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良叔
來源 | 良大師(ID:liang_da_shi)
個人微信號:liangshujiushiwo(不閒聊)
最近,媒體公布了最新一屆國家一級演員,很多人看罷驚呼: 太好了!都是實力派,流量小鮮肉都不見了。
確實,從榮譽的角度,這些老戲骨們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是,你去搜一搜他們最近接過什麼戲,心裡就會拔涼。
光環很耀眼,現實很骨感。真實的情況是,這些老戲骨都面臨著無戲可拍的窘境。 就說名列其中的李保田。
「劉羅鍋」的形象,已經刻在人們心裡,被很多人稱為「戲霸」。然而,如今的他坦言已經無戲可拍......
你可能會說,李保田年紀大,形象有局限,戲路窄。
好,那我們看看偶像劇鼻祖明道。他有15年的戲齡,演技也絕對配得上長相。
就在前不久的《演員請就位》中,他雙眼含淚,哽咽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剛才演的,是我今年的第一場戲。」
伍迪·艾倫曾說:藝人是個速朽的職業。
在中國,還不只是如此,藝人還是個劣幣驅逐良幣的職業。
靠「刷榜」起家的蔡徐坤,雖然一再被吐槽,說要涼涼,可人家就是悶頭賺大錢。
你去看他接過多少知名品牌的廣告後,就能感受到他的火熱程度。
「第十三屆音樂盛典咪咕匯」,剛剛落下帷幕。
猜猜誰是最佳人氣歌手?
蔡徐坤。
馬上要播出的澳門回歸20周年官方紀錄片《十三行》,其宣傳片的主要領銜也是蔡徐坤。
嗯,央視也要蹭蔡同學的流量。
不得不說,在中國演藝圈,怎麼紅的不重要,只要你紅了,名和利都會不請自來。
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說蔡徐坤不會打籃球,你偏說他比科比強,咱倆誰也不犯法。
只是,想到老戲骨們的老無所依,再對照小鮮肉們的風光一時,讓良叔不禁唏噓。
在商業囚禁下,已面目全非。而美好與真誠,已被喧鬧和數據取代。這讓人忍不住想感慨兩句。
1、流量明星的盛宴狂歡
一個市場被破壞,大多是從「劣幣」作妖開始的。娛樂圈也不例外。 而娛樂圈的作妖使壞,是從流量明星的數據作假開始。
比如,從偶像練習生剛出道的蔡徐坤,一條微博1億轉發。
1億轉發,是什麼概念?手機微博用戶一共才3億。
也就是說,每3個人里,就有1個人轉發了蔡徐坤的這條微博?
縱觀2018年全微博轉發量最高的10條,均來自蔡徐坤,總計轉發量4.41億次。
試問你轉發了嗎?或者你身邊的小夥伴,刷屏轉發了嗎?
如果沒有,那以下這個答案會更接近真相:蔡徐坤為數不多的「真粉」,齊心協力為他做了頂流數據。
然而國內的這點數據,在國際歌手吳亦凡面前算什麼!
吳亦凡的新專輯上線後,短短一天,登上了美國的iTunes榜單第一,甩了第二名的Lady Gaga 幾百倍。
先不說實力,至少在數據上,吳亦凡創造了華人歌手新紀錄!
榜單一出,美國人民譁然了。
這中國水軍鬧的什麼國際玩笑?
反正不管好名、壞名,吳亦凡的名字,算是在國際舞台上出了名。
你可能有個疑問:這些流量明星的刷榜伎倆,已經眾所周知。
為什麼還能得到眾多粉絲的追捧?
還能享受到那麼多商家的垂青?
那是因為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
諾獎得主卡尼曼曾說:當一個人的名字、樣子,經常出現在你的面前時,你會不自覺地投入依戀情緒。
還記得睡後收入480萬的范丞丞吧?
他有什麼著名的作品嗎?毛都沒有,但一再的曝光,就是能帶來不計其數的腦殘粉。
連他剛剛染個粉紅頭髮,都能上熱搜。就問你服不服?
