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地產背後那個超過李嘉誠的家族居然傳承了200年

2019-10-09   地產資管網

外灘22號,是一棟西洋風格的紅樓。而它舊主所在的家族,卻被媒體看作超越李嘉誠的亞洲首富。

紅樓舊主

上海有個地方被稱作「中國華爾街」,與外灘22號正好隔江相望。

1990年,國家在開發浦東同時就在陸家嘴成立了首個國家級金融開發區。現在,這裡早已成為國內投資機構的密集聚集地。

「一夜暴富」,在這裡不是神話而是理想。

然而,外灘22號的「舊主」,卻證明不追求「一夜暴富」也能成為傳奇。

這個人叫約翰·森姆爾·施懷雅。

消費者熟悉的太古方糖,其實只是他一手締造的太古集團本著不願意浪費運力搞出來的「小生意」。而太古真正的核心資產應該是航空、遠洋船隊以及地產。

在香港太古城附近一個不起眼大樓的8層,有一個極其現代化的太古檔案館,這裡封存了太古集團200年的記憶。

如果翻看這些文件,你會發現這家英國洋行這麼多年來,堅定以貿易和航運為主線,緩慢拓展業務,不做股票投資,不炒期貨,不做網際網路

甚至每任家族企業掌門人說話都很溫和,像一個模子摳出來的。

但現在太古集團僅在香港上市的公司總市值就超過2000億港元,那些非上市公司的情況,連很多經濟學家都不清楚。

也有好事的香港媒體曾做過測算,認為太古集團背後的施懷雅家族才是超越李嘉誠的真正亞洲首富。而他們家200年堅持實業投資的發家史,完全可以稱作一段傳奇。

這個傳奇,卻要從1866年11月28日那個薄霧的清晨說起。

崛起航運的創二代

那天清晨,約翰·森姆爾·施懷雅走下遠洋郵輪,雄心勃勃的踏上了上海外灘的土地。

他是揮舞著支票來到中國的。

作為一個成功英國出口商人的小兒子,約翰自小備受寵愛,本來應該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但17歲那年,父親的突然去世和21歲的哥哥不得不出面撐起生意的事實,迅速讓他成熟起來。

之後他與哥哥形成分工,自己負責海外貿易。

當時,太古在英國以外最大的業務就是向中國出口英國紡織品,然後從中國進口茶葉和絲綢。

但一直以來,在華銷售都是委託他人進行,利潤有限。因此他乾脆前往中國,打算建立洋行直接開展業務。

滿腦子都是羊毛和布匹生意的約翰,甚至一下船先去租了庫房。

可在上海呆了一段時間後他卻發現,相比較進出口貿易,中國還有一趟生意更讓他感興趣。

那就是航運。

當時長江是西方與中國內陸通商的唯一通道,而官辦的招商輪船一家獨大,外資的船公司往往比較分散,勢單力薄。

他敏銳地感到這是太古的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恰在此時,一位利物浦造船工程師阿爾弗雷德·霍特找到了他。

霍特設計了一種新式汽船,他建議約翰用這種船運輸往來於利物浦與遠東之間的貨物。

約翰想都沒想就答應下來,太古輪船前身——「藍煙囪」輪船公司正式建立。

此後,他又在上海收購了瀕臨破產的布魯爾洋行,在此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太古洋行」。

同時在「藍煙囪」輪船公司基礎上,勸說股東共同投資36萬英鎊正式組建太古輪船公司,並通過購買、吞併外資的小型輪船公司,在很短時間內就控制了舊中國的長江航運。

很多朋友勸他謹慎,畢竟航運是一個投入大見效慢的產業。

當時,外資洋行在中國,幾乎都涉及容易掙錢的軍火業務。

但約翰不為所動,還是一點一滴的做自己的航運。被朋友們勸得多了,他乾脆說出了那句被後來人奉為祖訓的話:

「我投資只看長期收益,只掙『慢錢』」。

可就是這麼一個「慢慢來」的太古,卻躲過了多次危機。

1882年中國的股市暴漲,洋行大都插手股票投資業務,甚至有的洋行乾脆也發行股票入場炒作。

約翰卻不受誘惑,太古還是在別人看來「慢吞吞」的做著航運業務。

一年後爆發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股災,讓著名紅頂商人胡雪岩都倒下了,牽連倒閉的外資洋行不知凡幾。

