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先生在表明態度的時候,喜歡把話說兩遍,用來強調。
「我沒有說這個意思,沒說這個意思。」面對最近一次被公眾不懷好意地誤解,王石這樣說。
「我們看看問題在什麼地方。就是現在都是斷章取義,你想怎麼可能說話是這樣說的?你不問我都不會說的,因為我知道現在這個標題黨時代,你要靠一句話,你再去解釋,那是解釋不清楚的。」
王石有點激動,談到時常被誤解的話題,你能深切感受到他面對公眾誤解時的無奈。媒體喜歡用他來製造話題,在流量時代的反精英話語體系之下,王石很少被保護,這和他一直以來的強人形象有關。
萬科大都會28樓的孫悟空雕像 | 作者圖
此時,夜幕降臨,北京萬科大都會28樓大廳里,藝術家王瑞林所作的斗戰勝佛雕塑朝向來客,燈光投射下來,身穿鎧甲的孫悟空雙手拖著如意金箍棒,端坐閉目,消瘦的面龐和坐在一旁接受採訪的王石,恍惚有幾分相似。
西行歸來,大聖圓滿,古稀將至,王石能否圓滿?
「對於老,我充滿好奇和期待」
在劍橋,有一座著名的機械時鐘,叫做「吃時間的蟲子」,時鐘的頂端站著一隻巨大兇猛的蚱蜢,每過一秒便使用一對細爪撥動軸承轉動一齒,嘴巴也隨之一開一合,不斷吞吃著時間。
王石新書出版前持續使用多年的微信頭像,就是在它前面的留影,他背著書包,看上去就像一名學生。
你很難相信王石已經是一位馬上就要70歲的老人了,他身材精瘦,身姿挺拔,體重長期保持在64公斤左右,目光堅定且自信,有人甚至懷疑他整容。
接受十點人物誌採訪前,王石剛剛從以色列飛香港再轉機回北京,下飛機後直接投入工作,他需要隨時調整自己的作息以適應高密度的旅程和6小時的時差,王石的助理告訴我們:「他真的很會休息,在兩次飛行當中很快可以進入睡眠狀態。」
王石接受十點人物誌採訪
6點半起床,先做一小時無氧運動,再做一小時有氧運動,早餐清淡而簡單,到了9點鐘,開啟一整天的工作或學習,這是王石日常的作息表,科學運動讓他能夠保持精力充沛。
王石62歲開始學劃賽艇,直到現在他都是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每天拉划船器要拉十公里左右,在划船運動軟體活躍的幾千人里,他的里程數始終排在前三。
但運動並不是王石對抗年齡的武器,面對時間給予的皺紋,他可以從容接受:「你說我現在看著顯得挺年輕的是吧?這主要兩個原因,一個是化妝,再一個是燈光。」
甚至老成一度是作為企業家的王石所追求的,三十五六歲在深圳創建萬科時,他去北京出差開會,需要留鬍子,把自己打扮得年紀大一些,因為年紀輕輕就成了公司老總,人家會覺得不對勁,認為你就是個毛頭小子。
相比於「老」,王石更在乎的是「衰弱」:「體重的增加,行動的遲緩,這是我很擔心的。當然你一定會有那麼一天的,但你可以讓它遲來一些。」
在所有人看來,王石一直充滿生命力,或者說,他一直在向外界展示自己充滿生命力,也一直在用行動讓自己的生命力遲一些褪去。
2018年1月23日,北京最低氣溫零下12度,這一天是王石67歲生日,也是他卸任萬科董事會主席的第213天。
他在水立方館舉辦了一場跨年演講,為此準備了一份35000字的講稿,用了3個半小時向現場3500名觀眾回溯自己66年的人生。他以33年為時間期限總結自己人生的三個階段,第一個33年是創辦萬科前的成長階段,第二個是萬科時代,離開萬科的現在是新的第三個階段。
這場演講是一個告別,也是一個開始,正如它的主題「回歸未來」。
那天王石邀請了幾名觀眾上台,和他一起體驗運動的快感,他引領大家進入一種介於原地踏步與跑步之間的狀態,然後不斷加速,「快!快!快!」他目視前方一遍一遍喊著。他還為這場活動反反覆復練習翻唱《藍蓮花》,在台上,他笑著,唱著,人們看到他酣暢淋漓地活過。
王石 | 圖片由王石團隊提供
