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鄉村醫生群體年紀大收入少「第一村醫」模式補短板

2019-08-18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8月19日是我國第二個「中國醫師節」。在農村,鄉村醫生一直都是村民最為尊敬的群體之一,是鄉村醫療的保障。然而,由於工資待遇不高、工作任務繁重,如今很多醫學專業畢業生都不太願意前往農村工作。很多上了年紀的老村醫,要退休了卻發現後繼無人,村民們誰來管?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鄉村醫生的主要收入有三大塊,第一塊是公共衛生的費用,第二塊是各級政府發放的補貼,第三塊是村醫看病所收的門診費。然而,即便是三大塊收入加在一起,村醫的整體收入仍然不高。

提高村醫待遇、改善醫療條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短時間內如何解決農民看病問題?各地都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山東,就收效很好。

劉克會今年66歲,是山東淄博市博山經濟開發區岳峪村的一名老村醫,服務村裡百姓已經40多年了。劉克會負責的三個村有500多人口,大多久居深山,分布分散。劉克會每天騎摩托車來回跑,五年里他騎壞了三輛摩托車。

劉克會:「我還負責東廂村、西廂村。我家到這裡12里路,這裡再到東廂還有10里路。」

記者:「您自己走路方便嗎?」

劉克會:「就是腿疼。」

記者:「平時騎這個車安全嗎?」

劉克會:「原來我騎車摔得骨裂了一回,歇了三個月,鎖骨這裡斷了。」

其實,66歲的他原本早已退休,但他捨不得這份職業,繼續接受返聘。劉克會說:「我就覺得乾了一輩子的鄉醫了,不幹了還捨不得。再加上都是老鄉,就像為老百姓服務好。」

劉克會說,繼續從事村醫工作,既是熱愛也是無奈。他所在的村地處偏遠,條件落後,他即便想退休,也找不到年輕醫生來接手工作。村醫老齡化的情況在當地也是一個普遍現象。

目前,留守在農村的都是中老年人,醫療需求量很大,農村的確急需有能力的年輕醫生。然而,由於工作任務繁重,工資待遇又不是很高,很多年輕的醫生並不願意來到農村。山東沂源縣西里衛生院院長劉長久說:「我這邊有59個行政村,轄區人口接近5萬口人,有鄉村醫生68人,其中60歲以上的就得有10人,其他在崗位上的平均年都將近48周歲以上。」

記者了解到,目前,鄉村醫生的主要生活來源有三大塊,第一塊是公共衛生的費用,第二塊是政府給村醫的補貼,第三塊是村醫看病所收的門診費用。然而,即便是三大塊收入加在一起,村醫的收入仍然不是很高。

魏正廣是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驛馬鎮上關村衛生室的村醫,在村裡,他和妻子一起經營著一家衛生室。他做村醫已經有27年的時間了。他告訴記者,當地一些年輕的村醫每月的收入只有3000多塊錢。魏正廣說:「我們今年是幹部統一招聘到鄉鎮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給村醫每月發放一千塊錢。」

除了工資,年輕醫生不願來鄉村因為他們還有自己的「遠慮」,就是養老

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已經明確提到了這個問題,要求各地要支持和引導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不屬於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範圍的鄉村醫生可在戶籍地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然而,現在,這一政策在不少地方還沒有真正落地。

中國醫師協會鄉村醫生分會會長蔡忠軍說:「實施意見裡邊也講到了,對年滿60周歲的鄉村醫生,可以退出現有的鄉鎮醫生的崗位,要求各地政府結合當地實際,適當增加退休鄉村醫生的生活待遇,我覺得這一個是一個很好的信號。」

可以看出,想要提高鄉村醫生的待遇,為村醫群體吸引更多年輕力量,各地還有很多工作需要落實。在這一長期的轉折過程當中,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暫時扭轉村醫短缺的局面呢?對於這個問題,各地正在進行著有效的實踐。

作為山東省淄博市下派的「第一村醫」,譚國昌從去年開始到農村開展幫扶。去年,淄博市在全國首創了第一村醫幫扶機制,也就是從淄博市二級以上醫療衛生單位中,選派優秀年輕醫生到醫療服務能力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較弱的村開展幫扶工作,每半年為一個幫扶周期。

譚國昌畢業於山東中醫藥大學,從醫11年,現在,他負責博山區焦莊村、山王莊村、東廂村等幾個村的醫療服務。每天的工作就是尋訪到戶,了解村民的身體情況。譚國昌說,在走訪過程中,他們經常發現一些村民存在潛在的病情,大部分村民缺乏健康意識。譚國昌說:「有的藥過期了,有的藥他吃一次,但本來應該吃兩次的。還有的有人覺著我好了不吃了。我們下來就是說走到他身邊,通過不斷的和他聊天,然後知道這種情況。」

第一村醫的工作除了做好村民的健康服務,還要加強與當地的村醫溝通,把相對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帶進村裡,提高村醫的醫療服務水平。譚國昌說:「我建了一個微信群,把村醫們也拉進去,針對這些病,我每天晚上回去之後,給他們找一些簡單易懂的資料,歸納一下,弄得簡單易懂一些,然後教他們學習。有時候他們尤其這些鄉村醫生,因為我是半年他們是長久的,所以說首先把他們的水平提高了。」

目前,淄博市各地派出的第一村醫來自各個醫院的各個科室。他們在巡診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不擅長的疑難雜症,就會召集大家一起去農戶家進行會診。必要的時候,派出醫院也會安排更加專業的專家前來會診。除了第一村醫坐診巡診會診,當地還開展了醫療夜市活動。

傍晚6點多,第一村醫療夜市現場剛剛開始,在這裡,第一村醫們集中在一起,發揮各自擅長的領域,集中給村民看病治療。每次活動,現場都擠滿了前來看病的村民。第一村醫劉斌說:「現在這種醫療夜市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成為一種流動醫院,因為我們這些大夫涵蓋了各個學科各個專業。」

為了鼓勵第一村一紮根基層,淄博市規定,第一村醫在任職期間原單位待遇不變,同時每月給予生活補助和報銷來往路費,並在幫扶期間為第一村醫提供5000元辦公經費。同時,淄博市還決定建立健全第一村醫工作檔案,經考核表現優秀者,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等方面給予優先推薦和聘用。

目前,第一村醫已經在淄博市的多個鄉村出現,而這一經驗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這些年輕人在鄉村停留的時間雖然只有半年,但卻給當地的醫療衛生帶去了實實在在的變化。淄博市衛健委副調研員劉綿峰說「我市已經派出了413名第一村醫,派駐覆蓋了1238個村,惠及貧困人口23000多人。445個村衛生室在第一村醫的幫扶下實施了標準化建設。有357個村衛生室經過第一村一的幫扶,標準化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記者編輯:韓曉、王妍,山東台記者于慧施

統稿編輯:李鑫

責任編輯:舒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