他卻一點事沒有,還趁機收購了大量涉及航運的破產企業和船公司

到1883年底,太古輪船的資本擴大到50萬英鎊。輪船增至20艘,總噸位達22.2萬噸。

甚至現在上海港在市內的兩個碼頭,最早都是在那個時候約翰低價從跑路的英商手上收購的。

這還不是太古輪船的巔峰時刻。

到了1910年,在約翰的大兒子掌舵公司的時候,橡膠危機爆發引發中國近代第二次股災。

因為太古一直慢吞吞做著自己的航運業務,一點也沒涉及橡膠投資,所以成為少數幾個沒受影響反而大肆擴張的外資洋行。

並且受益於輪機設備的進步,太古輪船這時候組建了一個龐大的船隊,開闢了海參崴、日本、菲律賓、馬來亞、印尼、泰國的航線,加上原有的歐、美、澳各洲航線,成為全球最大的航運公司之一。……

截至今天,「慢吞吞」發展的太古輪船仍然活得很好,而且在大洋洲到中國的細分航運市場上,還占有很大的份額。

重生香港的施懷雅家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太古帶來了沉重打擊。旗下30 多艘船隻毀於戰火,約翰在香港建立的太古船塢和太古糖廠遭美軍轟炸而毀壞殆盡。

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太古隨後結束其在中國內地的商業運營,將全部業務轉向香港。

那時候公司董事會內部對企業前景異常悲觀,畢竟在香港的一片廢墟中重建太古集團,談何容易。

但有個人做到了,他在幾乎沒人看得清太古未來的時候「而今邁步從頭越」。

他就是約翰的長孫、被董事會匆忙推到前台的施約克.施懷雅。而也正是這個施約克,一舉奠定了當下太古集團的龐大版圖

在他的主持下,太古集團進入香港後的投資決策都遵循其祖父定下的紅線:凡是能有「快錢」、「熱錢」的行業領域,他們一律不碰。

僅僅上任三年後的1950年,在施約克領導下,太古糖廠就在香港恢復了生產,而太古船塢也奇蹟般的為太古輪船生產了戰後的第一艘班輪。

可謂是時勢造英雄

50年代後期,太古方糖銷售遇冷。當時有人提出建議,乾脆關了糖廠,轉而去做最流行的塑料製品。

而李嘉誠掙到的第一桶金,就是在那個時候開辦的塑料花廠。

但施約克不為所動,仍堅持糖廠的生產。而為了消化多餘生產的白糖原料,他還在糖廠旁邊建立了香港汽水廠

這個決定甚至引發當時媒體上的一致嘲笑,人們把這個地方稱作太古的

「最甜蜜的負債」

可誰都沒想到,就是這個小小的汽水廠,60年代後期收購了可口可樂在美國及亞洲的瓶裝業務

現在,太古已發展成為全亞洲及美國最大的可口可樂裝瓶商之一,在香港、台灣、中國內地的12個省市和美國西部廣泛地區行使生產、推廣及經銷可口可樂公司產品的專營權,專營區域覆蓋逾7.2億人口。

而與之對應的是,讓李嘉誠起家的在50年代風迷香港的塑料製品生意,現在早就銷聲匿跡。

並且,施約克一直堅定執行爺爺定下的以航運為核心的業務規劃,哪怕那時候香港的股市有了第一波5年的大牛市,他也沒向股市投入一分錢。

反而將對航運業務的重視提升到一個無法想像的高度。他甚至留下約定:

自他開始,每任家族掌門人都從熟知航運業務的家族成員中挑選。

在施約克安排次子施雅迪主政太古航運業務的時候,為了發展和保持盈利,太古輪船進行了艱苦的轉型,放棄了各大船公司紛紛入場的國際主流航線,轉而深耕南太平洋島國到亞洲的業務。

太古把這項業務做到了讓人瞠目結舌。哪怕目的地是個南太平洋無名小島,只要島上有碼頭,太古的船都能把貨運到。

只能你想不到的,沒有太古運不到的。

為了保證業務盈利,施約克創造性的提出不完全採用國際通行的貨櫃船,而是大量定製並使用多用途船。

這些船,既能裝載貨櫃,還能滾裝汽車、糧食,散裝礦石、木材,並有能力裝載類似風電設備的超高超大件貨物。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形成了太古輪船最大的特色:

只要選擇太古的船,恐龍都可以給你運過去

而這樣專注單一市場並採用靈活手段運營的結果,就是幾十年來不管航運市場起起伏伏,太古幾乎成為唯一一家一直在盈利的船公司。

在穩定以航運為核心的傳統業務的同時,施約克還帶領太古集團展開一系列航空領域的拓展

因為他覺得航空是未來。

於是,現在的太古集團擁有了國泰航空、港龍航空、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太古航空食品供應公司、國泰航空飲食服務有限公司、香港機場服務有限公司及航空護衛服務公司等航空和配套服務企業。

