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小長假檔期,也有它的財富密碼

2021-04-09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三天小長假檔期,也有它的財富密碼

作者 / 呂世明

剛剛過去的2021年清明假期,以超8億的成績成為史上最成功的清明節檔期,這也是繼2021年元旦檔後又一次成功的小長假檔期。在競爭烈度相對較低的小長假檔取得穩定成績,已經成為目前大部分腰部國產影片的明智之選。

春節、暑期和國慶檔有一套特殊的打法,元旦跨年、元宵、情人節&七夕、清明、端午、五一、中秋節也有其特殊的打法,內地電影市場既需要加錢也需要內容的特殊性讓每個檔期都尤其重要。

目前來看,大檔期要承載100億+票房的產出,小長假檔期現在可能是6-10億,未來則需要10億起,最高需要長尾效益達到20-30億的需求,這才會讓內地電影市場無限度的一次次去嘗試自己的極限和天花板。

相對於競爭激勵的熱門檔期,小長假檔期整體來看其激烈程度要差一些,無論是落位難度還是博口碑都要輕鬆一些,也是未來內地中小成本影片實行盈利的重要機會。

那麼對於大部分影片而言,特別是國產片,如何玩轉這三天的小長假檔期呢?

九品中正檔期,

三日檔期銜接支撐冷熱檔期

內地目前有三個最熱門檔期,分別是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傳統的賀歲檔現在大致被定義為整個12月下旬,也會適當有前後的延展,其中就包括了元旦檔。

中性檔期包括了情人節、清明節、五一、六一、端午節、七夕和中秋節,這其中像情人節、中秋節有時候會分別嵌入春節和國慶檔期而獲得額外的加持。

除了這些假期之外,周末的三日也算一個相對不錯的檔期,非傳統假日的周末以往對於一些進口片是非常有效果,日常的工作日則產出是最差的,臨近重點假期的工作日通常是市場的絕對低點。

按照中國傳統對於官位品階九品中正制來劃分一下目前內地的檔期,可以看到處於腰部的中中檔和中下檔期所處的位置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承接重點冷門檔期的一個銜接,雖然在重點檔期和三日假期中間會存在一個過渡,但能夠在這些檔期內有一定的票房保障仍然是非常緊要的。

十多年前內地剛剛做市場改制時,僅有平安夜和情人節兩個絕對剛需的檔期,我們逐步開始嘗試在這些檔期不做應景的愛情電影,商業大片更多出現在這些檔期,同時也開始向其他檔期蔓延,繼而促成了內地目前十多個逐步走向成熟的檔期。

但目前一些特定的紀念日仍然很難成為一種檔期被重視起來,像雙11、雙12,婦女、青年節、母親、父親節和其他一些地方性和國際上的節假日都尚未形成更好的檔期概念。

當然雙十一曾經火爆了幾年,一些特殊的節日,譬如母親節和五四如果有假期和題材的配合,時不時也會有一定的票房加持,正如幾年前只有三四個熱門檔期到日前擴充到十餘個,一些特定日期轉換可能需要一個過程。

題材優先、口碑延續、預設概念、超前占位

從最近兩次三日檔期來看,現實&情親題材的《送你一朵小紅花》和《我的姐姐》占據了更大的優勢,如果在算上2019年跨年檔的《寵愛》,該題材在小長假的優勢已經進一步的凸顯出來。

從整體的大趨勢來看,不僅僅是元旦和清明節檔期,包括像雙情人節(傳統情人節&七夕),端午和中秋節,五一、六一和聖誕節,這些檔期原來的假期特定屬性和檔期的標籤也在一步步的褪色,很少還有專屬的影片和類型為這些檔期去刻意打造。

像《前任3:再見前任》作為一般愛情電影在元旦檔大爆、青春題材的《後來的我們》《北京遇上西雅圖2》在五一檔大賣,港式動作片《拆彈專家》也在五一檔小爆發,七夕檔目前的票房冠軍居然是《使徒行者2》。

領先於同檔期其他影片的題材和本身良好的口碑擴散和延續,是這些影片能夠在三天檔期獲得足夠多空間,並形成好的長尾效益的關鍵因素,為檔期刻意打造影片可能只有1-2天的生命力,可能會獲得不錯的首日預售,但很難在後續的時間內產生足夠多的票房。

