽汁有溶解作用,可基本去除殘留的魚膽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