王石17歲參軍,在新疆戈壁灘上開了五年卡車,復員後進大學學習,1980年考入廣州外經委,別人眼裡的鐵飯碗,王石卻感到生活如一潭死水,「連每個級別的追悼會怎麼開都知道,一眼看到頭,就覺得沒意思了」。於是他做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離開待遇優渥的事業單位,獨自前往深圳創業。如今他所創辦的萬科成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常年位居世界500強企業。
除了企業家的身份外,王石還有另一個身份,登山家。2003年,52歲的王石登上珠峰,成為當時登頂珠峰年紀最大的登山者,隨後接連完成了「7+2」挑戰(登頂世界7大峰以及徒步到達南北極點),並熱衷於滑雪、滑翔傘等極限運動。
談到自己一直以來的冒險精神,王石說:「人啊,還是活著的,有生命力,有慾望力,這是一種激情,有一種生命的表現。」
離開萬科後,王石決定再次創業,這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件難以置信的事情,但對王石來說,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在很多場合,王石常常提起褚時健,褚老在世時,他每年都前往雲南探望,在褚老身上,王石能找到那種精神上的共鳴。
他常常用橙子掛果周期這件事來說明:「他說掛果要6年。我當時一盤算,6年之後他都80多了,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創業,大談80多歲以後的場面,這是一種什麼精神啊!」
對於自己也即將進入的70歲,王石並不感到害怕:「真正你怕的,更多還是你不知道你的生命能不能是一個全周期過下來,你能不能活到老,之前還沒有體會到老。」
「而我如何來面對老齡,如何經歷老齡,這恰好我以前沒有過的,恰好對我來講充滿了好奇,充滿了期待。」
「登高山,只有自己幫自己」
「把握自己」,這是王石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提到最多的一個詞。
曾有豆瓣網友這樣評價王石:有著豐沛生命體驗的人,目標並不是的生命體驗,而是為了他的使命感。王石對此並不完全認同。
「使命感,反正在我的辭典里這個詞出現的比較少。那是年輕的時候,現在真的不敢有。更多來講,你會發現作為一個人,如果你把握住了自己,能夠在社會中去做自己,這個事已經很不容易了。」
過去30多年,王石一直活在巨大的名聲之中,他享受聚光燈帶給自己的一切,但也必須隨時承擔它反噬時所要付出的代價。
王石登頂珠峰那一年,恰好趕上非典,觀看登山直播的人超乎預計,這讓王石迅速從企業家圈走入大眾視野,之後,他頻頻以硬漢形象出現在廣告代言中,王石「挑戰自我」的大無畏形象深入人心。登山帶給他的關注遠超他的想像,這一度使他低估了自己的影響力。
王石登頂珠峰 | 圖片由王石團隊提供
2008年一直被王石稱為「至暗時刻」,這一年,「拐點論」讓萬科成為行業內的眼中釘,接踵而至的「捐款門」,又讓他自己成為眾矢之的。網絡上每天五六十萬個帖子對他攻擊謾罵,最廣為流傳的,就是那句「雖然你登上了珠峰,但是你的道德高度還沒有墳頭高。」
輿論發酵到最後,有人甚至讓他出國避一避。洶湧的潮水一擁而進將他淹沒,王石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在商業叢林主義與反精英話語體系的兩頭夾擊下,他不被理解,他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開始時常伴隨他。
或許是為了再一次體驗強大,2010年,王石第二次攀登珠峰,這一年他59歲。登山能讓他找回底氣,在與大自然抗爭勝利後,他每每與人較勁時,心裡時常想的是:「我在冰壁上掛過一夜,你掛過嗎?」
