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47°,藏著人類的終極浪漫

2023-08-16     視覺志

原標題:北緯47°,藏著人類的終極浪漫

東北,或許是中國存在感最強的地域。

近幾年,不斷湧現出的文化浪潮,一掃過往「重工業燒烤,輕工業直播」的荒誕刻板印象。

網友從質疑東北,到理解東北,乃至「想成為東北人」。

風評的大幅轉變——

或許也預示著這片土地開始抖落歷史塵埃,被真正看見。

圖源:《漫長的季節》

「長大了才知道不是東北土,是我們土」

幾年間東北掀起了多次文藝復興潮。

2019年寶石老舅的《野狼Disco》霸屏,今年初《漫長的季節》全民追劇,「東北三傑」班宇、雙雪濤、鄭執的作品無疑成了影視改編的寵兒。

圖源:《平原上的摩西》

劇中詩句「打一個共鳴的響指」,仿佛時代的隱喻。

東北被解碼成一個個都市傳說,賽博空間中對東北的群體記憶開始被重構。

「哈爾濱更適合中國寶寶的霍格沃茨」「菜量會懲罰每一個嘴硬的遊客」,甚至因為相似的酸菜愛好、洗浴文化,又被戲謔成「德國的耶路撒冷」。

人們終於懂得東北的浪漫,和徐雲一起騎行白雪間感受至北的極寒,雲逛早市體會碳水天堂「便宜大碗」的滿足。

圖源:《白日焰火》

但看見一片土地,也不只是迷因碎片。

一片土地的複雜氣質離不開自然的鬼斧神工,也離不開長期在這片土地上為新生活持續耕耘、創新的人們。

很多人選擇踏上旅程親身感受自然風光、風土民情,這裡成了新的旅遊寶地。

圖源:《Chasing Ocean Giants》

最近,Discovery探索頻道探遍地球角落,將鏡頭對準了一條神秘的緯度帶——北緯47°。

在這部名為《北緯47度:從源頭探索答案》的紀錄片中,每一幀都像壁紙、每一秒皆洗滌靈魂,當鏡頭聚焦中國的北緯47°,我們窺見了一個全新的東北。

神奇的北緯47°穿過林海雪原,串聯起世界的各處勝地,造物與生靈的一切秘密,終於得以展開。

原來,奔赴山川湖海找尋的人間秘境就在這裡。

「關於北緯47°,你曾一無所知」

在北緯47°這條緯度帶,大自然奇妙地形成閉環。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落在北海道的茂密而寬廣的原始森林上,曙光穿透枝椏,喚醒了生命的搖籃。

正午的金輝穿透雲層,讓阿爾卑斯山上純凈的冰雪消融,世界煥發出勃勃生機。

傍晚時分,落日餘暉映照著藍色多瑙河,蘇必利爾湖畔辛勤勞作的漁民們帶著滿滿的收穫歸來,喜悅滿足。

深夜的幕布拉開,勃艮地的葡萄安然入眠,為明天的生長儲備能量。

一片原始森林的初醒,一方冰雪的消融,一灣河流的律動和一串葡萄的甜蜜,構成北緯47°蘊含力量與希望的每個瞬間。

在這裡,上天饋贈了豐饒物產,勞動者也將其美味盡力發掘。

自然與人共同創造著無限生機。

但北緯47°的魅力遠不止於此。

神秘的緯度帶,還是農牧發展的寶地,一片被庇佑的樂土。

一向以來,溫帶季風氣候在構建優質牧場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提供了充足的日照、清新的空氣和潔凈的水質。

光熱水同季,為植物的生長和動物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也因此世界上優質牧場都集中於南北緯大約40-50°區間的溫帶草原——

