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了,德國祭大招應對能源危機,光伏迎來大機遇?

2022-03-03     價值線傳媒

原標題:急了,德國祭大招應對能源危機,光伏迎來大機遇?

俄烏局勢,竟推動了歐洲能源轉型的大勢。

2月28日,德國氣候部門提出了一個新的立法草案,擬將100%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提前至2035年,較此前目標提前15年。

此舉或是德國相關部門對目前能源過於依賴俄羅斯的反思。

事實上,近期光伏板塊持續逆勢走強,此番德國祭出大招,又將帶來哪些投資機會?

A

德國提出新目標

提前15年實現100%可再生能源發電

剛剛,德國突然宣布能源轉型。

28日,德國氣候部門提出新的立法草案,擬將100%實現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提前至2035年,較此前目標提前15年。

為完成此目標,該部門還提出2035年前可再生能源裝機規劃,由各部委投票表決。其中光伏新增裝機從2022年的7GW逐步增加到2028年的20GW,而後保持該水平直至2035年。據此計算,2021-2025年德國裝機CAGR將達到32%。

此前,德國計劃到2030年將太陽能裝機容量從100GW提高到150GW,但隨後上調了預期,去年12月,德國新聯合政府曾提出2030年實現80%以上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的類似目標,且屆時光伏累計裝機規模將達200GW。

儘管本次立法草案所設的目標與上述目標在規模上相仿,但前者對每年裝機又給出了明確的指引,因而進一步強化了德國光伏市場高增長的預期。

如果德國想要實現能源轉型和氣候中性目標,就必須大規模地增加太陽能光伏、風能和太陽能熱發電量。「為了利用可再生能源滿足100%的電力需求,我們必須安裝比現在高出6-8倍的光伏產能。」弗勞恩霍夫太陽能系統研究所能源系統與能源管理小組負責人Christoph Kost表示。

B

俄烏危機帶來的能源焦慮

對於此舉,外界更傾向於,這是德國因俄烏戰爭而採取的能源焦慮。

2020年,俄羅斯是全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歐洲超過30%的天然氣由俄羅斯供應。德國對俄羅斯的天然氣依賴更甚,有超過一半的天然氣供應份額來源於俄羅斯。

隨著俄烏衝突爆發,有歐洲天然氣價格風向標之稱的ICE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從80.7歐元增長至102.5歐元,漲幅26.8%。作為製造業大國,德國工業占據了35%的天然氣消費。如天然氣價格進一步上漲,或給該國能源密集型行業帶來沉重打擊。

此時,光伏的優勢就開始顯現。一方面,傳統能源成本上漲,有望進一步凸顯光伏「更經濟」屬性;另一方面,光伏發電對燃料資源不依賴,實現能源自給「更安全「。

德國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近日表態稱,俄烏戰爭爆發促使德國改變其能源計劃,未來可能擴大對煤炭的使用,以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但將煤炭的使用延長到2030年以後可能會帶來風險。從長遠看,在能源安全方面,除了可再生能源之外別無選擇。

C

將給中國光伏產業帶來怎樣的機會?

德國和歐盟對光伏需求的迫切性,無疑為中國的光伏企業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事實上,德國是最早大規模應用光伏技術的國家,光伏發電量曾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光伏技術的崛起也得益於德國對光伏的大規模應用。20世紀90年代後期,當時德國政府利用稅收優惠大力推廣屋頂太陽能電池板計劃,通過提供資金、技術和專家,吸引了很多中國企業製造太陽能電池板,以滿足德國國內的強勁需求。

中國的光伏企業由此迅猛發展,到2012年時,英利、尚德等國內最早一批光伏企業就已經在歐洲混的風生水起。彼時,中國的光伏產業在歐洲搶下了70%的市場份額。

就在這時,意外的事情發生了,歐盟於2012年9月6日突然宣布對中國光伏組件、關鍵零部件如矽片等發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是當時歐盟對華發起的最大規模貿易訴訟。

這次「雙反」,給當時的中國光伏產業帶來了致命打擊。中國光伏企業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占比銳減至不足30%,並最終導致了國內光伏企業的大洗牌,昔日龍頭尚德、英利等相繼宣布破產和重組。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

