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店這條興學街故事真多!你知道多少?

2019-09-23     淄博二三事

興學街,是張店的老道路之一,曾經叫過一段時間紅旗三路,東起於中心路(金晶大道),西止於柳泉路,全長約1公里左右。

當年的張店區委政府、財政局、稅務局、衛生防疫站、區人民武裝部、淄博商業學校、淄博電視機廠門市、興學街小學等都坐落在這條路上,再加上街道兩邊有許多商鋪、旅館、餐館等等,可謂是當時張店區的政治經濟中心,繁華一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城區面積的擴大、中心城區的轉移,興學街也漸漸失去了昔日的繁華,但現保留下的一些充滿年代感的老建築,仍舊見證了老張店曾經的繁華。

當年的張店區人民政府大門

政府最早坐落於興學街上,大門上手寫的「歡渡春節」、飄揚的紅旗、紅底黃字的對聯以及門口的一對藍白相間的垃圾箱,是不是充滿了那個年代的時代氣息?區政府搬走後,一進門右手邊的那座樓改成了婚姻登記處,直到近兩年才拆遷搬走,相信大多數張店人都是在這裡領的結婚證吧。

十字路口邊的店鋪

八十年代末,完全沒有現在的高樓林立,沿街商鋪還都是以平房、瓦房為主。為了美觀,沿街的老建築還都刷上了白色塗料。

張店區財政局

張店區財政局曾坐落在興學街上,現在已搬遷到新村路上新建的區政府大樓里了。照片里最顯眼的除了大紅燈籠,依舊是和當年區政府大門口一樣的一對藍白相間的鐵皮垃圾箱了,當年的政府部門前似乎都有那麼一對,年代感十足。

興學街上的高層建築以及過往的行人

那個年代,四層高的建築應該就算得上高樓大廈了!照片里過往行人的腳步看似沒有那麼匆匆忙忙,街邊還有不少人駐足相談甚歡,柔和的光照畫面給人一種悠閒愜意的感覺,全然沒有當今社會那種時間就是金錢的快速節奏感。

興學街、西二路十字路口西北角的小樓

黃色立柱的路標牌,給人一種久違的親切感,照片里的這座小樓一直保留到現在,只不過都已經重新裝修更改過了,現在是一些五金店、副食店之類的營業房。下面的圖片就是這座小樓如今的樣貌,依稀還能辨別出當年的輪廓。

現如今的興學街、西二路十字路口西北角的小樓

街邊的店鋪

沿街店鋪的窗戶頗具時代特色,窗戶前支起來的木板,其功能就相當於現在的防盜窗,營業時用木棍撐起,打烊後撤掉木棍鎖好,將窗戶擋在裡面。

街上身著西裝、手提公文包的行人

八十年代末,西裝,已經漸漸成了男同志的選擇。

紅旗旅館

紅旗旅館。那個年代小旅館沒有現在多,門口的一副「文明經商、禮貌待客」紅色標語,簡潔而又樸實。那時候如果沒有結婚證,男女是沒法共住一個房間的。

淄博電視機廠門市

淄博電視機廠,上世紀八十年代可謂顯赫一時,生產的「雙喜」牌黑白、彩色電視機,曾在市場上獨霸一方。直到九十年代漸漸沒落,後來被青島海信兼并成立淄博海信,直到2011年淄博海信也被撤銷了。

曾經電視機廠的門市部就坐落在興學街上,具體位置就在西二路與興學街十字路口西北角。下圖是門市部現如今的樣貌,已經成為一個個沿街商鋪,其中的有一個家電維修商鋪,不知其經營者是否和原來的電視機廠有關係。

