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電影解禁,2022年會是韓國批片爆發元年

2021-12-04   一起拍電影

原標題:中韓電影解禁,2022年會是韓國批片爆發元年

作者 / 無念

幾乎沒有任何徵兆,也出乎所有電影人的預料,一部口碑和熱度都不突出的《哦!文姬》成為繼2015年9月的《暗殺》之後,時隔六年韓國電影再次登陸中國內地影院。

整整六年,韓國電影無緣內地院線。不僅如此,院線以外的部分,像是那些大熱韓劇、韓綜也在視頻網站上紛紛下架,更別說那些本來在中國發展的如日中天的韓國歐巴們,一個個也都突然「銷聲匿跡」,從大眾的視野中逐漸淡出了。

儘管明面上並不曾出台過任何相關的條文規定,但所謂的「限韓令」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它更像是某種隱形的心照不宣的硬性要求。在中國觀眾脫離韓影韓娛的這些年,無論是對於中國還是韓國,整個文娛影視行業都可以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漫長的幾年過去了,有關「限韓令」鬆綁的消息層出不窮。明年適逢中韓建交30周年,而早在今年年初,我國最高領導人就同韓國總統文在寅通過電話,宣布將於明年啟動中韓文化交流年,增進人民友好,規劃未來發展,這無疑釋放出了相當有利的信號。

終於,從年初等到年末,韓國電影終於姍姍來遲,趕上了這趟2021年的末班車,也給明年韓國影視作品的回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中韓影視交流:從蜜月期降至冰點

「限韓令」之前,中韓兩國文娛行業曾經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蜜月期。

有很多韓國藝人紛紛來到國內撈金,李敏鎬、金秀賢這些通過韓劇在國內大火的男演員們,掀起了一陣韓流風潮。更別說在國內綜藝節目上頻頻露面的韓國藝人們,可以說那時的韓星,就是妥妥的「頂流」。

僅以電影行業為例,在「限韓令」之前,韓國導演來華打工就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2012年,安兵基成為了來華拍片的第一位韓國導演,由他執導的《筆仙》在當年以小搏大獲得近6000萬的票房,不僅打破當年的驚悚片票房紀錄,更是讓安兵基趁熱打鐵推出《筆仙2》《筆仙3》,賺了個盆滿缽滿。

2014年,中韓兩國簽署了《中韓電影合拍協議》,內地市場隨即迎來了一陣韓國導演「北漂」熱。協議規定,中韓合拍片在中韓兩國都享受國產片待遇,這一利好政策無疑給不少韓國導演指明了一條撈金之路。只不過,回顧那幾年裡的這些合拍片,雖然數量井噴,但十有九爛,票房成績也大多表現平平,水土不服的現象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2010年至2015年間,韓國電影也基本保持著一年1-3部的引進頻率,與國內觀眾們見面。

相比中韓合拍片,或者是韓國導演來華拍攝的國產片而言,這個數量其實並不算多。不過,大多數引進的韓國電影其實都保持著不錯的口碑評價,像是《奪寶聯盟》《絕密跟蹤》《鳴梁海戰》等等。這其中,票房最高的一部韓國電影,是由奉俊昊執導的《雪國列車》,為7400多萬。

整體看來,國內公映的韓國片有幾個特點。一是數量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早年間批片配額並不固定,韓國電影難以申請到進口片配額。二是有不少「叫好不叫座」的片子,大多數韓片最終票房落在了500萬到3000萬的區間,並不占據市場優勢。因為韓國電影在引進上有比較嚴重的滯後性,窗口期較長,且國內審查制度嚴苛。這些原因都造成了韓片在國內的尷尬處境。

2015年,電影《暗殺》成為了「限韓令」前最後一部在國內公映的韓國電影。雖然影片有著8.1的高分,但在國內也只獲得了不到5000萬的票房。

2016年是一個分水嶺。

隨著薩德系統的部署,傳言中國政府限制韓國藝人和節目的舉措全面開啟。廣電總局出台了多項禁令,比如:禁止韓星中國演出;停止新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投資;停止韓國偶像團體面向1萬名以上觀眾演出;禁止新簽韓國電視劇、綜藝節目合作項目;禁止韓國演員出演電視劇在電視台播放等多項嚴格規定。打擊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前所未有。

也因此,即便官方從未正式明文承認過「限韓令」,但這樣一個概念還是被引用了下來。

一時間,風聲鶴唳。不少韓國藝人退出國內綜藝節目,韓國明星的代言也迅速被換下,中韓合拍、有韓國藝人參演的影視劇進入待播狀態,各大平台接二連三下架韓流相關視頻,部分影視綜即便是買了韓國版權,也不能對外公布。

就是這樣,「薩德事件」之後,中韓關係緊張化,由蜜月期降至冰點,甜蜜不再。「限韓令」給兩國之間文娛影視產業的交流合作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韓國各大娛樂公司的股市應聲下跌,市值大幅度縮水,其中涉及到中國的市場業務更是遭到業績腰斬,這對於將文化產業看作是國家支柱產業的韓國而言,打擊慘重。

「限韓令」後首部韓影,意義深遠

其實,早在2017年,中韓雙方就妥處「薩德」問題、掃除雙邊關係障礙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17年末,文在寅訪問中國後,中韓關係已有回暖的趨勢,民間輿論也不斷趨向緩和。

