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溫 莎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琚 佳
據說,山東有兩種工作,一種是公務員,一種是其他。
很多山東父母都打心眼裡覺得,不考公就是不孝順,山東人甚至自嘲,「不孝有三,無編為大」。2023年,山東考公團,橫掃江浙滬的話題衝上熱搜,網友神評論,宇宙的盡頭是編制,編制的盡頭是山東。
有人分析過為什麼山東熱衷考公,最終的結論是這個人口大省對於穩定有一種極致的追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解釋了,當其他大省如火如荼的開展造車事業的時候,只有山東好像提不提興趣來。
山東當地的資深汽車媒體大橋告訴汽車商業評論,這和山東人的性格有關係,山東很少有人願意去闖,能夠在山東生活,說明日子過的還不錯,這個地方物產豐富,人民富裕,沒有迫切的需要創建所謂的新汽車品牌。
「山東自身的重工業是很強大的,汽車生產和製造一直都有,省內汽車產能不低,只是品牌不歸屬山東。」大橋說,「我覺得不是做不起來,而是沒有必要去做,何必呢。」
山東,全國31個省市中GDP排名前三,僅次於廣東和江蘇,不僅有著全國最齊全的工業門類,還是中國黃金儲量和產量最高省份,儲量占全國的30%,甩了第二名整整三條街。
換句話說,山東有錢,有人,有資源,就是這樣什麼都不缺的齊魯大地,卻在上一波造車浪潮和上上一波的網際網路浪潮中,幾乎銷聲匿跡。
身為北方的經濟一哥,山東在網際網路崛起的20年里都沒有著急過,有數據統計,網際網路創業公司只有1%的地點位於山東,這個數據不一定精準,但在整個網際網路行業中,會在山東開設分公司或者第二總部的企業確實不多。
面對PC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兩大時代機遇,山東都按照自己的節奏不緊不慢的擦身而過,在造車這件九死一生的事兒上,更沒有表現出太大的興趣。最強大腦們都去考編了,山東限的幾次造車嘗試也都無疾而終,始終沒有一個成氣候的新汽車品牌。
2015年12月31日,蘇金河創立了山東首個新能源乘用車企業——國金汽車,是全國13家獲得純電動乘用車雙資質的先驅之一。有些遺憾的是,2017年10月亮相的首款純電動產品GM3幾乎沒有翻出任何水花,以至於很難在乘聯會公布的銷量中找到其數據。
2019年,因為缺錢,國金汽車陷入半癱瘓,一度拖欠員工工資、社保和供應商貨款。之後先後傳出吉利和奇瑞接盤的消息,但都不了了之。在山東和淄博地方政府心中,國金汽車也由「國之大器」、金字招牌」變為一個燙手山芋。
作為低速電動車大省,曾經的「低速電動車之王」雷丁也燃起過造車夢。2019年,當時如日中天的雷丁斥資14億元收購了陝西秦星汽車,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造車資質,並推出了首款高速電動車——雷丁i3。
這款倉促上陣的產品並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高昂的售價、平庸的產品力以及品牌認知的缺失,都使得雷丁在高速電動車市場上步履維艱。最終,資金鍊斷裂的雷丁在2022年10月聲請破產,曾經的低速車王者黯然離場。
到了2024年,前山東首富的越野夢,似乎再次照亮了山東造車的前程。212和極石兩大越野品牌的身後,站的都是魏橋集團。在已經擠成紅海的越野市場,詩和遠方的故事被講了太多遍,「鋁王造車」能為山東打一場翻身仗嗎?
山東的汽車版圖
山東是造車荒漠,卻不是汽車荒漠。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山東省汽車整車產量達到197萬輛,接近200萬輛,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五,位列廣東、重慶、上海和安徽之後,超過了湖北、吉林等傳統汽車工業大省。
齊魯大地的汽車工業主要分布在濟南、煙台、濰坊和青島四座城市。
濟南的龍頭是中國重汽,作為中國排名第一的重卡製造商,2023年,中國重汽集團總營收1731億元,其中重卡賣出了23.4萬輛,占行業1/4市場份額。
另一個與汽車行業相關的是濟南二工具機集團有限公司,在別人從新能源市場淘金的時候,他們熱衷賣鏟子,2023年產值已突破100億元,上汽、廣汽、一汽、吉利、長城、奇瑞等傳統車企,以及蔚小理等一種新勢力都是他們的客戶。
濟南還有兩大中國品牌的生產基地。2006年,吉利斥資100多億元在濟南建設了完整的生產基地,年產能10萬輛,現在主要生產熊貓和曹操品牌的產品。
2002年,比亞迪在濟南建立了新能源乘用車及核心零部件基地,目前主要生產車型為海豚、宋L、騰勢N7等。2023年,濟南比亞迪生產了24萬輛新車。
與處在內陸的濟南不同,靠海的煙台與外資企業深度捆綁。2003年,上海通用煙台東嶽基地成立,是品牌第一個走出上海的生產基地,年產量超30萬輛,主要生產雪佛蘭、別克兩大品牌的車型。
當下,合資品牌遭遇挑戰,急需轉型,2024年7月5日,上汽通用汽車東嶽奧特能超級工廠的正式落戶。奧特能,就是通用汽車的電動車平台。
另一家落戶煙台的企業是現代。2014年,現代集團在煙台建立了研發中心,是國內唯一具備獨立完整的產品設計研發試驗和試製能力的外資車企研發中心。
濰坊的汽車工業則與濰柴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息息相關,這家在中國製造業500強第27位,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第2位的大型企業,旗下著名公司包括濰柴動力、陝汽重卡、濰柴重機、亞星客車、英致汽車等。
