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1日 ·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2022-08-01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1日 ·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1943年8月1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慶去世。

地點:

九江

類別:

人物

林森像 圖源:百度百科

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長仁,號子超,晚年自號青芝老人,福建閩縣(今福建閩侯)人,近代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後參加反割讓台灣鬥爭,並加入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並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

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此後又擔任過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等職。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變下野的蔣介石而任國民政府主席。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

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葬於重慶歌樂山林園。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近代中國在九江幹革命起家的的政治人物中,政治地位最高的,當屬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理論上他是一國元首,頭像印在鈔票上。中國近代歷史一百多年掰指頭數,能到這個級別的,從手指用到腳趾也就結束。然而他的地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他的前一任國民政府主席,總攬全國治權,併兼任海陸空三軍總司令。待到前任蔣介石下野,林森上任前,南京政府又出了個規定,國民政府主席不負實際政治責任,而且不得兼任其他職位。於是轉眼之間,這個政府主席就成了吉祥物一般的擺設。

伍圓金圓券 圖源:7788收藏網

當年在九江幹革命鬧得風生水起,為中華民國的建立做出巨大貢獻的林森,為後來何成了個擺設?

林森在九江起家,他一生中最精彩的故事也都發生在九江。林森是福建人,生於1868年。請注意這個年齡,他比孫中山小兩歲,比起那些後起的小輩大很多,可謂真正的革命元老。他早年就讀於教會學校,後到台灣學習電報技術。辛丑條約中國割讓台灣,他在台灣參加抗日活動,與日軍作戰,直到台灣被日軍完全占領後才回到大陸。1905年,在上海江海關任職的林森加入了同盟會,是同盟會第一批會員。

1909年,林森由上海調至九江海關任文牘,他開始秘密進行反清活動。在九江,林森結識了比他小20歲的吳鐵城。吳鐵城是廣東人,父親在九江做生意,同文中學畢業後,子承父業的吳鐵城在九江商會任職。林森和吳鐵城在組織了「潯陽閱書報社」,由林森主持社務,他們以報社為據點,廣泛聯絡各省革命黨人,並在讀者中吸收商人、縉紳、新軍官長、洋行職員等各界人士為書報社社員,傳播革命思想。

1911年12月九江軍政分府吳鐵城(左二)、林森(左四) 圖源:《廬山老相冊》

林森等人還建立了以商團為名義的民間武裝,成立了軍事訓練班,並邀請駐九江新軍軍官做教練,拉近了與駐軍的關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僅過了十幾天,九江駐軍、警軍、商團等發動起義,當夜,清政府在九江的武裝全部瓦解,10月24日上午,九江城鄉光復。江西,是最早響應辛亥革命的三個省之一,九江,是江西革命第一市。在辛亥革命的歷史中清楚地記載著,九江革命領導人中排名第一的是林森。

維基百科「辛亥革命」條目

九江軍政分府成立後,林森主持同盟會的工作,併兼任民政部副部長。11月11日,清政府鎮壓武昌起義的海軍第二艦隊(計有巡洋艦三艘、炮艦十二艘、驅逐艦一艘)抵九江。林森、吳鐵城等登艦與海軍軍官會晤,因林森是閩籍人,海軍又以福建人居多,雙方溝通融洽。林、吳等人慷慨陳詞,勸其合作,並負責籌發新餉,水軍將帥受到感動,遂起義加入新軍(見《歷史上的今天 · 3月9日 · 上海市長吳鐵城》)。之後,九江軍政府派遣戰艦及步兵抵達武漢前線,攻擊清軍,為辛亥革命作出了莫大的貢獻。這其中,林森之功可居首列。

1912年12月,林森被江西省政府推舉為江西省代表赴南京參加各省都督代表聯合會,他是江西省四名代表中惟一不是贛籍的代表。至此,林森離開了他成名的九江,踏上了更廣闊的政治舞台。

後面的故事和九江沒多大關係,就不多費筆墨了,僅簡述如下:林森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任臨時參議院議長。南北議和當選為首屆國會全院委員長。11月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流亡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

1917年,林森跟隨孫中山到廣州,後任廣州國會非常會議議長、大本營建設部部長、國民黨中執委等。1925年成為「西山會議派」骨幹,後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立法院副院長。1931年起任國民政府主席,長達12年之久。1943年5月12日,因車禍受傷,8月1日逝世,享年76歲。

中國共產黨中央電唁林主席 圖源:知乎

林森為何成為毫無實權的國民政府主席,如果理解「西山會議派」就能明白個中的道理。西山會議派是孫中山去世後一批國民黨元老組成的團體,他們都是孫中山的信徒。並且反共、反日、排斥蔣介石,卻又沒有無軍權。因此林森擔任主席是在蔣介石在1931年下野時各方勢力制衡的結果。

最後說兩個小故事。其一是對日宣戰。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這是他作為國家元首的職責。早在1895年,他就在台灣參加了抗日隊伍,組織地雷隊與日軍作戰。他代表國家宣戰時,算起來抗日歷史已經有了47年,國民黨高官中無人能與之相比。

左起孔祥熙、林森、蔣介石 圖源:flicker

第二個與九江的另一位名人有關。1913年二次革命後,林森逃避追捕到了美國,任國民黨美洲總支部負責人,開展籌餉和黨務活動。在此期間他策劃謀殺了民國三大名記者之一的黃遠生(見《歷史上的今天 · 1月15日 · 名記黃遠生》)。黃遠生是九江人,辛亥革命時在北京,之前與林森並無交集。據說,林森等人認為黃遠生收了袁世凱的好處寫軟文,才決定鋤奸,其實是個誤會。另一個說法是,孫中山下命令殺了曾經批評過國民黨的黃遠生,順便給袁世凱栽贓。

年輕時的林森,鐵血、堅毅、殺伐果斷,為何後來成了個清心寡欲的吉祥物般的政治擺設?筆者未做深入研究,亦無法評價。

林森紀念郵票 圖源:淘寶網

無論怎樣,林森畢竟擔任中華民國國家元首12年。他「不爭權攬利,不作威作福,不結黨營私」的原則也得到了各個黨派的尊重。一百多年前,他領導著九江民眾,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卓越貢獻,他的人生最精彩一刻就在九江,九江也應當以他為榮。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3eb5dda9791c226cd0850734bc0ab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