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電影停滯了大半年。
復甦後,不溫不火的狀態一直延續到12月。
終於,有華語大片要來打破這一整年的僵局,驅散這一整年的悶氣——
《緊急救援》,以重工業電影之名,闖入賀歲檔;與《神奇女俠2》競技,中美超級英雄再交鋒。
「大片」一詞,在近年華語電影市場裡,愈發驚艷和龐大。
票房保障、口碑力作,曾被妖魔化的國產大片,如今已重拾輝煌。
2018年《紅海行動》,年度票房冠軍;2019年《流浪地球》,年度票房亞軍。
無論是科幻題材還是戰爭題材,他們都在重新定義國產大片。
彰顯電影工業實力,肉眼可見的高投入,在這些電影背後,無數電影人努力, 以熱血打破僵局,以勇氣挑戰未知。
林超賢導演無疑是走在隊伍最前列的電影人 。
2016年《湄公河行動》,林超賢的 主旋律大片宇宙起點,從那之後,一切的爆發似乎都順理成章,並牢牢遵守定律法則。
這一定律,是林超賢信仰的,真實。
《湄公河行動》講述中國緝毒警察的英勇無畏,《紅海行動》講述中國海軍的驍勇頑強。
林超賢用這些電影講述的故事,背後總有真實事件或真實原型。
在故事裡被歌頌的他們,或保家衛國,或打擊犯罪;或以身犯險,或血灑疆場。
英雄的無畏,英雄的犧牲,英雄的故事,有勝利和驕傲,但也不止於此。
英雄的讚歌已經被吟唱過無數次,依然還有數不盡的英雄,存在著、拚命著,卻無人知曉。
這些英雄,正是中國人自己的超級英雄, 肉體凡胎卻又有著鋼筋鐵骨。
一.突破
《緊急救援》是 首部講述中國海上救撈人故事的電影。
很多人不了解,甚至從沒聽說過海上救撈,是因為在日常生活里,我們與他們幾乎不會有任何交集。
但水手、船員、鑽井工人、輪船乘客,甚至飛機乘客,都該把他們當成守護神一樣看待。
一旦有海難發生,救撈人員就要出動,實施救援,把人從沉船事故、墜機事故、惡劣氣候中拯救出來。
無論險情多危急,環境多惡劣,他們都得一一面對。
洶湧的浪潮,冰冷的海水,破損的船隻,是普通人絕不想經歷第二遍的噩夢,卻是救撈人日復一日的工作環境。
「為什麼要拍海上救撈這個題材?」
林超賢在參加局座的節目時被問到,回答的其實很純粹:就是被感動,被震撼到了。
「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這份救撈精神,在普通人看來或許只是一句口號,但對救撈人來說,這是他們毫無保留的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
很少人會知道中國救撈這麼一個體系的存在,這讓《緊急救援》「首部聚焦海上救援題材的華語電影」的頭銜似乎說服力十足。
我倒想給這個頭銜小小地祛魅——
就像第一個吃螃蟹和第一個吃蜘蛛的人,第一次總是會來,誰能真正被認可,還得看好吃與否。
《緊急救援》「好吃」否?接著往下看。
題材上,林超賢這次做出了突破,聚焦小眾群體,講述不為人熟知的故事。
製作上,同樣有所突破。
早在《湄公河行動》之前,林超賢就有了拍攝《緊急救援》的想法,困於技術原因一直不能實現。
而當他終於能拍之後,遠赴墨西哥,啟用了相當於一個半足球場大小的水棚,也就是拍《鐵達尼號》的那一個Baja Studio,用來拍攝 最難拍的水上救援。
為了拍攝《緊急救援》,Baja Studio首次用完所有影棚,也是當初《鐵達尼號》沒享受到的待遇——選用了世界上最大的無邊水池,就是為了能夠拍出像置身大海中一樣的視覺效果,就像真的到了遠離陸地的海洋深處。
僅一個蓄水池放滿海水就要花費54個小時,時間成本雖高,但看到在放滿水後,Baja Studio與身後太平洋融為一體而形成的無邊無際的海洋舞台,這份辛苦,也變成了理所當然。
布景用心之至,攝影自然不能落下。請來拿過奧斯卡最佳攝影獎的鮑德熹擔任攝影還不夠,還要親自下水掌鏡,就算沒學過潛水。
彭于晏和林超賢水下開香檳
為了追求真實感,灌進太平洋的海水不說,甚至買下一架飛機砸爛,用來拍攝;以及依靠交通運輸部的支持,調用了5架救助直升機,多艘救撈船隻,和救撈隊員的協助。
真實感是林超賢一直強調的東西,電影越真實,細節越真實,觀眾才能更容易相信,更容易被打動。
這也是為什麼,他找來了曾經三度聯手的彭于晏,和辛芷蕾、王彥霖們。
他說,他們都能吃苦。
二.堅守
林超賢對真實感的信賴,從《紅海行動》可以完完全全地感受到。
中國海軍參與拍攝,提供了作戰艦艇、運輸艦艇等等用於電影製作,光從視覺上,就是無與倫比的體驗。
參與拍攝的演員——張譯、海清、黃景瑜們,也都要接受嚴格的訓練,保持軍人的姿態面貌。
在《緊急救援》里,林超賢堅守著同樣的標準——魔鬼訓練,真實表現。
一個直升機救援隊伍,有機長、隊長、絞車手,每個人職責不同,所負責的內容不同,但有一點必須相同,要讓演員的表演有說服力。
辛芷蕾飾演的是救撈隊中,駕駛直升機的女機長。怎麼演?
