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濤:以匠人之心 守護「國寶」大熊貓

2019-12-24     勞動午報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900隻,圈養的也僅僅500餘只。北京動物園現有15隻圈養野生大熊貓。

「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這是飼養員馬濤與大熊貓妮子之間的對話。正說著,馬濤遞給了妮子一個蘋果,並摸了摸它的腦袋,「乖,妮兒,馬上就2020年啦,來吃個蘋果來年健康平安,2020年你身邊依舊有我,我依舊陪著你。」妮子似乎聽懂了,「en」了一聲。這已是馬濤默默守護國寶大熊貓的第30個年頭,在他眼裡,它們已不是國寶,不是動物,而是親人……

以匠人之心 做熊貓的『護理員』

30個春夏秋冬,馬濤從一個初入職場的毛頭小伙子,已經成為北京動物園飼養隊大熊貓館班的領軍人物。俗語常說一日之計在於晨,無論風吹雨打,每天清晨就像與時間賽跑一樣,取竹子、清掃獸舍、搭配營養套餐、行為訓練、做觀察記錄,目的只有一個,讓這些大熊貓能踏踏實實的吃上一頓舒坦的早餐,早一點到運動場與遊客見面,健康的在這裡成長。而這一系列活兒,如果沒有特殊情況,至少需要3個小時才能完成,而他又習慣一氣呵成,這一套活幹完已近中午才能喝上一口水,就又開始了運動場的巡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是這樣每天重複性的工作,馬濤一堅持就是30年, 他說:「我喜歡這份工作,我想把它們照顧好,每天能看到它們健康地在運動場吃竹子,遊客也能看到健康快樂的國寶,我就挺開心的。」馬濤並沒意識到自己的作為就是人家說的「工匠精神」,在他心裡只想怎麼把這些國寶照顧得更好。

以科學態度 做熊貓的『營養師』

多年的工作歷練,形成了馬濤嚴格、謹慎、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作為大熊貓飼養班班長,他總是身體力行,帶領職工做好日常的動物行為訓練,親自定方案、想措施、現場指揮,手把手教新職工安全操作,確保大熊貓在采血、聽診、做B超過程中不會出現應激反應。在大熊貓的飼料營養方面更是嚴格把控,對每一隻大熊貓都要「量身定製」一個日糧表,以克為單位進行量化,每次操作都要「按方抓藥」。他說,熊貓背井離鄉來到首都,雖然免去了覓食的煩惱,但同時也限制了擇食的範圍,我們要讓他們像在自己的家鄉一樣。因此在竹子、竹筍的選取上,馬濤親自跟隨飼料採購員到原產地進行採樣,把經過運輸的竹子通過冷藏、沖洗、浸泡等幾個環節恢復原本的新鮮。在每日的飼料供應上,他會根據大熊貓習慣將竹子切成不同的長度,提供最新鮮的竹子和竹筍,確保大熊貓口糧的「可口性」。北方的氣候較為乾燥,所以給大熊貓提供竹子都要量大一些,一隻熊貓一天至少需要幾十斤竹子口糧,熊貓挑剩下的還要再搬出來,每天這樣進進出出要七八次。工作上的「精益求精」已經成為他工作的一種習慣,對於馬濤來說這既是一種態度,更是一個追求的目標,沒有終點。

以大愛之情 做熊貓的『伴侶』

北京動物園在圈養野生大熊貓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截至2017年底,共有57隻幼崽在這裡呱呱落地,馬濤直接經歷的就有近20隻,「陪產、育幼」每一個過程都要守護在「熊貓」身邊,每一個環節都要親自上手。1992年,他參與了大熊貓人工繁殖工作,就此他所在的團隊獲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2003年,北京經歷「非典」特殊時期,他因守護幼崽,需要隔離不能回家;2013年,雅安7級大地震,他在震區與大熊貓生死與共,關鍵時刻第一時間就是想著保護大熊貓,日夜守護在它們身邊,安撫恐慌情緒。記得在大熊貓「妞妞」的育幼過程中,恰逢妻子的預產期,馬濤連續60天堅守在崗位上,不間斷觀察、記錄大熊貓的各種情況,細心照顧大熊貓母仔,確保在最關鍵時期吃上母乳。而當他穿著工服匆匆趕到醫院時,兒子已呱呱落地。今年,兒子要參加中考,而馬濤要時常去四川照顧療養的大熊貓,聚少離多,顧不上家裡,顧不上兒子……就是這樣一個個瞬間,無時不記錄著一個飼養員、一個匠人之心的情懷,真愛與奉獻!

