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市場不配投儲能」|鈦媒體創投家

2024-01-19     鈦媒體APP

原標題:「一級市場不配投儲能」|鈦媒體創投家

過去的一年裡,國內一級市場中最魔幻的投資賽道當屬儲能。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工商儲能乘風勢起,資本紛紛下海撈魚,政府招商不斷,相關企業雨後春筍般冒出,各類玩家的瘋狂湧入引發了行業無序競爭。

有專家公開表示,儲能行業同質化嚴重,存在巨大的資源浪費和劣幣驅逐良幣的亂象,行業問題可能會在兩三年之後集中爆發。

然而問題來得比想像中更早。

去年下半年,整個儲能行業瀰漫著悲觀的情緒基調,繁榮背後隱藏著諸多暗病,例如產能過剩、企業同質化嚴重、訂單斷崖式下跌,甚至有踩在底線上的安全事故發生,種種負面新聞接踵而至,讓人不禁想問,產業是否虛火?

但另一面,似乎看不到儲能行業緩下腳步自我修正的意圖,反而是企業仍在瘋狂增資擴產,行業競爭至白熱化,企業被慣性推著跑,一刻也停不下來,像一個被吹鼓的氣球,下一秒可能就會爆炸。

儲能行業「底氣不足」

2024年開頭,行業再次傳來噩耗:傳言2024年,五大六小等國央企電力集團因收益率問題,將停止鋰電儲能項目。

請輸入圖說

消息瞬間受到了行業的強烈關注,畢竟大儲是國內儲能主要市場,大儲發電側的下遊客戶主要是「五大六小」。

其中五大發電集團指中國華能、中國國電、中國華電國際、中國大唐、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六小則分別為國投電力、中廣核、三峽集團、華潤電力、中節能、中核集團。

據數據統計,在2023年內,各大央企發電集團共發布了25批次集采,合計採購儲能系統超36GWh,儲能電池24GWh,儲能PCS合計超4.8GW。

不過,目前經過各方與業內的驗證,已經確認傳言不實。2024年,可能會對儲能的項目收益率審核更嚴格,獨立項目批覆更為謹慎,但強制配儲項目不會停止。

配儲是解決光伏、風電不平衡問題的主要方案之一,用於應對新能源發電占比增加對電網帶來的挑戰,本就不存在被拋棄的說法。

國電投表示,不存在停止項目的相關文件,2024年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全部投資計劃按收益率排名,而非之前只要滿足IRR7-7.5%的要求就可以投資。

「傳聞之所以能引起恐慌,無外乎是行業存在『底氣不足』的情緒。」新能源投資人Allen表示。

一方面,與傳聞中的收益率不無關係,2022年以來,以鋰電池儲能為主導的新型儲始進入規模化高速增長期,當時行業中的情況是,只要是相對頭部的廠商,整條產線的產能都會被客戶包下,訂單多得數不過來。

結果產能上得太快,血腥的價格戰打響,行業里硝煙瀰漫。

到去年年底時,儲能電芯的價格已經從年初的0.9~1元/Wh,大幅下降到0.4元/Wh。這意味著如果成本控制不好,不但賺不到錢,還有虧損的風險。

過去一段時間裡,整個儲能行業圍繞著兩個詞「卷」與「過剩」。卷價格、卷交期、卷規模、卷產品、卷服務,卷的結果是過剩

在2021年7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30GW)以上。

而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底,我國已投運新型儲能累計裝機34.5GW/74.5GWh,功率和能量規模同比增長均超150%;2023年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裝機21.5GW/46.6GWh,三倍於2022年新增投運規模水平。

我國新型儲能已提前兩年達成目標,完成頂層規劃,在此背景下,對於儲能項目的批覆可能會放緩。

在「內卷與過剩」中,那些卷不動的企業,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開始裁員或停產,甚至宣布直接退出。剩下的企業還在繼續繃著最後的弦。

熬下去,留在牌桌上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年初的儲能賽道,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儲能領域相關投融資事件近400起,融資規模或達到千億以上。

無論對企業還是對投資方來說,「卷」的盡頭無非是上市和退出,誰能熬到最後誰就是贏家。

越來越多的企業想加快資本市場上市的步伐,提交申請衝刺IPO,2023年有超百家儲能領域企業排隊衝刺IPO。

儲能行業被擴產大潮和階段性產能過剩雙重裹挾,一邊是上市潮,另一邊卻形成了一股「撤回潮」。

在價格戰、規模戰等各種不穩定市場因素的持續影響下,不少企業的IPO之路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變故」

據黑鷹光伏的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至少有超過20家儲能相關企業終止上市。值得注意的是,這20家企業中,有16家主要業務與鋰電相關。

此種形勢下,行業里出現了奇怪的現象:許多企業並沒有選擇減產削減支做過冬的準備,而是想方設法降本增效,以繼續擴大規模。

在產能過剩的陰影下,即便是抱著折戟IPO的風險,頭部廠商為何仍然要大舉擴產?

