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生物學特徵包括侵襲性生長、遠處轉移等。
肺癌的轉移主要通過幾個步驟完成,首先腫瘤細胞通過局部的基底膜進入血道或淋巴系統,通過循環系統到達全身,之後在局部定植,生長為新的腫瘤病灶。
骨是肺癌轉移的常見好發部位,肺癌骨轉移的發生率為10%-15%,晚期肺癌合併骨轉移的比率可以上升至30%或更高。
骨轉移的發病模式以多發為主,其好發部位包括肋骨、胸椎、腰椎和盆骨等,四肢骨的骨轉移相對少見。
如何應對骨轉移?
骨轉移的發現和診斷:
早期的沒有症狀的骨轉移較難自主發現,通過骨同位素掃描以了解是否發生骨轉移。
骨轉移的症狀因發病部位和嚴重程度而異,例如肋骨的轉移可能引起胸痛,或者胸部局部的有明確壓痛點的疼痛。胸椎、腰椎、骨盆、四肢骨等其他部位的轉移會引起病變部位的局限性疼痛,嚴重的骨轉移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或高鈣血症。
骨轉移本身不是威脅患者生命的直接原因,但會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較大影響,不同程度的影響肺癌的治療預後。
放射性核素骨掃描(ECT)檢查是一種相較於X線或CT檢查更敏感的影像學檢測手段,MRI也是較為敏感和常用的檢測手段,初診疑似骨轉移的肺癌患者應儘早接受該檢查,以明確是否發生骨轉移,對於治療中穩定期的患者也應定期接受骨轉移的隨訪複查。
肺癌骨轉移的病理特徵和治療方法:
惡性腫瘤骨轉移按病變特徵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溶骨型、成骨型和混合型 。
成骨型骨轉移常見於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約占骨轉移的10%。溶骨型骨轉移占70%,常見於肺癌和乳腺癌,肺癌骨轉移主要是破骨細胞導致的骨吸收,大多表現為溶骨型病變。
肺癌細胞轉移到骨後,釋放出可溶性介質,激活破骨細胞和成骨細胞。破骨細胞釋放的細胞因子又進一步促進腫瘤細胞分泌骨溶解的介質,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骨轉移的治療應考慮以全身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理模式,包活原發病的系統治療,如化療、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療等。
對於承重骨的骨轉移,建議行較為全面的評估,如果存在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及時的局部治療可以更好地控制骨轉移相關症狀,局部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和放射治療,以及微創介入等。
對於孤立的骨轉移,經過局部治療有可能再次獲得長期的疾病控制。
骨轉移也可採取骨改良藥物做針對性治療,如雙磷酸鹽類藥物、唑來膦酸可以有效地預防和緩解骨轉移相關骨事件的發生、地諾單抗作為一種有獨特作用機制的骨吸收抑制劑,被美國和歐洲的指南推薦用於骨轉移的治療。
來源:醫科院腫瘤醫院李峻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