別管演得好不好,體能訓練、水下訓練、專業知識先整一套。
動作幅度小了,導演喊卡,你這不行啊要有力量感;拍水下戲,不游地像條魚別想上岸;拍救援戲,來來來開直升機飛一段,瞧瞧學得怎麼樣了。
訓練的意義是什麼,林導事後開玩笑地說,她(辛芷蕾)真的可以去救人了。
在電影里,在觀眾眼裡,你就是救撈隊員,你就是直升機機長,面對山谷紊亂的氣流,要做到臨危不亂;面對儀表數據,要冷靜分析。
不糊弄,認真到執拗,林超賢在較真方面,真的很變態。
但有人偏偏「享受」這種變態折磨,彭于晏。
從《激戰》開始,彭于晏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林超賢的改造計劃——飾演拳擊手,把體脂練下去,飾演賽車手,就要有賽車手的線條,飾演緝毒警,接受實戰持槍訓練。
到了《緊急救援》,仿佛一段逃不過的虐戀孽緣讓人戀戀不忘,兩人就像磁鐵一般互相吸引,再聚首,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彭于晏是為了嘗試全新的體驗,在火里拍戲,在水裡拍戲,在天上拍戲,這些都是他不曾經歷的。
林超賢就還是,一如既往地「魔鬼」。
彭于晏飾演的是救撈隊隊長,負責最重要的下機營救環節。
所以你能在電影里看到,他上天下海,勇斗烈火急流,仿佛充滿了能量。
還是那句話,魔鬼訓練,真實表現。
這道理,其實很樸素,樸素到容易讓人忽略。只不過一旦體驗過一回,那種成就感和快感,就會催促著你更加刻苦訓練。
這是彭于晏的修行,也是林超賢的修行。
真實感是工具,用它拍電影的效果早已有前例證明,在這條路上不斷進步,似乎是想都不用想的選擇。
而這次,林超賢不僅堅守著真實感,更進一步擴充了真實感涵蓋的範圍。
三.真實感
在此之前,林超賢對真實感的部署,更多分布在道具、表演、故事。
這次《緊急救援》,他用真實感,給予角色煥發生機。
他們不再單單是意志的執行者,他們有選擇,有生活。
救撈人是英雄,他們願意「把生的希望送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他們理應被歌頌,
但林超賢說:我要把人的味道拍出來。
不,當然不是要拍食人族的故事。
「他們每一個人其實都很平常,但看完這部戲之後,你會感受到更多的英雄感,並獲得更大的勇氣。」
平常人,如何成為英雄。
關鍵詞是勇氣。
我們真的能理解救撈人嗎?
當他們在被高溫烈火溶解的船艙艱難穿行,當他們在冰冷海水裡浸泡顫抖,當他們執行任務時為氧氣瓶的含量擔驚受怕,當他們的身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磨損受傷,當他們每一次平安歸來,想到家人的喜悅和愧疚。
那些脆弱時刻,永遠不會是我們對英雄的想像。
但正是不斷戰勝脆弱,戰勝恐懼的過程,塑造了英雄。
救撈人也有生活,家人,當他們脫下戰服,就是你我他。
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會傷心、會害怕,會為了家人改變人生方向,也會失去方向。
正如我們今年聽到的那句話一樣: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林超賢對準不同的救撈人,展示他們關於工作和人生的選擇,關於恐懼和勇氣的博弈,關於信念,關於奇蹟。
我不會說《緊急救援》超越了什麼,它在華語電影的範疇里,算是從無到有的見證。
我更願意說,它是林超賢一次順心順意的嘗試,一次收穫頗豐的修行,一次意義非凡的發聲。
就像林超賢所說:就是因為沒人知道,我覺得更加需要拍一個電影。
沒人知道的故事,是否反而更值得被看見,被記住?
或許,我們只有在看過之後,才能了解這個世界上有一群英雄,為了生命,在與風斗、與火斗、與海斗、與時間斗、與恐懼斗。
這值得每個熱愛生命的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