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英語聽力反覆聽堅持下去真的能提高嗎

2019-06-14     思想假Kyle

在知乎看到這個問題,搬過來大幅修改下,從學習力的角度來剖析下,並提幾點建議。


01

談談提問者的心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在收到讀者諮詢的時候,問到最多的就是這類型的疑問。

但也很無語,說能吧,可以給你個安慰;不說能吧,也給你個不學習的理由;

對方也就是希望能給個確定的回覆;

這是一個思維固化問題:「我們總以為活在一個完全確定性的世界裡」

就像我上回把筆記本拿去維修,其實是修了3次才修好,而我想當然以為1次就能搞定;

(第1次去修好又出問題;第2次電話溝通過去零件沒了;第3次才搞好)

從經濟學角度這樣思考是沒錯的,確定性很強,一方給錢,一方給貨,但很多問題根本不在經濟學範疇。

我們給醫院錢,醫生也不保證你能健康地走出醫院,也可能手術失敗還掛在裡面,這不是經濟學問題;

我們確實活在一個確定性的物理世界, 但遇到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確定性的問題;

而這個世界的美妙之處恰恰就在這個不確定性,以及自己如何掌控並征服這個不確定性。



02

回到問題本身,提幾點建議:


1、必須遵循i+1原則

克拉申教授「可理解性輸入原則」很多人都知道,控制學習材料難度非常關鍵,學習的材料過於簡單,轉化率低,效果不大;

難度偏高更麻煩,造成理解困難,容易受挫,聽力過程容易走神。

聽力障礙主要是語速和詞彙,初級學習者可以聽慢速,偏向生活實用類,避免新聞,學術類;

基礎好些就可以聽常速以上材料,聽生活類材料,同時可以進行專題性聽力。

(聽力材料後台回復福利有一些,可以對比難度選擇,舊文裡面也有)


2、大量泛聽

所有技能的學習都基於一個底層基礎:大量輸入,重複練習

死死抱著一本教材練聽力肯定沒法學好,原因很簡單:輸入量實在太低;

就拿四冊新概念來看,單詞總量不會超過一本200頁名著,一個母語人士聽幾天新聞都不止這個量,一本教材的量根本不算什麼;

泛聽在於量,維持語感,必須是較為簡單的材料,能聽懂大意(60%以上),最好是選擇生活化材料或者感興趣的專題內容,有聲書,Podcast,或者是無字幕刷生活美劇是不錯的選擇,有大量的泛聽輸入才能保證整個學習的輸入量。

(podcast可以在喜馬拉雅等手機app上聽;美劇用QQ影音3.9版本以下馬賽克掉字幕;有聲書後台有一些,回復福利)


3、少量精聽

精聽材料必須要有文本,建議在電腦端完成,可以不斷倒退,聽出沒聽懂的地方;

不管是精聽還是泛聽,都要求全神貫注仔細聽,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尤其是精聽;

因此精聽材料最好是短材料,2-3mins最佳,每天聽2則短材料足夠了,隔半小時休息5分鐘恢復精力,密集的聽力和難度偏高都容易讓我們走神,帶來挫敗感。

精聽步驟不唯一,主流是盲聽1-2遍,停頓聽1-2遍,找出哪有連讀弱讀吞音,辨別哪些是名詞,動詞,詞組等,然後看文本校對,收錄生詞,再聽1-2遍;

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是避免過早看文本,看文本雖然一時爽,容易帶來完成任務的錯覺,


4、每天輸入,而不是斷斷續續地輸入

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泛聽每天有輸入,精聽可以隔天/每天進行,根據實際時間安排;

原因很簡單,別說外語,哪怕是我們的母語,都是出於用進廢退的動態平衡,我日常打字無數,寫字很少,每次在書上手寫筆記的時候,總會不時忘記某個字怎麼寫,回憶好一會才寫出來。

我們必須保持每天都有聽力輸入,今天什麼都不幹,明天干一整天,往往是毀滅一個習慣的開始;

同時,要想形成每天都泛聽輸入的習慣,靠意志力維持是困難的,最好是材料帶有一定興趣,能想獲取一定信息,很多人刷老友記,帶字幕看幾遍,然後用來無字幕刷/音頻泛聽,也是同樣的原理。


5、目標反饋機制

最好的反饋機制就是有個導師替你反饋;

條件不允許就只能自己多總結,真心發現很多人沒有總結的習慣,而這恰恰是勝負的關鍵。

每次聽完之後自己的感覺是怎麼樣的?學會了幾個生詞和詞組?聽了一周是不是比上周好一點了?明天要不要繼續重複的事情,還是感覺哪裡需要改進?材料是不是太難了,要不要換簡單的?

......

=================

作者:思想假

更多的自媒體乾貨文章會陸續更新,一定要搜索關注「思想假」喲

(外語、學習、思考、習慣、閱讀、寫作、時間管理等自我提升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u9OGWwBmyVoG_1Z0P_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