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開學第一課》即將開播,通過講述那些與五星紅旗緊緊相連的高光時刻與動人故事,給全國的家長和孩子們帶來一堂恰逢其時的「開學第一課」。
而去年的《開學第一課》則通過「夢想、奮鬥、探索、未來」四個篇章,在「創造精神」指引下,探討夢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奮鬥的重要和未來的美好。
還記得俞敏洪在《開學第一課》中講到,奮鬥的核心就是兩件事,一個是制定目標,第二個是為之付出努力。
當年還是個農家子弟的俞敏洪,把當地的師範學院定為了自己的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努力了兩年,可都失敗了。
但他沒有放棄,第三年,他付出了比前兩年更多的努力,而結果就是,他超額完成了目標,進入了人人嚮往的北大。
LEAD立德領導力創始人張萌也是個被「堅持」饋贈的人。
考入大學後,她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成為一名外交官。
可這個職業對英語的要求特別嚴格,為了讓自己的英語達標,她給自己制定了1000天小樹林計劃,整整三年的時間,不管嚴寒還是酷暑,她每天都要拿出三個小時到小樹林讀英語。
北京的冬天很冷,當她讀完走進教室,經常半個小時之後身體才慢慢恢復過來。可再苦再難,她也沒有放棄。
現在,她的目標早已實現,而她這段學習經歷,也成了一個勵志故事。
費爾巴哈說:「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就像一艘沒有舵的船,永遠漂流不定,只會到達失望、失敗和喪氣的海灘。」
擁有目標並為之努力堅持,再貧瘠的土地上,也會開出勝利之花。
今天,首部「一帶一路」紀錄電影《共同命運》今日上映了,通過5個不同背景、身份、年齡的平凡人物的刻畫,用鏡頭記錄下他們的環境、工作、和夢想。
五個故事,五個人物,他們都有著平凡的生活,平凡的工作,就像是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普通一員。在日以繼夜的平淡生活,他們都懷揣著一個夢想的種子,一點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萌芽成長。
其中東非肯亞孩子Grace,12歲的她也有屬於她的夢想——她喜歡畫畫。
但學校里的美術課,都被英語老師「霸占」了。她壯著膽子提出「抗議」,卻都以失敗告終:
村子裡唯一的美術老師也離開了,孩子想學,沒人會教。
一天,格蕾絲在小賣部里看到一張「免費學藝術」的宣傳單,地址是肯亞的首都—內羅畢。
這讓Grace看到了唯一的希望,她用自己偷偷擠羊奶換來的錢,第一次獨自踏上這列駛向內羅畢的火車,只為尋找一位可以代課的美術老師。
或許,這個12歲的非洲小姑娘,還並不能夠徹底明白什麼是藝術的魅力。
但美術課帶來的快樂為她帶來勇氣,獨自一人遠離家門,她也不覺得害怕。
還有中國新疆維吾爾族少年玉蘇甫江,他痴迷籃球,姚明是他的榜樣。
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他也遇到了長輩們的不以為然——你又不是大高個兒,反正也當不了職業運動員,別浪費時間了。
但他的體育老師不信命,便帶著他去醫院做了個鑑定。
醫生說:
這孩子要想長到一米九,幾乎是不可能了。
但偶然一次CBA開幕賽在烏魯木齊舉行,如果能打贏選拔賽,就有機會在現場見到姚明。
玉蘇甫江的體育老師告知他:姚明的跟腱先天條件並不占優,想要達到理想的速度和彈跳力,都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讓他成為籃球巨人的,從來不是身高。最終,經過刻苦的訓練,他終於在選拔賽中成功突圍,並且和他崇拜的籃球巨人同框了。
蔡康永曾說過: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很難,放棄學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是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決定孩子未來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堅持。努力這件事,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