你不服沒關係,商家們都服,因為他們懂得:高曝光等於高人氣,高人氣等於高價值,於是撒幣又撒幣。
流量明星們接代言接到手軟,發廣告發到手酸,輕輕鬆鬆拿到了天價片酬。粉絲瘋狂追捧,商家瘋狂砸錢,流量小生自然大快朵頤。
這還不夠,在人氣、商業、流量三豐收之後,他們還要得寸進尺,必須要拿點含金量高的獎項,才能證明自己值這麼多錢。 於是就有了,楊冪憑一首《愛的供養》,實力演繹了唱歌跑調也能橫掃音樂獎項:
2011華鼎獎頒獎典禮中國百強電視劇最佳主題曲;
中國歌曲排行榜2011年度最受歡迎新人;
第六屆中國移動無線音樂盛典年度最暢銷影視劇金曲獎;
第十一屆CCTV-MTV音樂盛典內地年度最受歡迎女歌手。
去年,迪麗熱巴通過數據造假,獲得第十二屆金鷹節女神——相當於「視後」級別。
還有近日P圖出席活動的Angelababy。
不過大家估計也見怪不怪了,畢竟楊女士,以前還會摳圖演戲!
如此「敬業」的baby,去年終於了擊敗姚晨和李媛,拿下百花獎。並在接受採訪時自信滿滿:我要是運氣好一點,早就拿了個大滿貫。
所以,良叔還是挺佩服姓楊的女人: 楊貴妃會撩,楊紫瓊能打,楊鈺瑩會裝,楊baby能吹......
你可能會問:面對這樣的流量藝人,投資方就不擔心嗎?
不怕,打榜可以買,微博數據可以買,收視率也可以買。
只要你有錢,收視率這玩意兒,簡直要多少有多少。
一個劇組,上百人,辛苦花幾年時間,打磨一部戲,哪有買點收視率省心?
而且只要有收視率,商家就願意投廣告,這可是皆大歡喜啊。
你看,就是通過這種瘋狂泛濫的作假一條龍服務,捧紅了一個又一個流量明星。
真是應驗了那句話:只要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流量明星霸屏,獎項造假,行業水平集體失格。
在劣幣驅逐良幣的戲碼下,演藝圈的泡沫越積越厚。
2、老戲骨的無路可退
一邊是流量們摳圖上癮,另一邊是老戲骨們接戲艱難。
最近在熱播電視劇《慶餘年》中,老戲骨陳道明再次貢獻了教科書級別的演技。
但你上一次看陳道明的戲,是多少年前了?是5年前的《歸來》?還是7年前的《楚漢傳奇》?
人總得吃飯,老藝術家們也不例外。
前幾天,濮存昕,在北京舉行最後一場話劇《哈姆雷特》的演出。
表演結束後,記者滿是好奇地採訪:您未來是想一直做舞台劇,不拍電影了嗎?
濮存昕連忙否認:
我沒有機會的,影視作品沒有我的活。
我演的東西沒人看。
我不想被騷擾,被捉弄。
一句「我不想被騷擾,被捉弄」,讓人有點想淚奔的感覺。
老戲骨孫紅雷,3年才接到一個好的劇本。
那些陪我們度過青春的老藝術家們,一個個都淪落到沒戲拍了。
在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張歆藝向丈夫袁弘抱怨自己失業。轉頭髮現袁弘正在看男三號的劇本。
張歆藝鼓勵他再堅持堅持,不要為了賺錢什麼戲都接。
但袁弘說,「有戲就拍吧」。
一句「有戲就拍吧」,道盡了多少實力派演員的心酸。
好不容易熬成了實力派演技,卻只能給流量們讓道。
拿遍了影帝的梁朝偉,在演技最精湛純熟的時候,只能在《歐洲攻略》給吳亦凡做配。
一線電影臉紛紛轉場電視劇:
周迅主演了電視劇《如懿傳》;
湯唯接了電視劇《大明皇妃》;
王家衛的御用男神張震出演《宸汐緣》;
奧斯卡評委章子怡,從沒演過電視劇,也接拍了古裝電視劇《帝凰業》……
電影演員轉戰電視劇,電視劇一線演員去演配角,原來的配角,只能演更小的配角。
一層一層傳下去,最終造成了普遍的資源降級。 流量小生當道,實力演員一退再退。
上面的實力派,還能在夾縫中生存,但大部分的老藝術家們,早已被迫退出了大眾的視野。
就連張國立也在《幸福三重奏》節目中感慨:
我一輩子拍了很多戲,自認為拍出了精品,大眾喜聞樂見的東西。
但殘酷的是,一個時代一個審美。
曾經的精品,也契合不了觀眾變化萬千的審美......