淄博電視機廠門市現如今的樣貌

張店區人民武裝部

區人民武裝部直到現在也沒搬遷,還是在當年的老地方,每年仍舊為祖國源源不斷的輸送著我們優秀的淄博兵源!具體位置在現在的健康街與興學街十字路口西北角。

現在的人武部

興學街,顧名思義,是與教育有關係的,始建於1938年的興學街小學便是其最典型的代表了。

現如今的的興學街小學

八九十年代的居民樓,重點在於樓下的錄像廳

那個年代的三層居民小樓。一般一樓帶個小院,二樓三樓帶陽台,但陽台都是那種開放式的,沒有窗戶只有一圈鐵欄杆,而且兩家陽台是通著的,中間自己隔開。

樓下的電影錄像廳是照片里的重點,也是那個時代的一大特色,曾經輝煌一時。錄像廳主要放港台電影,當然有些不法錄像廳也放充斥著低俗、暴力、色情的東西,加之大部分髒亂差、人員魚龍混雜,當年的錄像廳和遊戲機廳都是不太健康和重點打擊的地方。

淄博商業學校

淄博商校服務社

興學街以興學為名,不光有小學,還有一所成立於1956年的院校——淄博商業學校,曾經位於興學街58號,2002年和其他幾個學校合併,成立了淄博職業學院。淄博商校曾培養出一批優秀的人才,為淄博商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商校服務社那張照片,牆上人工書寫的經營範圍「土產雜品、日用百貨、煙酒糖茶、五金交電」十六個大字,加上三層高的小樓(當然商店僅占一層,樓上貌似是宿舍),無不向過往路人炫耀著:雖然咱叫服務社,但實際咱這就是一大商店,要啥有啥!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照片里煙酒糖茶的「糖」字,是有「米廣」組成的,沒有裡面那部分。其實這不是錯別字或者沒有寫完,這是當年國家推行文字改革,要求全民學習簡化字,1960—1976年之間出生的人,基本都會這樣寫。後來因為不利於推廣,就逐步取消了,但生於那個年代的人,直到現在仍然會寫出點簡化字來。所以以後見到有人寫「米廣」(糖)「缶又」(罐)之類的字,不要再大驚小怪了。這是一個時代特有的產物。

張店興學五金交電經銷修配部

張店興學五金交電經銷修配部,僅看這店名,繁瑣又拗口,也是八九十年代所特有的名稱。這是一座十分氣派的獨立二層小樓,與旁邊的平房相比,十分高大宏偉。這座二層小樓是不是和位於西一路南頭的民國老宅特別像?

下面附上一張西一路民國住宅樓的圖片,大家自己看看是不是有點像。上面的照片右下角,一輛來自當時還叫臨淄朱台鄉(現在叫朱台鎮)的貨車,整個綠色車身在那個色彩還不是特別豐富的年代是不是特別顯眼?

位於張店西一路南首的民國住宅樓

張店光明綜合商店

張店光明綜合商店。那個年代幾間大瓦房就能開一個綜合型的商店,當然與現在動不動就幾層幾十層的商店完全無法相比,這也顯示出了那個年代的物資相對的匱乏。

這張照片中最突出的應該不是商店,而是位於照片中間偏左的那位男同志。放大圖片可以清晰地看出,這位同志,身著一身黑色皮衣、皮褲,腳蹬一雙棗紅色高跟尖頭皮鞋,留著一頭較長的頭髮,一看就是站在那個年代潮頭浪尖的一名時尚「潮男」!這位「潮男」和他身後那位身著卡其色老棉衣棉褲、頭戴軍綠色護耳棉帽、拄著拐棍背著筐子的老者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這背後,凸顯了那個時代社會的巨大變遷,開放的腳步強烈的衝擊著傳統的觀念,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二層住宅樓一角

平房住宅一角

那時候的市井百姓,不管是住平房還是住在二三層的住宅樓,人們都會在一切能夠利用的地方加蓋小屋、小棚之類,用來放置雜物、飼養家禽之類,不會有人覺得有什麼不妥,更不會覺得影響市容。要放在現在,這樣的自搭自建,早就列入違建拆個一乾二淨了。

