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是英雄還是凡人?

2020-02-11     詹國樞

清晨上網,看到一篇文章《李文亮究竟是不是英雄》。

一看標題,心裡便想,好傢夥,又是文人,沒話找話,於無文章處湊文章!

果然,讀完全文,確實有點沒話找話,硬湊文章的感覺。

這樣的文章,會有人讀嗎?


當然會的。比如老詹,不就認認真真、一個一個字讀完了麼?


仔細想想,作者倒也並非全是沒話找話,硬湊文章。這篇文章,確實也還有些針對性。


對於李文亮到底是不是英雄,坊間確實有不同看法。而這些看法,也都有一定道理。


李文亮是英雄還是凡人?


我以為,在震撼人心、令人永難忘懷的2020年新冠肺炎阻擊戰中,武漢年輕醫生李文亮以自己短暫的一生,寫下了閃亮的、不容忽視的、哪怕是小小的一個章節!


這位34歲的年輕人,必將記錄在新中國的史冊上,讓億萬國人,永遠銘記!


這就足矣。


至於他是英雄還是凡人,到底算不算「吹哨人」?


其實,這已經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已經以他的存在,寫進歷史。



李文亮究竟是不是英雄?

上觀新聞

李文亮是不是英雄?這是最近幾天網上在爭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同的意見看上去比較對立,但分別都有合理的部分。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關乎社會心理學的極佳範例。雖然這個「英雄」稱號只是民間「授予」,但能獲得如此廣泛的認同,其中承載的民意不可忽視。

「不是英雄」派的基本立論是:第一,李文亮並不是「第一個報告者」,第一個報告者是張繼先醫生,時間是12月27日。李醫生作為眼科醫生,只是在12月30號看到了相關消息並轉發而已。要宣傳,也應宣傳張繼先醫生,張醫生才是「首功」。該醫生目前已被表彰,尚不能稱為英雄,何況李文亮?

第二,李文亮也不是「第一個吹哨者」。從主觀上看,李醫生沒有做英雄的想法,也沒有「向公眾示警」的想法,他就是把聽來的消息往內部微信群轉發了一下,而且特意強調了「不要外傳」,也就是明確反對了所謂的「對外示警」。從客觀上看,如果整件事中真的有面向民間的「吹哨人」,那麼應該是把李醫生的微信截圖擴散出去的那個不知名網民。正是因為他的這個動作,起到了實際上的「向公眾擴散」的作用。

由此他們得出結論,不少網友把李醫生稱為「英雄」等等,顯然是拔高了他。李醫生不是造謠者,也不是英雄,他只是一個被動捲入輿論風口浪尖的普通人,不應該賦予他本人主觀上並不想去承擔的角色。

而「是英雄」派的看法是,李文亮不是黃繼光,也不是張志新,他甚至有著懦弱的人性弱點。但他善良,為了周邊人的安全,依然在群里作了警示,受訓誡後依然忍辱負重盡一個醫者的責任,直至染疫逝去。在人們的心目中,他就是一位英雄,一位雖有常人都會有的弱點的英雄,一位忍辱負重、不忘醫者仁心的英雄。別說弱點,哪怕是缺點,有缺點的英雄也終究是英雄。

兩者的意見各有道理,我的看法是什麼呢?他是英雄。理由如下——

首先,執著於說李文亮不配稱為「報告第一人」和「吹哨第一人」的人們,也許都誤解了人們的情緒。他們以為人們應該在乎的是誰第一個彙報了情況,又是誰第一個「向外發布」或曰「吹哨」。而其實,人們在乎的是「誰呼應了人民的關切」和「誰對人民忠誠」。

李文亮是不是第一個,並不是最重要,同真正的「第一個」,也並不矛盾。儘管李文亮一開始的行為未必有那麼崇高的境界,只是小範圍的提醒,但他客觀上具備了「警示第一人」的象徵意義。這個「象徵意義」,就是「呼應了人民的關切」,就是「對人民忠誠」。

其次,和平年代的「英雄」向來都是「平民英雄」。他們可能只是在邊哨站崗,也可能只是在醫院值班,但並不妨礙他們成為「英雄」。李文亮犧牲在抗擊肺炎的第一線,以一個眼科醫生的身份衝擊到阻擊新冠肺炎的第一線,這本身就是一種「英雄行為」。加上他是在抗疫前線因病而亡,已然具有英雄色彩,形容為「不幸犧牲」也並不為過。人們把他稱為英雄,是對他的道德嘉獎和精神嘉獎,又有何錯?

李文亮之所以令輿論譁然,是因為他做的事情實在太普通了,普通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去做,而絕不會去想,這是不該做的。幾乎所有的人們都拒絕接受他這樣的行為被定性為「非法」,需要被「訓戒」。對李文亮的高度認同,其實也是對自己權利的認同。把他塑造成英雄,有利於保護我們的權利。從趨利避害的人性出發,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是「於私而言」。如果「於公而言」,李文亮事件對於「信息透明」的警示也是極富意義的。

最後,還要稍稍普及一點社會心理學的常識,「悲情放大」一向是英雄誕生的重要因素。假如李文亮先前沒有那個不該有的「訓誡」,人們的悲憤就不可能被放大。武漢的白衣天使生病和去世的豈止他一人,為何唯獨他引發「舉國慟哭」?其因有自,不言而喻。

李文亮醫生去世了,關於他的討論還會繼續,但不應該僅僅是情緒宣洩,最重要的是能換來有價值的社會進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pRjS3ABjYh_GJGVST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