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皇帝之中,唐德宗的名氣很小,他的妃嬪們就更為默默無名了。其實,那些妃嬪之中,還有幾個在歷史上有特色的。比如昭德皇后王氏,她是唐朝最後一個生前被立為皇后的女人,儘管只當了一天的皇后,又比如韋賢妃,是中國歷史上不多的陪伴皇帝度過金婚的女人。
昭德皇后的故事,小珏在昨天已經詳細講述過了,今天單獨說一說韋賢妃。
對於唐朝宗室來說,有兩個家族始終糾纏不休,一個就是武氏,一個是韋氏。武氏出了個武則天,大殺宗室,只不過因為武則天還是此後唐朝皇帝的老祖母,所以武氏仍然有不少男子當官,女子為妃。韋氏則出了一個韋皇后,在唐中宗時期任意妄為,差點複製了武則天的事跡。韋氏雖然被貶為庶人,但京兆韋氏是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以來的高門大戶,仍然與皇家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韋賢妃正是出身於京兆韋氏,更牛的是,她的母親是永穆公主,祖母是定安公主,所以她的身上也留著一半的李唐皇族血液。她的祖父是右威衛將軍韋濯,在唐隆之變時,被唐玄宗所殺,而且史書記載是被滅族。從韋賢妃來看,實際上還是留有活口的。
大約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她嫁給了李適。此時李適比她還要小四五歲,可是已經有了原配妻子王氏,因此她的身份是良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妾。
雖然韋氏血統高貴,但畢竟是罪臣之後,而王氏卻是官宦之家、書香門第出身,所以無論在哪個方面,她都不能與王氏相比。更為讓她神傷的是,古代人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王氏卻無所出,她始終未能替李適生下一男半女。
王氏不僅深得李適的寵愛,而且還生下了長子李誦。因此,在李適登基之後,封李誦為太子,王氏為六宮之首的淑妃,而韋氏則被封為了賢妃。當時王氏是正妻,沒有被封為皇后已經夠委屈了,韋氏能封為賢妃,則是因為她的隱忍謙遜。
無論是在王府,還是在後宮之中,韋氏始終展現了大家閨秀的氣度,她從不與人爭吵,也不搬弄是非,而是遵守禮儀,規規矩矩做著自己的事情。後來,王氏被封為皇后,並在當日離世之後,韋氏則按照唐德宗的意思,接過了管束後宮的重擔。
此時的韋賢妃,依然沒有因為地位的改變而趾高氣昂。唐德宗在位二十多年時間,前期少部分時間是王皇后管理,後面則全部由韋賢妃代管,這麼長的時間,後宮始終安定,沒出過什麼亂子,韋賢妃的功勞是不小的。唐德宗甚至要求後宮,按照韋賢妃的行為作為規範。
直到唐德宗在貞元二十一年去世時,人們突然發現,韋賢妃此時也已經69歲了。她竟然與唐德宗一起生活了半個世紀,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金婚。在歷史上,皇帝的女人雖然多,但要麼丈夫過早離世,要麼自己福壽不如丈夫,真正能有金婚的,少之又少,可謂鳳毛麟角。
韋賢妃做到了這一點,她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六代皇帝,既經歷過大富大貴的生活,也嘗過顛沛流離的辛苦,是個經歷傳奇的女子。
在唐德宗駕崩之後,按照規矩,有兒子的妃子,可以陪兒子生活,沒有兒子的妃子,那就必須出家。韋賢妃沒有兒子,應該是出家為尼。然而她提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要求:要為唐德宗守陵。
鑒於她的地位特殊,曾經管理過六宮,即位的唐順宗答應了這個要求。不知道她對德宗的感情,到底是愛情還是尊敬。在四年之後,72歲的韋賢妃也離開了人世,當時名重一時的大文豪白居易奉命親自為她撰寫墓志銘。韋賢妃的事跡,史書上記載得並不多,也就是這份墓志銘,才讓後人能夠窺見這位傳奇女子漫長人生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