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得淡定從容的人,到底贏在哪裡呢?
著名的人際關係大師戴爾·卡內基曾講過一個故事:
兩個伐木工人在森林裡砍樹,其中一個整天辛苦勞作從不停歇,另一個人休息很多次,中午還小睡一會兒。
最後他們看一天的成果,那個從不休息的工人說:我每次都看見你休息,為什麼你砍的木材比我還多,這不公平!
他的同伴回答:你難道沒發現,我每一次休息的時候,都在磨斧頭嗎?
淡定從容的人,看起來就像這位總是休息的伐木工人,看起來不急不躁,卻能夠事半功倍地做好事情。
我以前只要諮詢排得滿,再加上還有其他安排時,我就恨不得把一份時間分成兩份花,我對自己的時間要求越苛刻,看起來越忙,做事的效率就越糟糕。
後來,我決定做減法,拿出好幾周的時間,硬砍掉一半的工作,我以為情況會立刻好轉。然而,讓我意外的是,我依然手忙腳亂,時間依然不夠用。
這讓我一度以為,時間都是擠出來的,人的潛力也是被逼出來的,於是我又重新拾起那些砍掉的工作,繼續為自己能不斷擠出時間而自豪。
後來,我真的疲憊了,覺得自己就像一頭快被榨乾的奶牛,意識到不能這麼虐待自己,必須對自己好一點。然而,要怎麼好,才能既完成繁瑣的工作,又能讓自己活得舒服呢?
我翻閱了幾十本時間管理的書,得出一個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在一天中,最關鍵的時間不是你真正做事的時間,而是你花在做決策上的時間。這個花在最決策上的最關鍵事件叫抉擇點。
舉個例子說,假如晚上我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我覺得這個時間挺寶貴了,然後我想趕快做點事情,我手裡有很多事情:寫稿、回覆郵件、閱讀感興趣的書籍、對最近情況做個總結,還想著泡個茶喝,或者跟老朋友聊聊天,還有臨時的一些消息需要回復。
於是想著事情太多,便馬上開始,我趕快去燒水,然後等水開的時間想急忙回個郵件,郵件回到一半,然後有一些信息進來又趕快處理,然後不知不覺又順手拿起手機跟老朋友聊天,聊完之後手邊有本書看兩頁,想著寫點總結,打開總結又順手寫起文章。
然後琢磨著怎麼開始寫文章,突然想起茶還沒有泡,等泡完茶之後,發現兩個小時過去了,除了泡茶什麼都沒有做成。然後,帶著自己浪費時間的遺憾,又開始接下去的安排,就這樣忙完一天,發現好像每一件事都乾的不痛快,還常常會責怪自己不應該完不成事情。
那麼,有了抉擇點會有怎樣的不同呢?我知道即便我很忙,但是我更需要時間來理一理需要做什麼,這段時間最適合做什麼。於是,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可能用十分鐘來慢慢泡茶,然後給自己二十分鐘來看看最想做什麼,該怎麼做。
我可能會決定把一個半小時留出來專心寫稿,把想到的其他事情先記在一旁,於是我就在這一個半小時內喝著茶,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情。
等這段時間結束,我再看看自己接下來該安排什麼事情。這時候,我才發現並不是我有太多的事情,而是我每天用許多碎片化的時間轉輾反覆於許多事情,才浪費了太多的時間。
所以,從那之後,無論我有多忙,我都會留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來作為自己的抉擇點,我完成事情的效率變得更高,同時自己也變得更輕鬆自在。我能感覺事情還和以前一樣多,但我卻有時間睡午覺或做做SPA,每一天都有更飽滿的狀態。
想想過去繁忙的自己,就像一隻勤勞的小蜜蜂,可是為什麼會這麼忙,並且越攢時間還越忙呢?因為我過去只關注自己應該立刻采蜜,卻從不規劃路線,只得讓自己四處亂撞,結果自然差強人意。
這給到我一個特別深的感觸就是,不僅僅是工作,推而廣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愛情、婚姻、家庭還是人生,如果我們總習慣在慌亂之間趕快做點什麼,還不如好好給自己一些時間,辨別清楚什麼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情,然後專注去實現它。
這些花給自己做決策的時間,或許不需要太多,但如果你開始具備這樣的意識,在任何事情面前都給自己留一些空間,你的人生就會變得簡單而飽滿。時間越不夠用,越要慢一點或者停一停,想想接下來可以做什麼,這比爭分奪秒地干許多可有可無的事強多了。
如果你還相信付出等於收穫,我可以給你一大票的真實證明,那些在情感和婚姻中使勁付出的女人,大多數收穫的都是滿地雞毛。
在《幸福三重奏》里,大S撒嬌、抹眼淚、跟自家老公說話敞亮了一些,直接被罵上熱搜。然後又因為吃蝦要男人剝的言論,被路人看不慣,直呼「太矯情」。
來看看她老公汪小菲的回應:
我們都不敢輕易說這樣的婚姻觀太正了,因為很多人會看不慣。
特別是那些在婚姻中辛苦了一輩子、把自己男人當成皇帝伺候、還從沒有被感激被正眼相看的女同胞,哪裡敢認同一個女人其實可以輕輕鬆鬆地愛與被愛,這太不能讓人平衡了!