那次登頂珠峰後,他在遠眺之間,突然發現左眼失明,迅速下撤到8000米高度後,右眼也看不見了,他開始恐懼地大喊。就在這時,隊友伸出手來按住他的肩膀:「老王,你怎麼了?」王石瞬間就平靜下來,離死亡咫尺之遙,他突然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世界上比身體痛苦還可怕的是精神孤獨。」
「登珠峰它是有一個常識的。就是到了一定的高度,只有你自己幫自己,沒有別人來幫你。」面對許多人對他登頂珠峰真實性的懷疑,王石這樣告訴記者。
這句話對於他的人生來說,亦是如此。
王石自身一直有一種匱乏感,在該上學的年紀就早早進入了社會,大學沒有教給他太多知識,當年去深圳本想掙到錢就出國留學,公司業務卻把他栓到了60歲。
直到2011年,王石逮住了一個去哈佛遊學的機會。
剛到哈佛時,王石還計劃著第三次第四次登珠峰,他要做人類登頂珠峰最大年齡的挑戰者。沒想到的是,到了哈佛兩個月後,他決定放棄自己的登山生涯。
2013年3月,於哈佛商學院授課 | 圖片由王石團隊提供
那時他還沒過語言關,一開口就緊張,開始上課後,立刻進入一個高強度、連軸轉的學習狀態,一周五天,每天從早上8點一直熬到凌晨1點,上課時,聽不懂也得熬著,熬不住了還會打瞌睡,課後只能請同學吃飯,以便借來筆記拷貝。
「時間一長,覺得自己都要得抑鬱症了,生不如死,那時候就想,人最困難的不是如何面對死亡,而是如何活著。」
翻過了一座座物理山峰,王石決定開始攀登更有挑戰的知識山峰。他讓助理回國,獨自一人在異國的土地上,讓自己重新成為一名學生。
哈佛的老宿舍樓,冬天取暖效果不好,起床後王石要先燒一壺熱水,灌在熱水袋裡,抱著它溫習功課。一杯牛奶,一片麵包,再加上一顆西柚,吃過簡單的早餐,他需要趕去教室上課。這樣的生活雖然辛苦,但讓王石感到分外充實。
直到今天,王石仍然繼續著遊學計劃,2018年秋天他抵達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希伯來是他的第四站,此前他先後在哈佛、劍橋、牛津訪學。他想要尋求作為一個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在全球文化當中來把握平衡。
王石在耶路撒冷乘公交車上學 | 圖片由王石團隊提供
許知遠在《十三邀》上評價王石說:他屬於不多的拓展了這一代企業家維度的這麼一個人,從一個商業領袖變成社會領袖。在更廣泛的領域進行競爭,自我證明。
重新談起「捐款門」的影響,王石如今冷靜得多:「你作為一個上市公司的企業家,如果你的言行引起對股票的波動,對投資者的擔心,對購房者的的疑慮,那這是不合適的。你不能因為你的性格喜歡,你說我認為對,我就這樣說。」
說完這話,王石沉思一下,接著說:「但是你發現嗎?談到個人我還是咄咄逼人的。」他露出狡黠的笑容。
「新征程,做從來沒做過的事」
王石退休前咄咄逼人起來,像極了《穿prada的女王》里的場景,這讓所有曾與他共事過的人都印象深刻。
每天都像一場雷厲風行的諜戰劇。
早上王石從家裡剛一出來,小區保安就來信兒了,萬科總裁辦公室主任立刻通知大家:「主席的車從小區出來了,大家清理桌面,不要亂,要坐住,安靜。」
十幾分鐘過後,萬科中心園區門衛在對講機里報告:「車現在進園區了,車進地下室了,主席進地庫樓梯間了。」緊張的氣氛開始蔓延,助理秘書們守在頂層樓梯間,電梯門開的瞬間,一股強大的氣場撲面而來。辦公室主任立刻迎上去彙報重要工作。
職員們都害怕與王石的冷酷眼神撞個正著。有一次王石和一位律師去餐廳吃飯,碰到公司的兩位職員,他想展示自己的親和力,於是主動過去詢問他們的工作情況。事後,一旁的律師對王石說:「你有沒有看到,他緊張得膝蓋都在發抖。」這讓王石感到疑惑:「我哪有那麼可怕?」
