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電影,長時間占據「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它就是:《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
導演、編劇, 艾倫·索金。
你可能不熟。
但提起他編劇的作品,你一定看過。
美劇《白宮風雲》《新聞編輯室》……
電影《社交網絡》《點球成金》《好人寥寥》《史蒂夫·喬布斯》……
很多人說,他是當今好萊塢最牛的編劇。
更有甚者說 他革新了劇本的創作模式,開創了全新風格。
那麼索金到底牛在哪?
他的劇本有什麼獨到之處?
來,聊聊。
01
劇本到底該寫什麼?
故事?情節?場景?對話?
都有。
而艾倫·索金會這樣回答: 寫人。
是的,劇本是關於人的闡述。
如果你看過艾倫·索金編劇的電影,你一定深有體會。
無論怎樣的形式,怎樣的故事,他永遠會把「刻畫人」放在第一位。
就拿最知名的《社交網絡》來說。
影片看似講述的是Facebook的創業史,講述臉書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但實際上,它是一幅肖像畫。
上面畫著扎克伯格的臉。
艾倫·索金有個天賦,看人極准。
他總能抓住人物最鮮明的特質,寥寥幾筆,勾勒出來。
那麼在索金筆下,扎克伯格是誰?
天才?極客?創業者?
不。
是一個有著嚴重社交障礙的宅男。
他不善與人溝通,只會和電腦對話。
他情商低,看不懂別人的表情,卻能自如地使用emoji。
而弔詭的是, 正是這個在現實中社交無能的年輕人,卻做出了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網站。
可見,「社交障礙」是時代病。
它的毒性正沿著無處不在的網絡,流進每個人的血液里。
索金怎樣寫喬布斯?
同樣犀利。
大多數人會這樣描寫,他是個偏執狂,是個魔鬼,是個罕見的天才。
但索金擺擺手,你們都錯了。
喬布斯——正如他自己開發的產品一樣——是一套精密的封閉系統,與外界格格不入。
沒人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
正如影片《史蒂夫·喬布斯》的開始。
發布會在即,演示電腦出了故障,卻無法拆箱修復。
原因竟是:喬布斯不想讓用戶拆開電腦,於是設計只有用特殊工具才能打開。
多麼巧妙的隱喻。
其實喬布斯就是這樣一台難以打開的電腦。
而那個「特殊工具」,就是他的女兒。
影片最終,正是女兒打開他堅硬的外殼,袒露他柔軟的內心。
還有索金的導演處女作《茉莉牌局》。
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這部電影無關撲克,無關賭博,只關於茉莉。
在索金的描畫下,我們見識到這位強悍的女性。
自童年開始,她一直活在父權的陰影下。後來,她步步謀劃混入上流社會,開起私人賭場,供有錢男人消遣。
她聲稱,這一切是為錢。
然而父親一語道破真相:「 你這麼做,是因為你可以控制有權力的男人,你痴迷於此。」
是的,茉莉所做的一切,通通是對於父權所象徵的男性權力的嘲弄和反擊。
這就是艾倫·索金的絕活。
無論寫誰,他都能把這個人看清,吃准,說透。
是否準確?
不一定。
誰又能保證,所說絕對正確。
艾倫·索金只憑直覺,寫他所想。
但有趣的是,你總覺得,他說的像那麼回事。
02
看人准,只是前提。
難的還在後面。
如何結構整個故事?
具體說,人的一生很長,電影很短,怎樣取捨?
索金自有妙招。
這套方法,兩句話即可概括: 化繁為簡,粗中有細。
我們先說前者。
化繁為簡。
聽起來沒什麼稀奇。
難道每部電影不都是這樣嗎?
可不是。
很多電影的問題就在於拎不清輕重緩急,導致結構臃腫,敘事拖沓,最後把精彩的人和事拍成了流水帳。
怎麼治?
看索金。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史蒂夫·喬布斯》。
想想,給喬布斯作傳多難。
他一生跌宕沉浮,幾經成敗,如此豐富,怎樣說盡?