她們必須維持自己扭曲的道理,否則半輩子可能就白活了。然而,如果為了已經白活的半輩子,開始認死理,剩下半輩子也跟著白送了。
在我的諮詢中,我見得最多的是,很多女性朋友一邊痛恨丈夫不負責任,另一邊又從不敢放下一點肩上責任。她們一邊叫嚷著要公平,另一邊又連自己休息半個小時都會自責不已。
她們通常會告訴我,我做了這麼多,我說了那麼多,為什麼沒有用?如果我們一邊說著要,另一邊又拚命拒絕不要,你說要和不要哪一個會奏效呢?
就像大S和汪小菲上節目,大S老公都能欣然接受,寵愛、嬌慣著自己的女人,而廣大的女同胞卻接受不了了。實際上,看不慣女人活得舒服的,大多數還是女人,因為自個兒活得不舒服,就覺得別人不該舒服。
我們這個時代的女性,如果不多一些自身,就會有特別多的焦慮。這些焦慮,一半是傳承父母,一半是來自於自己。這些焦慮本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如果你為此不斷付出,那其實只是通過付出來收割自己,養肥自己的失望罷了。
所以,每當我們在急著做一些覺得非做不可事情之前,給自己一個可以切換的抉擇空間,當你嘗試照顧自己的焦慮時,你的大腦會被重新激活,你才能聰明地做回自己的主人。
或許,當女人不再熱衷於貓捉老鼠的遊戲,既可以好好創造自己的價值,又能坦然接受一份平等的婚姻,不忙著拯救懦夫變強,也不屑於譴責浪子回頭,能正視自己的選擇,也敢痛快活出自己時,社會所抱持的畸形婚姻觀念才有機會被瓦解。
我小時候做噩夢,每次做到最恐怖的時候,我就會提醒自己睜開眼睛,屢屢奏效,仿佛夢是我自導自演的一齣戲。
長大之後才發現,每個人都在演一出自己的戲,自己編劇,自己出演,自己叫停,自己改劇本,樂此不疲,周而復始。
然而,許多人編完劇,演著戲,演著演著就開始討厭自己,怨恨別人,甚至覺得這是自己一生的宿命。他們入戲太深,以至於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提線木偶,忘了自己才是這齣戲的主人,不知道可以隨時叫停和修改劇本。
舉個例說,當一個女性在情感中感覺不安全時,她會覺得對方遲早會拋棄自己,於是她渴望著有一個人可以永遠留下來,為了找到這樣一個人,她開始不斷試探,不斷考驗,卻不敢給出自己的真心。
當真愛降臨在身邊時,她同時也會感覺到危險在靠近,她絕不能讓自己再受傷,所以也不允許自己靠親密太近,只要對方靠近時,她就會拋出她的試探和考驗。
直到某一天,那個無法從這段感情里獲得親密的人選擇了離開,人走了,或者心轉向別人了,那個感覺不安全的她終於安全了。
她看起來像是被傷害了,實際上卻是贏了,因為她印證了自己最初「對方是會拋棄自己的」的假設,同時也在心裡慶幸「幸好自己沒有付出真心」。
只顧演戲的人,不會看見這樣的劇本,他們忙著演完一齣戲,又趕緊接著演下一出,然而每一出都以美好的期待開場,以同樣的失望收場。如果爬過一座山很失望,最好的彌補是接著爬下一座,即便每一座都失望,但是只要爬下去,就永遠不會掉入絕望的漩渦。
但有時候,人生如果不絕望一回,失望的戲碼就還會一直被演下去,有的人直到生命的終點,也不曾明白自己的人生不過在一遍遍地重演著自己並不喜歡的戲本,而這個戲本的創作者就是自己!
有一個比喻說,如果你把手指放得離眼睛足夠近,你看見的就是一片漆黑,直到你把手指從眼睛上挪開,開始有了一些距離,你才會足夠清楚地看見手指的模樣。
你是自己人生的演員兼導演,你決定著自己的人生是繼續複製獨幕劇,還是可以上演多幕劇!在此之前,不論你的經歷曾經或現在讓你感覺到多麼黑暗或者痛苦,你都可以先停一停,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出演的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