其實,觀眾的審美變化,並不殘酷。殘酷的是,良幣逼退,劣幣狂歡,大眾的審美已被褻瀆;
殘酷的是,一個體系中,利益的天平完全倒向造假者時,體系的崩潰已為時不遠。
3、流量造假,迎來的就是系統崩塌
良叔的朋友曾經營過一家影院。去年混不下去了,因為「這是個賠錢的買賣」。
他還告訴我一個概念叫做:「鎖場」。
什麼意思?就是那些腦殘粉們,為了支持自己的「愛豆」,會在影票預售期預訂下所有的場次。
電影院因此不能撤銷或換場,腦殘粉們又來退票。
一條割韭菜鏈,就這麼形成了:流量明星割腦殘粉,腦殘粉割電影院......
受害者只有電影院?當然不是,整個體系都在走向衰落。
萬達電影,凈利潤同比下降了50%-60%之多;
華誼兄弟,凈虧損高達6.5億元;
老總王中軍,開始賣字畫賣別墅來維持周轉;
貢獻了許多優秀喜劇的開心麻花,也不得不終止新三板掛牌……
2019年,全國電視劇拍攝部數同比減少了將近3成,有1884家影視公司關停......
這就是典型的「公地悲劇」。
無論你是否參與了流量造假,只要你在這個體系中,都會隨之泥沙俱下。
這種慘狀,當然是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
但是流量造假,一定是主要原因。
在流量上做文章,就不用在演技上下功夫,拍出的影視能好嗎?
怪不得老戲骨們紛紛吐槽。
陳道明說:現在很多當紅演員都不背台詞了,只說「1234567」,最後有人後期配音。
怪不得那些當紅小生,無論演什麼角色,都能演的從容淡定......
按說,人家演得爛,不看就得了,我幹嘛在這裡逼逼?
因為我隱隱總有個擔心,流量小生的受眾,都是心智未熟的年輕人。
這種流量造假,以及對職業的草率,會不會潛移默化地傳遞這樣一個觀點:
原來,一個人並不需要演技和才華,就能獲得普通人奮鬥一輩子也得不到的名利;
原來,即使不付諸任何努力,只要把自己炒紅,也可以飛黃騰達。
倘若如此,崩塌的就不僅僅是體系,而是價值觀了。
也許是我太多慮了,太矯情了,也許是我小題大做了。
可是作為一名70後,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反差。
我們那時看的是《渴望》、《西遊記》、《紅樓夢》、《圍城》、《編輯部的故事》......場景很簡單,特效很簡陋,可真的好看啊。
我們那時聽的是朴樹、老狼、黑豹、許巍、劉歡、孫楠......那時沒有微博,也沒什麼榜單,可他們唱的真的好聽啊。
可當這一切被粗製濫造、嚴重注水的劇集取代,被毫無營養,鬼畜亂燉的曲風頂替時,我不知道是我的審美跟不上這個時代了,還是「審美」在當下已經不重要了。
我不禁想起了,民國時代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
他堅持認為審美能力,反應了一個民族的綜合素質。
他還提出一個「美育」的概念,意思是指,審美是需要教育的。
他說:美育的目的,在於陶養人的感情,認識美醜,培養高尚的興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轉眼100年過去了,似乎現在我們還在追問這個問題:美育重要嗎?不重要嗎?重要嗎?不重要嗎......