索金的決定令人意外。
他只選了三場發布會串聯整部電影。
分別是:1984年麥金托什電腦發布會、1988年NEXT黑立方體發布會,以及1998年iMac發布會。
而且僅僅講述了三場發布會前的候場時間,看喬布斯與身邊的人如何相處。
在通常編劇眼裡,這些全是過場戲,沒有拍的必要。
但索金卻覺得它們格外重要。
為什麼?
因為它們有著同一個名字: 改變世界的前一秒。
可以想像,這一秒蘊含著多大的勢能。
索金緊緊抓住這一秒,構建起整部影片的張力。
還有,別忘了,這是三場發布會。
有三款新產品即將問世,就像三個孩子。
喬布斯把僅有的溫柔都給了他們,而把嚴厲留給了世界。
而影片的情感落點是什麼?
是喬布斯和女兒的和解。
他一直不認女兒,直到影片最後,他們才彼此接納。
由此我們明白了索金的用心。
他實際要講述的,是被遺失的第一個孩子是如何回到喬布斯身邊的。
而整部電影,就是這場遲到的發布會。
這就是索金劇本的強大之處。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但只這一瓢,就足以飲盡世間之味。
他的所有作品,幾乎都是這樣「擷取」而來的。
《社交網絡》寫扎克伯格。
索金拋來創業故事的通常模板,轉而以兩起訴訟案為切入點,讓觀眾帶著質疑的視角走進人物,並最終得出自己的答案。
哪怕新作《芝加哥七君子審判》,是以事件為主。
索金依舊照方抓藥。
這場發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的審判,持續了150多天。
漫長又瑣碎。
索金只選了最關鍵的幾天,就把運動的始末、人物的衝突、審判的荒謬通通描畫清楚。
至於選擇標準,一如既往。
能否凝練地呈現一個人或一件事的本質。
索金做到了。
靠的是一身「化繁為簡」的本領。
03
化繁為簡,需要抓大放小。
如此一來,劇本會不會過於粗糙呢?
這就要提到索金的另一個本事: 粗中有細。
打個比方。
如果說寫作劇本像一次雕刻的話,那麼光會取捨還不行,還得仰仗細心的雕琢。
所謂粗中有細,就是「雕琢」的功夫。
怎麼雕琢劇本?
索金的辦法是:製造微妙的情節關聯。
啥意思?
我隨便舉幾個例子。
《史蒂夫·喬布斯》里有個細節,喬布斯身邊有兩個叫安迪的員工,他每次找「安迪」,大家都會問他:「你要找哪一個?」
這是貫穿全片的一個笑點。
但它僅是笑點嗎?
不對。
它同時也在刻畫人物。
你可以想像,對喬布斯這麼一個追求完美的控制狂來說,兩個安迪的存在,多讓他抓狂。
那就像一個魔咒一樣,每每把他逼瘋。
但他又無可奈何。
這裡面就誕生了真實的戲劇性。
如果你看過《絕命毒師》,一定記得有一集,老白抓蒼蠅。
就這麼個情節,幾乎拍了整集。
它實際在塑造一種情境,拍出人物內心失控的狀態。
對喬布斯來說,兩個安迪就像那隻趕不走的蒼蠅。
而另一方面,由這個情節出發,我們也更加理解了喬布斯。
我們甚至理解了他的選擇。
為什麼iPhone的主螢幕上只有一個按鈕?
明白了吧。
因為兩個長得一樣的按鈕,是會讓人發瘋的。
索金的劇本總是能抓住這樣精妙的情節,博觀眾會心一笑。
還有什麼?
太多了。
《社交網絡》里,有一句重複出現了兩次的對白: You would do that for me?
你竟然會為了我這麼做?