如今擺在歐盟面前的,是減排重壓之下又不得不面對天然氣極度依賴俄羅斯的窘境,大力發展光伏等清潔能源似乎成為了唯一出路。

但歐盟和德國需要面對的另一個現實是,中國已在光伏產業統治了全球。據機構統計,截至2020年底,我國在光伏的四大環節中全部位居全球第一,其中:

矽料產能達45.7萬噸,占全球的75.16%;

矽片產能達240GW,占全球的97.01%;

電池片產能達201.2GW,占全球的80.67%;

組件產能達244.3GW,占全球的76.34%。

出口數據更加印證了這一點。2021年,中國矽片、電池片、組件的出口總額達到了284.3億美元,同比大增43.9%。其中組件出口額達246.1億美元,出口量達98.5GW,全部創下歷史新高。

在這樣的背景下,已經沒有那麼多時間留給歐盟去慢慢打造自己的光伏產業鏈。想要大力發展光伏,就很難繞開中國,十年前那一幕自然也就不會再現。

歐盟和德國需要中國光伏,中國光伏也同樣需要歐盟和德國。

過去的2021年,歐盟27個成員國新增光伏裝機容量達25.9GW,同比增長34%,為歷史最好一年。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勃華近日也表示,歐洲市場2021年增幅最大,是中國光伏產品第一大出口市場,占到出口總額的接近40%。尤其是組件領域,歐洲一躍超過亞洲,成為中國最大的組件出口市場,占比達43.9%。

具體到國家,德國仍然穩居歐盟第一,2021年新增裝機5.3GW,占歐盟新增裝機量的20.46%。按照德國政府新制定的200GW裝機目標計算,未來9年的德國新增光伏裝機量相比2021年近乎翻倍,可謂市場空間巨大。

歐盟和德國帶來的超預期的需求,勢必會帶動國內整個光伏產業鏈的發展。在各環節中,又尤以最為靠近客戶端的組件環節最為受益。

目前,組件環節已形成了非常穩固的競爭格局。

最新發布的《2021年全球組件供應商CR10》排名中,2021年光伏組件出貨排名TOP5分別為隆基股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阿特斯。CR5集中度也進一步提升,從2020年的65%提升至75%左右。

伴隨著集中度的提升,組件廠商的壁壘也在逐漸增強,同時,由於矽料企業的不斷擴產,預計22-23年上游原材料將處於降價階段,組件企業盈利有望企穩回升。

股價的表現印證了市場的判斷。去年底以來,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賽道曾迎來一波大調整,甚至有些公司的股價一度腰斬。但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和晶科能源這三家以組件起家的公司,其股價卻始終堅挺。其中,天合光能、晶澳科技幾乎沒怎麼跌,隨著近期的一波上漲,離歷史新高僅一步之遙。而剛剛回到A股上市的晶科能源較首日開盤價已大漲近50%。

俄烏戰爭,或讓在海外市場占據優勢的龍頭組件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據價值線統計,天合光能、晶澳科技、晶科能源三家以組件起家的公司,其海外市場營收分別為127.05億、100.90億、131.82億,占比分別為62.94%、62.31%、83.82%。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是,德國和歐盟的光伏裝機以分布式光伏為主,其中德國的分布式光伏占據全部光伏裝機的近七成。因此,在分布式光伏領域占據優勢的組件企業可能會更有優勢。

根據索比光伏網數據,天合光能和隆基股份在分布式光伏中居於領先地位,二者合計占據約40%市場份額。晶澳、阿特斯、晶科則依次緊隨其後。

D

結語

對於中國光伏企業出口歐盟,其實還有一個大殺器,那就是《中歐投資協定》。然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歐投資協定》被歐洲議會「凍結」。直到德國新政府上台,事情似乎出現了一絲轉機,新任總理朔爾茨此前表示,希望《中歐投資協定》能夠儘快落地。此次俄烏戰爭,不知是否會加快《中歐投資協定》儘快達成,但無論如何,中國的光伏產業,又一次站在了時代的機遇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99a4ffa58a95f49b68863c7d1a2a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