老樓後面正在施工的建築

街邊老舊平房的後面,正在蓋著更高的新樓。正應了劉禹錫那句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八十年代末,已經開啟了快速發展的新模式。觀察仔細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了,在照片左下角有一堵小矮牆,上面有一個圓圈,裡面寫著「男」,沒錯,這就是當年比較普遍的廁所模式:房子外面,兩堵矮牆圍起一個坑位,都是旱廁,而且多數都沒有頂棚沒有門。

張店衛生防疫站

當年的張店區衛生防疫站、食品衛生監督檢驗所、勞動衛生檢查檢測所,都位於興學街邊的這座三層樓上。

街上騎自行車的路人

八十年代的大街上,幾乎沒有汽車,有的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二八大梁」自行車,是人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一個家庭的重要固定資產。「大金鹿」「鳳凰」都是當年耳熟能詳的品牌那個年代,作為「三大件」之一,一輛自行車的價值,相當於甚至超過當今一輛私家轎車的價值。

興學街、西一路路口

八十年代末的西一路不是現在有民國老宅的那條西一路,好像是指如今的中心路,也就是金晶大道。這裡不太確定,希望能有了解的人士給予詳細的指點。如果當年的西一路就是如今的金晶大道的話,那麼上面照片里的位置,應該如下圖所示,成為泰星大酒店的停車場了。

如今的興學街與中心路十字路西北角

沿街建築

遠處的三層磚混高樓,與近處雖然刷了白色塗料但仍舊破敗的瓦房,形成了強烈的視覺衝擊,也是時代變遷、新舊交替的一個縮影。

看了這麼多照片,

相信很多50、60、70後、甚至80後,

仿佛一下回到1988年的那個冬天,

所有的回憶、思緒一下子湧入腦海,

心中五味雜陳、感慨萬千。

1988到2018,逝者如斯,

一晃三十年過去了,

城市飛速的發展、社會翻天覆地的變遷,

我們盡收眼底,

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變化,

恐怕只有自己才能深切地體會到吧。

「生活像一把無情刻刀,改變了我們模樣」,

願所有人不管外表如何變化,

心靈的最深處

能夠不被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所沾染,

依舊保留著當初心中最真誠最質樸的美好。

如今的興學街,

雖然已經不再如當年般熱鬧喧囂,

變為一條城市支路,

但它曾經的繁華,以及還保留的一些老建築,

依舊給我們心中帶來那份

最樸實最真誠最美好的感情。

以上內容轉自雜談八荒,特此致謝!

張店興學街,那條長滿故事的老街……

文 / 恣嘎拉悠(張愚)

興學街是淄博市中心城區張店區的一條老街,它也是為數不多的保持原有名稱的街道(70年代後期曾短暫的更名為紅旗三路)。

興學街,故名思意一定與教育有關,在現興學街小學的紀念碑上鐫刻著這樣一段文字:「興學街小學始建於抗日烽火遍神州的一九三八年,當時有識之士慷慨解囊,為挽救民族危亡而興學,為中華崛起而育才,如此義舉也使興學街因此而得名」。

舊時的興學街除了因興辦教育而得名外,它還因與老商業街二馬路相交,也成為相對繁華的商業街區。

較有名氣的有天和堂藥鋪(張店賓館處),相對的是曲藝場(天樂園處),東端有北市場(泰星大酒店處),整條街道上遍布著無數個商鋪、貨棧、旅店,其中值得一提的要數天和堂藥鋪、恕記花行、方豐和棉棧和緊鄰它南端的華信化工廠,以及斜馬路上的慶豐和棉棧。

二馬路上的慶豐和肉食店等數家商業店鋪和企業,大家有所不知,這諸多的店鋪、貨棧和工廠,都是一個東家,都和一個人有關,這人名叫胡化成,胡化成是一個成功的實業家和民族資本家,他靠著活絡的頭腦,誠信的經營,在商海打拚,積累了不菲的家產。