第一次,是女友說給扎克伯格的,反諷他的大男子主義,也成了兩人分手的導火索。
隨後不久,扎克伯格又把這句話原封不動地說給了雙胞胎兄弟。
儘管沒明說,但背後意思很清楚。
扎克伯格根本看不上這對雙胞胎,把他們甩掉,只是早晚的事。
一句對白,兩場「分手」,非常有趣。
還有全片最關鍵的一個詞:asshole(混蛋)。
影片開始,女友分手前大罵扎克伯格:「女孩子不喜歡你,不是因為你是個書呆子,而是因為,你是一個混蛋。」
而影片結尾再次扣回這句話,女律師對扎克伯格說:「你不是個混蛋,馬克,你只是太努力想成為一個混蛋而已。」
前後對仗,映襯出扎克伯格其人:他努力裝酷,讓自己不同,但實際上,他還是那個會盯著前女友的臉書主頁不停刷新的大男孩。
再說個《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的例子。
這部電影人物眾多,但重點是兩個人:湯姆和艾比。
前者是乖乖仔,相信秩序;後者是嬉皮士,主張革命。
兩人水火不容。
但影片最後,在「反戰」的共識下,兩人達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並且,他們之間完成了一次「靈魂互換」。
曾經深信法庭正義的湯姆,在最後陳詞時,決心放棄為自己辯護,念出越戰陣亡者的名單,以反抗法官的傲慢;而向來藐視法庭的艾比,卻成為辯方最後一個關鍵證人,並在檢察官追問「你是否藐視政府」時,說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陳詞:「與政府對我的藐視相比,我的藐視根本不值一提。」
互換背後,是心在握手。
至此,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索金的劇作特點。
第一,他看人准。
第二,他拎得清。
第三,他勾連巧。
三者共同構成一部電影的內核、骨架和血肉。
這是索金厲害的地方。
04
當然,提起索金,還有一點不得不說。
就是所謂的「 索金式對白」。
在當今好萊塢乃至世界,說索金是對白創作第一人,沒人敢否認。
而且 不是強在筆頭上,是強在思維上。
通常編劇在創作一段對白時,會考慮這麼幾件事。
場景、內容、作用。
但索金在此之上,還想著另一件事。
發音。
對,在索金看來, 一場對白的聽覺效果和它要表達的意思是同等重要的。
這就決定了索金的對白不僅有料,而且動聽。
那麼怎樣動聽呢?
很簡單,索金說:「 對白應該像音樂一樣。」
有節奏、旋律、高低、快慢之別。
我們直接看個片段。
來自影片《史蒂夫·喬布斯》。
點擊觀看視頻:
體會到音樂性了嗎?
簡直都要唱出來了。
無處不在的押韻, 反覆強調的音節,如副歌一樣的循環……
也難怪這裡只配了一段類似「鼓點」的電子樂,因為對白本身的音樂性已經足夠聽了。
比如這段:
- It's not gonna say hello.
- It absolutely is gonna say hello.
- It's nobody's fault. It's a system error.
- You built the voice demo.
- The voice demo is flaky. I've been telling you.
每一句的最後一個詞hello、error、demo、you,彼此押韻。
再看這段:
- It workedlast night.
- It workedthe night before that.
- It workedthree hours ago.
- It's not workingnow.
幾句話,連續以It worked起始,構成音節的重複與遞進。
還有這個:
- Fix it.
- I can』t.
- Who's the person who can?
- I'm the person who can, and I can』t.
以can這個有力的開口音為核心,形成極富節奏感的對話。
等等。
無需更多舉例。
索金連珠炮式的對白,哪怕是最日常的段落,也能讓人聽得腎上腺素飆升。
如何做到?
不難。
每寫完一段對白,他都會親自表演,逐詞調整。
可以說:索金的劇本真正做到了形式與內容的極致融合。
電影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電影人們不斷突破著技術上的局限,將電影帶領到從前不敢想像的層面。
但也有些人,始終在鑽研更傳統的技藝。
比如: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毫無疑問, 艾倫·索金是這個時代最會講故事的人。
如果你還不認識他,那麼從今天開始,請記住他的名字。
你喜歡艾倫·索金的哪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