2023年9月,埃克森新能源在珠海的儲能電池項目開工,該項目計劃投資100億元;同月,億緯鋰能(SZ:300014)簽署協議,計劃在瀋陽投建一40GWh產能鋰電池項目,總投資100億元;10月,中國平煤神馬集團、河南省汽車產業投資集團等共同出資建設的年產60GWh儲能及動力電池項目開工,項目投資100億元;11月,江蘇恆安儲能科技在宿遷投建的鋅溴液流電化學儲能電池項目開工,總投資為100億元;12月,海辰儲能舉辦重慶基地一期一階段項目投產儀式,該基地計劃總投資130億元,擬建設56GWh儲能鋰電池、22GWh儲能模組的新產能。

在一級市場融資困難、二級市場估值倒掛的大環境下,儲能企業卻執意逆勢擴產,並且不僅僅是抗風險能力較強的頭部企業在擴產,一些儲能小廠也跟在後面進行負債擴產。

「在今天這個階段,規模是最重要的,如果因此規模縮小了,更不可能產生規模效益,最優秀的技術工人也可能會離職。等到市場需求重新上行時,再想恢復生產將很難。只要今天不虧錢或者微虧,熬下去才能有突出重圍的機會。」有儲能創業者說道。

儲能是科技地產?

企業的擴產行動或許可以理解為出於投資的「慣性」,即提前規劃好的投資不得不落地。

但無論如何廠商們也必須承認對於市場競爭形勢的誤判,導致自己被架在火上烤,上不去也下不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想辦法留在牌桌上,等待二次出手的機會。

然而這樣瘋狂的場景,卻似曾相識。

「只有深刻地理解房地產行業才能看懂今天的儲能賽道。」如果從房地產行業的角度去思考儲能,或許很快就能想明白。

地產商通過銀行貸款和一部分房產預售收入持續擴產,以此循環,對他們來說如果停止新項目的開發,他們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和經營困難,還可能會被其他競爭對手搶占原有的市場份額。

銀行收不回貸款,政府的財政收入也要受損,因此三端形成了不能停下來的怪圈。當前市場上的房屋供應遠遠超過了購房者的實際需求,但在房產過剩的狀況下,卻依然還有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在買地建房,國家近來也在不斷對其進行調控,以確保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但長久以來的慣性,增強了轉舵的阻力。

另一邊,儲能行業在不切實際的瘋狂擴充下,高負債已成行業常態,龍頭企業也不例外。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比亞迪(SZ:002594)、鵬輝能源、南都電源(SZ:300068)、寧德時代(SZ:300750)的負債率均超過了70%;國軒高科(SZ:002074)、陽光電源(SZ:300274)也超過60%。

儲能本質上是一個政策驅動的行業,政策驅動的問題在於,政策是會變的。在過去一段時間裡,不擴產就等於主動放棄了「船票」,隨著行業步入調整期,跟風擴產的企業和投資人都將為此買單。

去年11月,協鑫集團董事長朱共山發聲:產能過剩、製造業過剩並不是壞事,過剩帶來了價格下降,帶來行業的進步。他認為,儲能市場將在洗牌之後持續擴容,在高質量發展中迎來景氣度的上行。

問題是,在行業「周期洗牌」後留下來的條件是什麼?儲能行業靠什麼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新一輪的競爭中,誰又能活得長久?

今天儲能所面臨的困境在於政策的火把點得太快,導致商業模式還沒成熟,行業就提前進入了成本競爭,而這種成本競爭是技術所不能帶來本質改變的。

「儲能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下有不同技術線,個人認為技術在儲能行業中的作用相對偏弱,往往是資源的作用更強。想在儲能領域做好做大,不一定需要技術是最領先的,因為產能要和供給綁定,再好的技術如果供給跟不上就只能成為『過剩』,儲能一定要和產業鏈資源綁定。」

2023年鋰電產業面臨全面過剩挑戰,預計2024年Q1需求環比下降20%,供需關係將更加惡化。

目前,強制配置儲能的政策只存在於大型集中式光伏發電站身上,隨著分布式光伏成為新增裝機主力,同樣的配儲要求正發生在工商業、戶用光伏等分布式光伏身上。

這意味著要做儲能只能和光伏『玩』,在某種意義上,儲能就是科技地產,是一個與政策和資源強綁定的行業。

「一級市場不配投儲能。」 轉型新能源一年後,Allen終於得出了結論。(本文首發於鈦媒體創投家,作者|張翌楠 編輯|陶天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71f695f8fddede63a37594f9c9d32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