在工作之外,王石也曾十分自我,不愛給人留情面,即便是與官員打交道也絲毫不收斂。幾年前,在一場飯局上,地方官員們想拉攏關係,紛紛向王石敬酒,彼時他正在戒酒,對觥籌交錯無動於衷,隨行的同事就幫著擋酒,後來敬酒越來越多,王石看不下去,給對方來了一句:「哎我說,你幹嘛非得灌他喝酒啊?」
在運動中,王石曾經不喜歡弱者,不願意遷就。挑戰南北極時,他曾與一位因體力不支拖後腿的女隊員產生矛盾,最後不歡而散。
擁有強人思維,崇尚效率第一的王石,曾經一度信奉個人英雄主義,這使他對自己要求嚴苛外,對外界也顯得咄咄逼人、稜角分明。
但理想主義總有需要對現實妥協的時候,再尖銳的稜角也總有變鈍的一天。經歷得多了,年齡大了,王石開始自我反思。
在他今年出版的傳記《我的改變》中,他寫道:「企業越做越大之後,我越來越深地意識到,在不規範環境下培養出來的權威人物,往往帶來個人崇拜、好大喜功等負面效應,所以,企業要做大,就必須逐漸弱化個人權威,走出人治的怪圈。」
王石新書《我的改變:個人的現代化40年》 | 圖片由王石團隊提供
他還找了個機會,向之前一起穿越南北極的女士表達了歉意,王石覺得,「自己以前完全就是一個混蛋」。
周圍人都感受到,退休後王石的狀態變得比以前更鬆弛了,不再不苟言笑,不再讓人敬而遠之,在採訪過程中,他也會積極配合,還時不時跟你互動。
如今王石最愛的運動,變成了賽艇,在賽艇運動中,他越來越感受到集體主義的魅力,「賽艇一定是你們組裡最弱的那個人,決定了你的成績。你再強,其他人再強,有一個弱的,往往他起反作用,你不管它哪個槳,因為它這個幅度很大,前後打槳。」為了聚集更多熱愛賽艇運動的企業家,王石還創建了賽艇俱樂部,名叫「深潛」。
王石在劃賽艇 | 圖片由王石團隊提供
但王石依然想證明自己。在退休之前,王石給自己的人生規劃是,干到70歲時就退休,沒想到轟動一時的「萬寶之爭」讓這個期限提前了4年,被打亂了人生節奏,王石有些不甘心。
2017年從萬科退休後,王石基本沒有讓自己閒下來,除了華大和遠大兩個聯席董事長的職務,他還在做公益推動垃圾分類,做企業家教育,王石現在的工作量相比退休前,有增無減。
從很早之前,王石就十分崇敬褚時健,除了自己每年去探望褚老,還常常帶著企業家們一去去參觀褚橙莊園。
如今褚老不在了,王石卻走上了與他相似的軌跡。
「大運河」是王石正在籌備的新品牌,他打算把自己第三段33年的人生,全部投入到這個項目中去。儘管詳細的計劃王石從未透露過,但從囊括在其中的深潛訓練營,人們可以略知一二,這個頗為宏偉的計劃與他自身的價值觀相匹配,或許他希望為世界留下更能代表自己的精神遺產。
王石從不隱藏自己的野心,在採訪中,這個詞也經常被提到。從1988年他放棄萬科股權選擇做職業經理人開始,他對自己就有著較為清醒的認知,在自傳中他寫道:「你又高調又有錢肯定是死路一條。我不要錢,但我這個人性格改不了,估計出風頭是無法避免了。」
萬科集團副總裁毛大慶曾評價王石稱:「他是一個這樣的人:不是沒有毛病,也不是很完美,但他生命的價值取捨和人生狀態令我非常崇拜。」
王石現在覺得,提前幾年離開萬科,也未必不是好事,他覺得自己「準備得挺充實」,這讓他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即將到來的70歲。
「2020年,就是新的征途開始了。既然是新的嘗試,一定是做我原來從來沒有做過的。」
而王石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參考資料:
1.人物《王石 不服老的男人》
2. 南方人物周刊《王石 強人之變》
3.人物《王石 第三段人生》
十點人物誌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後台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