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這玩意兒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厭倦。」

2022-02-25     最後一米陽光

原標題:「孤獨這玩意兒很多時候就是一種厭倦。」

「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成天唉聲嘆氣,我們說出去的每句話,第一個聽到的人是自己,消極的話說多了,自己也信了。」

作者丨謝丹儒

攝影丨謝丹儒

來源丨最後一米陽光

1.

最近在讀《毛姆文學課:如何閱讀與寫作》。在書中,我曾看到這樣一個片段:作家毛姆曾斷言,一個好的作家,必須比讀者先感到厭倦。好巧不巧,我之所以斷更兩天,也是因為這一點。就像書中所描述的那般:「我厭倦了,我不僅厭倦了人,也厭倦了長期盤踞在我心中的思想,厭倦了和自己生活的人,以及自己所過的生活。」

當然,我的厭倦可能不至於影響到他人,他人總是比我更能想得通:他們完全可以將我寫的一切完全地不當回事兒,他們可以因為我不予置評、我的沉默而隨意評說,他們還可以選擇看或不看、關注或不關注、在意或不在意,我,我的作品,我的觀點,我的思想,我的生活,只要他們願意,一切都與他們無關。如果他們希望有關呢?你知道的,可能那個人不是你,但依舊還是會有那麼幾個人,忠實也好,鐵桿也好,朋友也行,不論怎麼稱謂,總之,我能看見他們。甚至正是有了他們的支持,我才重拾起那點卑微的信心來。儘管我可能沒有像他們關注我那般關注他們。

我想說,這和個人的表達方式有關。就像即使現在,我依舊堅持不說「謝謝」和「對不起」。同樣是表達方式不同,相較於口頭上的感謝的話,相較於態度上的馬上認錯,我總是羞於用語言去代替情感的表達,不僅因為語言的蒼白、無力、空洞,還因為我是一個寫作的人。你知道的,從寫作的人口中,似乎說出任何話都沒什麼好稀奇的,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覺得不夠真誠,太輕易了,也輕鬆了。就像很多人都容易產生誤解的,似乎做銷售就意味著表達能力好,或者溝通能力強,或抗壓,或外向,或深諳人性,情商高等等。但事實上,很多都是經過日積月累的訓練,自我總結,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是慢慢形成、慢慢成長的。

只是,你知道,我們在判斷一個人、一種行為、一件事,往往容易傾向於以「結果論為導向」。當然,這並非什麼多大的過錯,事實上,它幾乎是普遍存在的,也是更有利於理解和接受一些信息,同時,我們的認可、信任、判斷,往往也是建立在經驗與印象的前提下。無可厚非。可是,我因為學習哲學的緣故,要比一般人稍微清楚某些方面的更多信息。比如「以結果論為導向」,它本質是線性思維的結果,是片面的,是狹義的,甚至是靜止的,很明顯這樣的思維是局限性的,甚至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這樣的思維而加劇成見和偏見的養成。不可否認,即使知道這些之後,它還是經常需要用到,因為成長並不是一下子就全面發展,都是慢慢來的。有些「工具」儘管有缺陷,但相較於無工具可用,或暫時還沒有更好的條件的情況下,先用著,再慢慢完善就好了。當然,我希望我的擔心是多餘的、不必要的。就是說,滿足於現狀,過度依賴和沉溺於既得利益之中,還安慰自己「知足常樂」諸如此類。

我同樣甚至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探索的艱難。開拓新的道路,確定一個方向,學習以往或前沿的知識,研發或服務等都不容易,還費力費時費錢。但如果誰都不去做的話(這不大現實),未來的路該有多擁擠絲毫不難想像,而且,這樣下去路只會越來越窄。這絕非危言聳聽,或杞人憂天,想想當下的哲學的發展就可見一斑。

2.

