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更要注意了!保險繳費期到底怎麼選?保險公司不會輕易s說

2019-11-07     大白讀保

買個保險,要糾結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比如:保險選消費型還是返還型?保障時間上選定期還是終身?附加保障到底要不要加?等等。

其實說到底,誰都想錢花的物有所值,把錢花到刀刃上。

今天咱們來討論一個讓人也很糾結的問題:保險繳費期怎麼選?

01

讓人糾結的繳費期

買長期險,有很多種繳費期選擇,躉交和期交。

躉交(dun,三聲)即一次性交清全部保費;

期交可以選的就多了,3年、5年、10年、20年、30年交,交至60歲、70歲;

這裡我們就以一款重疾險舉例,30歲男,50萬保額,保終身。

  • 選擇10年繳費,每年12800元,總保費12.8萬元;
  • 選擇20年繳費,每年7650元,總保費15.3萬元;
  • 選擇30年繳費,每年6100元,總保費18.3萬元;

不用我說,大家也能反應過來:

繳費期越短,每年交的錢越多,總保費越低;

繳費期拖得越長,每年交的錢就更多;

那到底該怎麼選擇呢?

02

多樣選擇,選哪種?

每種投保方式都有各自好處,選哪種可以根據職業穩定狀況及收入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

來個大家分析一下:

躉交或者很短的期交,需要投保人一次交納數目很大的保費,一般人很難負擔得起;

期交,每年定期繳納一定的費用,交費期限被拉長,但是分攤在每一年中的保險費用較少。

那該選哪種呢?

我建議你:買保障類的保險,大多數情況下,繳費期越長越划算。

03

繳費期儘量選長?這是為什麼?

建議你把繳費期選擇的夠長,有這麼幾個原因。

原因一:保險有豁免功能

豁免的意思,也就是後續保費都不用交,合同繼續有效。

這個條款對大家比較有用。

試想想:

萬一得了輕症或者重疾,收入必然有損失,以後再接著交保費,壓力有點大,但如果有豁免,後期的保費就不用再交了。

這跟還房貸一個道理,繳費期限越長;

這樣,一旦繳費期內,比如投保第1年,就發生了能豁免保費的情況。

誰也不知道風險什麼時候會來,選擇的繳費期長,沒準還真用上了呢?

原因二:槓桿更高

我們還是用這個例子:

以一款重疾險舉例,30歲男,50萬保額,保終身。

小A選擇10年繳費,每年12800元,總保費12.8萬元;

小B選擇20年繳費,每年7650元,總保費15.3萬元;

小C選擇30年繳費,每年6100元,總保費18.3萬元;

區別在於:

一個在40歲就停止了繳費,一個在50歲停止了繳費,一個在60歲停止繳費;

如果重疾發生在40歲前,小C是最划算的,錢也沒交幾年,也沒交多少,就能獲得幾十萬保額;

如果重疾發生在50歲前,小C還是最划算的;

所以:如果出險的時間比較早,繳費期越長,槓桿越高。

原因三:貨幣的時間因素

雖然從例子中能看到,選擇繳費期長的,交的總保費就越多,但是貨幣是有時間因素的。

大白整理了一個表格,把不同保額按照3%的通貨膨脹率計算,30年後的價值。

可以看到幾十年後,錢不值錢了。

再者,每年節約下來的保費我們可以用來進行投資、做高保額,保證了資金的流動性。

綜上,我們得出了:買保障類的保險,大多數情況下,繳費期越長越划算。

雖然買保障性的保險,建議選擇繳費期長的,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適用。

對於收入不穩定的人群或年紀大退休無力繳費的,建議可以把繳費期選的短一點。

04

那買保險,繳費期都是越長越好嗎?

當然不是!

上面說了保障型的保險繳費期選擇的問題,但大白要強調,理財型保險可有點不一樣。

理財險投入的本金越多,滾的雪球才會越大,收益當才會多。

這一點我們在寫理財類保險的時候分析過,大家可以看看。

通過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繳費方式才最合理。

不知道這篇文章有沒有治好你的選擇困難症呢?

近期大白推出了免費的保險分析服務,有健康問題不知道怎麼買保險的,不知道怎麼做保險規劃的,都可以來諮詢我們!

如果你對保險有疑問,那就關注大白讀保,即可免費1對1保險諮詢,點擊「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_XGoSm4BMH2_cNUg13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