於1944年又創辦了華信化工廠(日後的張店工農化工廠),主要生產輕質碳酸鈣,華信化工廠的投產,可以說是張店民族工業的開端,也是張店化工業的開山之企,胡化成曾擔任張店商會的會長,也曾為興辦學校而奔走呼籲帶頭捐資助學,他為富亦仁,樂善好施,賑災放糧,接濟一方,屬仁義開明之士紳。

當年在遭受侵略,列強壟斷的惡劣營商環境中,還能在夾縫中求得生存,興辦民族工業,實屬難能可貴。

(位於興學街上的張店區稅務局老照片)

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興學街成為了張店區委、區政府所在的政務街區,一道道政令從這裡傳達到各個部門、企業和鄉鎮,興學街也成為張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樞。

(淄博商業學校老照片)

讓興學街更加名副其實的是在這條街道上還有著另外一所中等專科學校——山東淄博商業學校(日後併入淄博職業學院),這所創辦於1956年的學校,可以說是淄博商業的「黃埔軍校」,它為淄博商業系統培養了一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為淄博商業的繁榮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說起興學街,人們自然還會想到興學街小學,其實興學街小學原本不叫其名,該校最早行政區劃歸桓台縣,以後又隸屬張周市,名為張周市第四小學,1955年淄博市建市以後才改為興學街小學。

(這張合影上可以看到張周第四小學的字樣)

(1960年代興學街小學教師合影)

興學街小學還曾經一度名聲大振,而被人們津津樂道,那是在動盪的十年文革時期,許多小學都成立了「紅小兵宣傳隊」(當年紅小兵組織取代了少先隊),興學街小學的宣傳隊則是諸多宣傳隊當中的佼佼者,他們排演的節目會經常被市革委會(文革時期的政府機構)抽調,為上級領導和外國來賓演出。

興學街小學紅小兵宣傳隊之所以如此出類,都和一位拔萃的音樂老師有關,他叫王繼玉,他除了拉得一手好手風琴,還精通各種樂器,且有著超強的組織和教學能力,一群不懂事的孩子,在他的調教下,捏合培養成為了一個優秀的文藝團隊。為這個文藝小團體辛勤付出的還有學校的輔導員王紅旗老師、董玉華老師等。

80多歲的老校長呂沛聖(當年的教導主任)回憶道:當時因興學街小學宣傳隊是名聲在外,所以經常接到市裡的緊急演出任務,市革委分管領導李克良秘書長,會連夜專門排吉普車到王繼玉老師的家裡去接他(王繼玉老師當年家住遠郊灃水的農村),回來抓緊排練,以完成市領導安排的的重要政治任務。

在當年興學街小學紅小兵宣傳隊里還有一位紅透半個淄博的小童星、歌星——蔡蕾霞,她是宣傳隊里的台柱子、獨唱演員,還兼任報幕員,她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臉龐,俊俏的扮相,百靈般的嗓音,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首逢演必唱的,由王繼玉老師作詞作曲的保留歌曲《我是革命小幼苗》,更是被人們所熟知和傳唱。

時光就這樣悄末聲滴流淌著,當年的小童星蔡蕾霞,現已從機關單位退休,已經擔當起了照看外孫的重任。

還有一位當年樂隊里的大提琴手——譚文清,現在已躋身女書法家、攝影家的行列,並且重操舊業,拿起心愛的大提琴加入了都市森林交響樂團,重溫當年的那段激情的芳華歲月。

如今興學街上的區政府已遷往新址,淄博商校也已升格學院併入新校,這條老街上似乎少了一些熱鬧和喧囂,它現在似乎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那條老街。時光改變了它的容貌和顏色,卻改變不了人們心中對它的那份延綿著的鄉愁情懷。

興學街上還有哪些故事?

你對興學街熟悉嗎?

不妨留言講出你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vY8XG0BJleJMoPMg6vD.html














興衰洪山礦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