說這麼多,話說這和厭倦有什麼關係呢?這就得回到我自身的問題上,更準確地說是關於「形上學」的問題:「形上學從不讓你失望。你永遠也抵達不了它的盡頭。它和人的靈魂一樣多姿多彩。它偉大,因為它所探討的完全是知識的總和。」

我知道,這多少有點抽象,就像「形上學」本身在很多人看來就是抽象的,甚至會認為它是靜止的,並持否定的觀點和態度去批判它。但它是嗎?顯然不是。從「知識的總和」我們就應該知道,它更多是以一種發展的、運動的、全面的(多維度、多元化)形態被我們所熟知。這樣一來,勢必就很容易讓人誤會它是靜止的,這一點和「以結果論為導向」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說白了,如果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那麼,「知識的總和」就是靜止的。但事實上,從我們個體的成長和學習過程很容易得出結論,它是運動的,我們往往能夠因為所學而帶來一定程度的思考、聯想、想像,這還只是思想層面的東西;再加上實踐與實證的過程,我們又將進一步深化我們的認知,它會產生新的動盪。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是普遍聯繫和發展的嘛。這怎麼可能是靜止的呢?難道從意識形態?如果是這樣,從一開始就是錯的,前提就錯了。

之所以說這個,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質變與量變」。是某一時刻,也就是前兩天的事兒。從厭倦開始深入,與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糾纏不清,緊接著我就深深的疲倦,心力交瘁的同時一隻腳差點踏入「虛無主義」之中。簡單說,就是找不到「心理支撐」了。這對於我而言,無疑是沉重的、致命的打擊。意識這種東西,怎麼說呢,你並不能時刻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它是起關鍵性作用的。就像我們的心理出了問題,究其根本就是無法自圓其說。想想看,當我們面臨兩難選擇之際,為什麼會犯難呢?不就是你無法衡量內心的得失麼?心理不平衡嘛!你沒辦法從當下的環境(情境)中跳脫出來,站在更高層面去審視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自己把自己給困囿住了,一旦跳出來了,它就「矛盾統一」了。很多時候,我們為什麼會說,不要太在意一時的得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如果失去是必然的,如果得到是暫時的,那麼,無論過分在意哪一個(得或失),都是違背發展的需要的。我為什麼還要寫、還在寫,就是基於這方面的得救。說白了就是,所有的救贖都是有限的,也是自我的。落實到個體,首先是自我的。想不通,厭倦,那就沒辦法去寫,沒有心理支撐,那就什麼也做不了。

前兩天,甚至近一個月來,我幾乎都沉浸在某種消極、悲觀的狀態之中,這也是直接導致我厭倦的原因。情境擺在那兒,現實處境就是那樣,偏偏我還沒想到突破的方向。找工作嘛,商業和良知的博弈,在我的認知里它們是矛盾,且這種矛盾使我倍感失望之餘,甚至絕望。寫作作為治癒手段之一,既起到梳理思想和記錄的功能,同時,它也藉助文字牽引著思想,刺激思想和轉移注意力。但因為常年與寫作打交道的緣故,我對寫作產生了相應抗體,或者說具有相應免疫力。簡單說,一旦我對文字所能帶來的力量不再堅信了,那再去依靠它,就是自欺欺人了。這就像我們一旦不相信或者埋下懷疑的種子,還要依舊照著假裝自己相信然後去行止,除非方法恰巧正確,否則幾乎不太可能成功。而且,即使成功了,我們往往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為致命的是,你要再扭轉過來,想回到最初的狀態、最初那種信任,幾乎不太現實。當然,也可能更加堅信,但這種信任通常是盲目的。要麼來一個「否定的否定」,要麼「對立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慢慢回到正軌上來。

現在想想,其實這無關文字,是我將它當成了唯一,並以此作為前提,然後回到現實中來的時候,我找不到心理支撐,這再正常不過。任何時候,當我們認為某個東西是唯一,就已經先入為主了。實際上,就已經背離了事實。再談實事求是,就有點像是在別人的地圖上找自己的方向,找到或找不到,別忘了,那地圖是別人的。

所以,現在我的決定是,該幹嘛幹嘛去,先謀生。至於說商業的認識,以往的認知,形上學的探索,一切都在過程之中。誰又說,什麼是絕對的、唯一的、必然的呢?且走著瞧唄!

至於說厭倦,與其說是厭倦倒不如說有點走投無路、無處可去的錯覺,以及發自內心的孤獨,那就投石問路唄。嗯,順便來一杯沖淡孤獨的苦咖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9187ee8e54eb2ad591535be2e9bdbec.html



私人手札·仁

2022-05-23



私人手札·境

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