4、說在最後
這篇稿子抨擊了流量小生,揭露了造假現象,同情了老戲骨的遭遇。
然而,一件事讓我有了新的思考:也許我也是罪惡鏈條中的一環。
寫這篇文章時,我採訪了一位95後女生,她是鹿晗粉絲團的骨幹。
我把鹿晗歸類為「流量明星」,她堅決不同意。
她認為應該是「實力明星」。 我含蓄地表達了鹿晗在《上海城堡》、《擇天記》中的表現,應該算不上「實力明星」吧?
誰知那女孩非常激動,甚至帶著哭腔和我理論,引來旁邊人的側目。
我馬上勸她:「別激動,別激動,不用那麼投入吧?」 她強行按捺情緒:「我就喜歡,為什麼不能投入?你難道就沒喜歡過哪個明星?」
我有沒有喜歡過哪個明星? 當然有,就說音樂,我最喜歡許巍。他的每一首歌曲,都讓我陶醉。
可是,我為他投入過嗎?似乎並沒有。
我僅買過他幾張唱片,我沒去聽他的演唱會,我沒為他投過票,也沒在朋友圈為他打過Call。
甚至,沒幾個人知道我喜歡許巍。因為我是個理性的人,矜持的人,我只想默默地欣賞許巍的歌曲。
現在已經52歲的許巍,被曝出資產被騙,抑鬱症加重,已經快吃不上飯。
所以,那女孩說的是對的,喜歡就要投入啊。
我挺後悔的,早知道,我就多參加他的演唱會,多買他的專輯,多去朋友圈轉發他的消息。
其實,有時就是我這種理性的人,把這個世界拱手相讓。
看到一部好電影,即使熱淚盈眶,也不過是默默回味,分享到朋友圈?算了吧,我可是理性的人;
看到一篇好文章,即使拍案叫絕,也不過是自己消化,分享給別人?算了吧,我可是理性的人。
喜歡的演員和歌星,也不過是自己欣賞,不想告訴別人,只是默默地支持。
我說著劣幣驅逐良幣,可是我又為良幣做過什麼?什麼都沒有,是我眼睜睜地看著良幣被驅逐。
而那些愛豆的粉絲們,如此為愛痴狂,如此叫囂喧鬧。
也許她們的絕對人數並不多,但是她們用嗓門占領了公共的注意力。
而我們這些理性的人,都淪為了沉默的螺旋......
粉絲用直升機為鹿晗宣傳新歌
美國大選前,有一個叫做《Important-Save the Day-Vote》視頻。
視頻里有很多好萊塢巨星,發起「懇請你投票活動」。
當時希拉蕊的支持者,多是崇尚自由、理性的中產階級。
他們有智慧、有能力。
相反,特朗普的支持者,多為南方的鄉巴佬,被稱為「紅脖子」,文化水平很低,而且狂熱、偏激、狹隘。
明星們擔心公眾輿論被偏激者擠占,於是想呼籲理性的人們來投票。
結局你知道了,理性的人永遠干不過偏激的人。
因為「紅脖子」們的聲音夠大,到處宣揚,勇於傳播;而理性的人呢,矜持、保守,堅守逼格,最終他們也失去了自己的戰場。
良叔不關心美國政治,但視頻里的一句話特別打動我: 「不要把世界拱手讓給你瞧不起的人。」
是的,有時就是我們這些理性的人,退出了制高點,把話語權讓給了那些我們看不起的人。
這又能怨誰呢?
本文作者:良叔,暢銷書《超級個體:打造你的多維競爭力》作者,公眾號良大師主筆,原平安集團渠道總監,香港理工大學管理碩士,知名培訓顧問,簡書籤約作者。歡迎關注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
——END——
點擊擴展連結,跟良叔一起提升多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