從濟南、煙台和濰坊的汽車版圖中可以看出,山東的汽車工業以商用車為主,乘用車領域則是以生產製造為核心。
青島,夢碎新能源汽車之都
將青島單拎出來,是因為青島在山東是獨特的存在,眾所周知,大多數青島人不說自己是山東人。
2022年,在青島生產的汽車就已經超過100萬,是山東唯一的百萬輛汽車工業城市,占據了半壁江山。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眾等國內外知名汽車生產企業,都在青島落地生根。
截止2024年,青島擁有整車生產企業8家,改裝車生產企業32家,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900餘家。和山東其他城市不同,在新能源浪潮中,青島曾經和現在都在努力過。
2014年,北汽新能源將北京外首個生產基地放在青島。當時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剛剛起步,青島經濟、人才、底蘊一個不缺,卻了個大早,卻趕了晚集。合肥抄底蔚來,北京拿下小米和理想,廣州坐擁小鵬,卻沒有一家新汽車的總部在青島。
有些著急的青島選擇了豪橫的路線,買買買。
2019年年底,一家名為青島五道口的神秘企業砸下144.5個億,成為奇瑞控股、奇瑞汽車的新股東。這個為參與奇瑞增資擴股項目專門設立的基金主體,註冊地為就在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的青島汽車產業新城。
有知情人事透露,即墨區是青島五道口的重要基石投資者。當時的奇瑞正處於企業發展的低谷,但隨著海外銷量的崛起,奇瑞青島基地也迎來了一波高潮。
2022年,青島即墨建起了年產20萬輛的工廠,平均每1.5分鐘就能有一台全新整車下線,預計可實現年產值380億元。如今,星途瑤光C-DM、風雲T9混動版,瑞虎8L等熱銷產品都在奇瑞青島基地生產,衝擊月產量2.5萬輛的小目標。
投資,有成功就有看走眼的時候。2022年,高合汽車幕後公司華人運通與青島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高合汽車中國總部、研發中心和銷售總公司遷往山東青島。
青島國資對高合的投資主要通過市級平台公司青島城投和萊西國資旗下公司完成。青島城投向華人運通公司投資13.8億元。萊西國資則通過旗下公司與高合汽車的對賭協議,向其貸款25億元。
大概40億的錢花出去了,卻打了水漂。在經歷了停工停產、積極自救6個月後,高合汽車還是進入了破產預重整階段。
高合倒下了,青島離新能源汽車之都的夢想,又遠了一些。
前山東首富的越野夢
從2014年第一波造車新勢力出現已經十年,十年時間,上百家企業來了又走,流水的新造車,鐵打的新能源汽車卻仍是風口。眼見他們宴賓客,起高樓,樓塌了,山東也蠢蠢欲動,最先坐不住的是山東最大的民營企業——魏橋創業集團。
作為山東省第一民營企業,魏橋集團旗下有三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在紡織業與鋁業,有著「亞洲棉王」和「中國鋁王」的稱號。
6月6日, 復活歸來的「212」舉行了品牌發布會,台下坐著的就是魏橋創業集團董事長張波。山東富豪足夠低調,《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中,張波家族以720億元的財富值,排名第217。換句話說,魏橋集團「不差錢」。
據說,張波曾設想用三五年的時間,實現50萬輛生產製造和集成供應的產能,「逐步形成百萬輛級的創新汽車產業生態圈,實現帶動產值超過千億元。」由於集團旗下最大的兩款業務紡織和鋁業都有天花板,張波希望為尋找新的增長點。
最近兩年,魏橋集團在汽車領域頻頻出手,
2023年9月,魏橋創業集團戰略投資洛軻智能,深度賦能極石汽車,總投資額達10億美元。2023年8月上市,極石01,售價區間34.99萬-35.99萬元,瞄準戶外硬派越野市場。
2023年2月25日,魏橋集團通過收購控股股東青島富路的股權,控股了北京汽車製造廠,拿下了完備的造車資質,復活了212品牌。
乘用車之外,魏橋集團積極進軍商用車領域。2022年,魏橋領投了DeepWay的7.7億元A+輪融資。作為卡車界的新勢力,DeepWay對標特斯拉電動重卡Semi Truck,希望在10年內達到年銷量15萬輛。
2024年5月11日,5月11日,魏橋新能源商用車戰略、品牌發布大會暨雷馳·信V70量產交車儀式在山東臨沂舉行。同一天,魏橋集團發布「仁義禮智信」五大品牌。
從目前的布局看,在乘用車領域,魏橋切中的都是小眾賽道,情懷和遠方的故事講得感人,銷量卻難有起色,極石汽車上半年累計銷量剛過2500輛;212的第一款新車8月22日才上市,所切中的也不是走量市場。另一邊,在商用車,山東是有土壤的,但這個市場更加飽和,想從中分一杯羹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鋁王造車」有先天優勢,魏橋在全鋁車身和一體化壓鑄車身方面,然而在新能源汽車上,材料並非核心技術,三電才是核心。值得一提的是,在極石和212的品牌宣傳上,張波也十分低調,前山東首富下場造車,好像來了,又好像沒來。
有熟悉和採訪過張波的媒體分析,造車不是他的目標,汽車永久不會成為魏橋集團的主業,其進軍新能源汽車的初志是快速將本身的汽車輕量化部件打入汽車市場,緊縮從研發到應用的時間,繼承拉伸延伸鋁產業鏈,造車著實就是一個測試和樹模。
魏橋的路子走對了嗎?在南方畫了一個圈的偉人說過,改革開放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知好不好先試一下,搞錯了就換方向,換條路。至少,山東造車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