幾部在小長假檔期取得成功的影片除了自身題材有優勢之外,更早的定檔也是取勝之匙,不去刻意「貪圖」所謂重點檔期的紅利,清楚自身的定位並給予自己的成本制定檔期和營銷策略,這其實是目前專業影視公司優於其他大部分影視公司的強項。

提前預定檔期需要很早給予市場方面和觀眾影迷更多有效的信息,如果說在春節、國慶和暑期檔要提前6-10周做集中性的市場用營銷和影城方面的運作,在像清明、端午、五一、六一、七夕和一些並不嵌入到重大檔期的影片,想在這三天內獲得較好的市場關注度和預售,可能需要提前4-8周便做好提前的工作。

可能目前在發行通知的下達方面對部分影片會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時不時進口片的突然空降會直接腰斬絕大多數的影片,但通過去年一整年以及今年清明節《我的姐姐》和《哥斯拉大戰金剛》的直接對抗,優質的國產片是有理由和信心通過內容的差異性去博弈剩餘空間的,特別是延後一周的市場仍然會存在足夠的存量影迷。

目前春節和國慶檔的風險已經越來越高,在這些檔期僅宣發方面的投入就很難讓一些公司入局,甚至有業內人士指出,「沒有一個億,別玩春節檔」,但對於像三天的小長假檔期,在各方面都投入費用可能只有千萬的級別,對比春節檔肯定是大巫見小巫,但仍然對於大部分檔期是一個巨大的投入,也仍然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儘可能挖掘檔期剩餘價值,

小檔期聯合抵大檔期

中國內地票房的天花板無論是800億還是1000億,基礎仍然是好的檔期配合好的影片,這就包括了把所有影片的能效儘可能的100%挖掘出來,不浪費一點點的能量。

其實可看到,從2017年《戰狼2》以超神的表現拿到近57億的票房已經過去了三年半,如果不是去年疫情的影響,或許可能有影片挑戰這個記錄,但可以看到,近兩年可能是各種影片在嘗試挖掘自身所有能量的時期。

這其中包括了目前的觀眾基礎、影城數量、發行策略和營銷手法等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爆款幾乎都沒有在預設的概念期間有更多的想法,但良好的市場基礎給予大家更多的機會。

在頭部影片空間和規模日臻穩定之後,對於小長假檔期的利用則會變得非常重要,小長假檔期已經不滿足只是一個優質的周末了,它要成為大檔期之後,又一個黃金票房的增長點。

《前任3》田羽生導演 2018元旦檔

投資不高的《前任3》在2018年元旦檔可以拿近20億的票房,這個成績其實已經優於了絕大多數在重點檔期的影片,港片《反貪風暴4》更多藉助清明節假期獲得了市場空間,包括像《溫暖的抱抱》也藉助元旦假期的加持,實現了票房的突破。

略另類一點情況是《無問西東》《無名之輩》,能夠憑藉純粹的口碑和檔期的零加持擠進內地票房的TOP100非常難得,可以想像這兩部影片如果能夠在小長假檔期落位,其獲得的空間勢必會上一個台階。

去掉春節、暑期和國慶節和賀歲檔,這三個檔期如果算上其後續的長尾效益也占全年不到三分之一的時間,算上去掉這些時間的周末的話,剩餘的周末可能只有六十天左右的優質檔期,這些尚達不到半年的時間,對於大部分影城依然是困難的。

如果未來的元旦、清明節、五一、六一、端午節、七夕、中秋(也包括傳統的聖誕檔)都能夠達到或超過今年元旦和清明節的成績,這七八個檔期聯手能夠實現百億乃至更高的票房空間,對於大部分影城和影視公司是非常有利的。

又一次成功的檔期勝利對於內地電影行業毫無疑問是鼓舞,但即便如此更多的影視公司還是著眼於一些重點檔期,畢竟動輒四五十億的票房非常誘人,但並不是所有影視公司都有能力進入到這個檔期的。

同時並不是所有影片都具備成為《無問西東》和《無名之輩》這樣黑馬的可能性,完全不依靠檔期的優勢,大部分影片可能都是一周遊的宿命,合理的利用檔期優勢,並藉助自身題材和有效的營銷方式,才能在日臻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更多的票房空間。

能夠在大檔期獲得成功對於現在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已經不那麼困難了,能否讓一些看起來不那麼起眼的小長假檔期也有一個日趨穩定的輸出,對於現在內地的電影市場,已經非常的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