而北緯47°更是摘得「黃金玉米帶」「黃金水源帶」「黃金奶源帶」等諸多稱號。

中國北緯47°有著不亞於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的優越性。

這不僅僅體現在地理位置上,還表現在其豐富多樣的自然資源、人文底蘊等方面。

滿語中意味著極寒之地的大興安嶺,就有著卓越的生態環境和獨特的森林資源,7.3萬平方千米林地,森林覆蓋率達74.1%。

既是一處天然屏障、也是一隅純凈水庫。

大興安嶺火山群圍,火山噴發所形成的特殊環境,使得附近水質充滿了寶貴的微量元素。

這樣的天然弱鹼性水,可以幫助平衡pH值,為動物提供良好的健康保障。

但最特殊的,還是黑土地。

並不是所有黑色的土壤都可以稱作黑土地,黑土是一種富含腐殖質的土壤。

它主要形成於有季節性凍土和滯水現象的溫帶地區,在這裡,植物在夏季茂盛生長,而後凋零的枝葉和殘骸則被凍土所保存,微生物活動被抑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質的堆積和腐殖質逐漸增加,形成了深厚的黑土層。

黑土每一厘米的形成需要大約400年的時間。

由於其珍稀性,人們也將其稱為「綠色金庫」或「熊貓土」,是珍貴的一方良田。

黑土富含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具有高肥力和保水性,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供應。它的肥力使得農作物的生長更加旺盛、健康。

正是得益於天時地利,這裡的草原廣袤而綠意盎然,有著優質的飼草作物和健碩的奶牛。

神奇的地帶不僅承載著大自然的寶藏,往往還會孕育出豐富多樣的生靈和深厚的人文文化。

融合風土智慧,感受萬物有靈

在北緯47°的故事中,人與自然的相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很多人知道林海雪原潛藏東北虎,卻不知道扎龍濕地則棲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丹頂鶴。

丹頂鶴是對環境非常敏感的物種,在許多國家都消失了蹤跡,而從四十年前徐家三代人開始,守鶴人的故事響徹中國。

在他們的細心保護下,這裡的丹頂鶴數量長期穩定在300隻左右,種群選擇長居於此、棲息繁衍,丹頂鶴繁育基地也逐漸壯大。

它們對這片土地的依賴和對環境的認可,代表了人類對保護自然生態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果。

保護丹頂鶴不僅僅守護了一種生物的生存,還間接保護了濕地生態系統。

丹頂鶴在濕地環境保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們對濕地環境的依賴和敏感度使其成為環境變化的早期指示者。

而扎龍濕地足有21萬公頃——世界上有15種鶴類,扎龍就占6種,它不僅為鳥類提供棲息地,還為其他許多動植物提供食物和庇護所。

在人與自然雙向奔赴之下,這樣的原生之地、純凈之地被保護了下來。

哪怕現代化的節奏中,親緣、地緣等關係不斷弱化。

北緯47°依舊用遼闊地貌孕育出人們樂觀、豁達的生活哲學,以一片赤忱守護自然,共建生靈的樂園。

務農者在廣袤的農田上耕耘,對土地懷有感恩之心:

「一兩土,二兩油,插根筷子也發芽。別的地,產不出這麼好的玉米。」

飼養員在遼闊的沃野上放牧,為奶牛提供優質的天然蘇打水,飼喂營養均衡的高品質飼料,將牛犢視為自己的孩子。

「牛犢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它吃得好不好,睡得好不好,心情好不好,時間久了,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企業則尊重傳承北緯47°的風土智慧。

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飛鶴的乳品工廠仍亮著燈光。

紮根中國北緯47°中國嬰幼兒黃金奶源地的飛鶴,17年前在這裡自建牧場,如今已有12個自有牧場,超過9萬頭奶牛,10個智能工廠。

他們不僅以中國媽媽的母乳活性營養群為藍本,致力於運用高科技工廠與先進的技術,不斷突破活性營養保留難關,打造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母乳營養配方。

同時還堅持可持續發展,連續5年提出了黑土地保護的相關建議,與北緯47°這片黑土相生相伴。

在discovery的鏡頭下,這場「北緯47°的發現之旅」展現了人與自然雙向奔赴的浪漫。

點擊視頻,查看全片

但鏡頭外,飛鶴牧場、工廠將自然哲學、風土智慧融入現代科技,用每一顆牧草、每一聲牛哞、每一滴鮮奶,繼續講述北緯47°的故事。

守護這片珍稀的沃土,守護中國寶寶的健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2cef1d21f5504d8eba76356ef63ed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