有人甚至說,香港天空中飛過的本地飛機,絕大多數都屬於施懷雅家族

毫不誇張,在施約克當掌門人時,太古集團成了一個一環套一環的巨無霸。

因此,在1983年施約克去世的時候,有香港媒體評論指出:

因為他,施懷雅家族在香港浴火重生。

只租不售的太古地產

企業大了後,有時候如何花錢會成為一個大問題。施懷雅家族的太古集團在發展後期,也面臨這個問題。

但施約克當掌門人時給太古的繼任者留下了很好的範本。

在他看來,太古集團投資任何項目,決策的依據是在財務上衡量總體回報率。只要這個回報率達到門檻收益率,這個項目便可成行。

而他的次子、第五代太古掌門人施雅迪甚至說過:

哪怕十年不掙錢都沒關係

現在太古集團最讓人熟知的投資就是太古地產。說太古不情願進入地產業有點矯情,可這還真的是事實

上世紀70年代,太古船塢和糖廠搬遷,騰出大量土地。為了不讓價值巨大的土地閒置,施約克才安排其次子施雅迪負責,仿照怡和洋行對九龍倉的改造,開啟了長達50餘年的太古地產發展之路。

在被動進入地產業並趕上香港的第一波樓市爆炒高潮的時候,第五代掌門人施雅迪主政的太古地產仍遵循只掙「慢錢」、慢慢發展的祖訓。

直到現在,太古幾乎旗下的所有項目,都是只租不售。大量持有商業資產的方式,對於那些追求高速發展的房企而言是難以想像的。

尤其是發明了「賣樓花」的霍英東和把「賣樓花」發揚光大的李嘉誠,對於太古地產這種只租不售的營業模式,早年也表示「看不懂」

但並不妨礙李超人在地產生意做大了後,轉而也採取類似的經營模式。

可這樣的經營策略,歷經施約克和施雅迪父子二代掌門人,太古地產卻堅持了近50年

而且,進入內地投資的太古地產,項目開發在業內是出了名的慢。

在剛剛進入廣州的時候,太古地產購買了一塊地皮。但他們並不著急開發,而是花了好幾年對附近的商業形態、居住情況等進行研究,還參考了地方政府的政策。

這個用了十年才正式建成廣州的太古匯,一建成就與太古地產旗下的太古坊、太古廣場、成都遠洋太古里、三里屯太古里等商業物業一樣,無一例外地成為了當地的標誌性商業項目。

當然還是只租不售

截止到2016年末,太古地產投資物業應占樓面面積達2650萬平方呎,其中近三分之一位於內地。去年,太古地產的租金收入達107.7億港元,相較於2018年李嘉誠旗下公司全球72億港元的租金收入,顯得異常亮眼

而在施懷雅家族眼中,太古地產最重要的投資其實是酒店

酒店雖然利潤相對其他業務會低一些,卻是前任太古集團主席施雅迪最看重的、很重要且非常獨特的業務。

太古擁有商務酒店品牌「東隅」系列及精品酒店品牌「居舍系列」兩大品牌,持有權益的酒店七個,分布於各地綜合體項目之中。

其中,三里屯太古里的瑜舍酒店,便是太古旗下HOUSE系列的首個產品,亦是太古在大陸的首個酒店項目。

施雅迪曾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酒店只要十年內保持微利,投資在30年左右能收回就行。因為他覺得,酒店投資最少會經營百年。

能掙70年的利潤,也挺好

在太古其他業務領域,也是如此。

剛剛接班的第六代掌門人施納貝曾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太古每年的收入增長要控制在一個水平之內,不能盲目增加業務收入。

因為,只有穩定的年增長率企業才能持久發展。

他甚至表示,自己認同祖訓,不看重短期收入。

「投資我看50年的表現」

如果有機會走進太古集團在香港的總部,你會發現檔案館的牆上寫著這樣一行祖訓:

「那些可以使短期績效看起來非常漂亮的事情,對我們都沒有誘惑力。」

在這句話下面,是太古集團施懷雅家族近幾代掌門人的笑臉。

參考資料:

《太古洋行 | 百年商賈從上海發跡》 方誌上海 2017年12月

《太古洋行歷史》 太古集團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