以傳承創新 鑄就『馬濤工作法』

大熊貓飼養班是一個有著優良傳統的班組,秉承著「愛崗 傳承 團結 篤行」的精神,實現了世界首隻圈養大熊貓的繁殖成活的突破。馬濤作為第三代傳承人,又是這個團隊的班長,接過的不僅是一份擔當,更是一份責任,工作團隊不斷擴大,年輕人越來越多,作為領航人,他常說:趁著年輕要努力學習、勤奮工作,別怕吃苦受累,要為崗位多做貢獻;作為新時代的飼養保育員,最大的驕傲與自豪是看到我們精心繁殖、飼養的大熊貓,作為「外交官」到世界各地去傳播展示中國文化,在我們的熊貓館給中外遊客帶來歡樂和獲得感。這也是我們為下一代真正留下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傳承 篤行」是馬濤在崗位不斷堅守的信念,他以守護動物幸福為目標,不斷優化飼料營養配方,有計劃的開展動物行為訓練,有效提升動物健康指標,確保飼養管理水平和動物展示方式提升。通過多年來的實踐,馬濤摸索總結出能夠快速判斷出每天大熊貓的健康情況的一套「一查二喚三觀四測」的大熊貓狀態感應體檢四步法。一查,即每日到崗檢查大熊貓的「外貌狀態、排便狀況、食物剩餘」三要素狀況,判斷大熊貓飲食情況;二喚,每天呼喚每一隻熊貓的乳名,判斷大熊貓反應靈敏情況;三觀,每天觀察「睡眠、取食、玩耍、走動、爬行」五要素的行為,判斷大熊貓精神狀況;四測,每天測試「坐、臥、站、走」四個基本行為,判斷大熊貓的運動機能情況。

目前,北京動物園的15隻「國寶」大熊貓,都在健康快樂的成長,它們既是生物界的活化石,更是傳遞著一種文化、一種力量和一種偉大的中國精神。馬濤帶領著大熊貓飼養這個團隊,用行動詮釋著「愛崗 傳承 團結 篤行」的精神,知行合一,傳承這個「傳家寶」,以匠人之心守護,用熱愛回報社會。

擇一事,忠一生。馬濤常說自己是幸運的,他幸運自己選擇了動物飼養這個崗位,但更幸運的是大熊貓選擇他作為「奶爸」。如果人的一生以75歲計算有900個月,馬濤已經度過了588個月,其中228個月用以長大成人;而360個月30年用來守護我們的國寶——大熊貓,耐心的呵護兌現著一名新時代工匠的責任,以匠人之心做新時代動物幸福的守護人,在崗位上踐行著新一代公園人的中國夢。

人物檔案

馬濤,男,1970年出生,1989年參加工作就在北京動物園大熊貓館飼養班工作,現為大熊貓飼養班班長,2018年度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目前負責15隻圈養野生大熊貓的育幼、飼養、展示等工作。30年來,他一直堅守在大熊貓保育工作崗位上,先後參與了大熊貓人工繁殖、繁殖期雌性大熊貓尿中生殖激素變化等多項研究,他所在的班組和本人先後被評為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共產黨員先鋒崗、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第三屆公園新風獎、公園好職工稱號,多次被評為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被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評為「北京榜樣」。同年,被西城區委展覽路街道工作委員會授予「展覽路街道2018年度敬業愛崗——奮鬥實幹者」稱號。2019年,被北京市總工會評為「首都最美勞動者」。作為一名愛崗敬業的基層骨幹黨員,他的座右銘就是,用一生來陪伴大熊貓,以匠人之心做新時代動物幸福的守護人。

本報記者 邱勇 通訊員 王漢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ZvSNPG8BMH2_cNUgaQ0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