經過幾年的緩衝期,中韓關係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修復。比如,近兩年一些電影節展曾短暫「鬆口」,恢復引入少量的韓國片,像是19年的上影節就放過《昆池岩》《極限職業》等等;再比如,一些韓國藝人也開始出現在國內的綜藝節目中,像是選秀綜藝節目《青春有你2》的舞蹈導師就是由韓國女團Blackpink中的泰國籍藝人Lisa擔任。

不過,即便是這樣,這道「無形屏障」始終是存在的。近幾年,多部韓影韓劇頻頻出圈,從帶動喪屍片熱潮的《釜山行》,到獲得金棕櫚跟奧斯卡的《寄生蟲》,再到火遍全球的《魷魚遊戲》,觀眾無緣從大銀幕小螢屏上直接獲取韓國影視的內容,只能轉而投靠各種網盤資源。

直到12月1日本周三,電影《哦!文姬》無預警直接空降,定於兩天後的周五公映。

電影《哦!文姬》由韓國導演鄭世教執導,羅文姬、李熙俊等人主演。前者是憑藉韓劇《搞笑一家人》中表情包出圈的韓國「國民奶奶」,近幾年主演《奇怪的她》《我能說》《天衣無縫的她》等高口碑大火韓影,得獎無數;後者同樣是韓國實力派男演員,在電影《南山的部長們》,電視劇《窺探》中都有不俗的表現。

影片講述了不懼危險的兒子斗元,和事故唯一的目擊者——身患阿爾茲海默症的母親文姬,一起尋找傷害孫女寶美的肇事逃逸者的故事。從類型簡介來看,這是一部帶有溫情向的劇情片,且不乏韓影中一貫的感人情節和喜劇元素。目前本片的豆瓣評分為7.2分,算是中規中矩。

可以預見的是,無論從體量還是票房號召力來看,這部《哦!文姬》都不太有競爭力,更別說提前兩天空降定檔,很多影院估計連盤都收不到,排片比也不會占優勢。但此消息一出,依舊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網友們紛紛表示支持和期待:「終於重新等來了這一天」。

此前,無論是三年前的《與神同行》,去年復工初期時的《寄生蟲》《釜山行》,還是今年年初韓國科幻巨製《勝利號》,都網傳有望成為「限韓令」後首部登陸國內院線的韓影。如果選擇此類影片的話,無論從類型還是體量上來看,勢必都會獲得更好的成績。但沒想到,最終會是這樣一部沒有什麼企圖心的小片率先與觀眾們見面。

不過,雖然本片的票房或許並不會有太大水花,但在拍sir看來,這一動作仍然意義深遠。對於韓國電影時隔六年後的正式回歸,這是一次小小的試水,更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2022,中韓關係升溫之年?

近幾年,中韓兩國的電影市場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國際舞台上也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

對中國來說,電影市場容量的擴大,大盤的逐年攀升,以及類型化工業化的不斷成熟,這些都證明了整個產業欣欣向榮的發展趨勢。更不用說疫情發生後,去年,中國電影市場更是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這些也都證明了中國電影在商業上的競爭力。

而對韓國而言,近幾年同樣憑藉著出色的影視劇作品,實現了強有效的文化輸出。《寄生蟲》在國際影壇大放異彩,《魷魚遊戲》在全球引發轟動,韓國影視產業加強與好萊塢的緊密關聯與合作,不少韓國演員開始在歐美大片中嶄露頭角,更別說Netflix在韓國市場瘋狂砸錢……種種這些也都證明了韓國電影在「走出去」方面取得的成績。

「限韓」的這幾年,更多的是一種單方面的禁令。韓國的影視作品禁止在中國進行傳播,但中國的不少電影作品都成功在韓國公映,像是《少年的你》《我的姐姐》等等,更別說隔一陣子就會經典重映的《不能說的秘密》《霸王別姬》等等。

另外,韓國的個別小體量動畫電影,後續也都通過買斷版權、修改主創信息等方式,進而包裝成一部國產片,以求在國內順利上映。像是動畫片《飲料超人》《迷你特工隊之拯救恐龍王》,走的都是這個路子。

自今年年初起,韓流重回內地的新聞層出不窮。尤其是在中韓兩國高層通話,決定啟動中韓文化交流年之後,雙邊會晤的頻率也更加頻繁,多次釋放出積極信號。

今年3月,曾有一部早在五年前就殺青的中韓合拍片《我愛喵星人》定檔314白色情人節,但之後由於各種原因並沒有如期上映。上個月,中國加入RCEP,也意味著中韓兩國將在影視等文化產業上實現更為密切頻繁的往來。另外,同樣在上個月,內地社交平台微博解除了對於韓國明星微博帳號的限制,不少韓國藝人第一時間發布動態與國內粉絲進行互動,也讓不少國內粉絲倍感激動,大家都在猜測或許韓國藝人未來能夠重新回到內地開展演藝工作。

在這一系列積極的信號下,2022年,中韓建交30周年之際,又會有哪些升溫舉措呢?

拍sir認為,首先最主要的,那就是韓國電影引進重歸常態化。儘管過去引進的韓國影片不算多,市場反饋也都不算突出,但其實平心而論,韓國電影在類型和工業上所作出的突破,所有人都有目共睹,在國內也有相當大基數的韓影觀眾。因此,在較短的窗口期和檔期加持下,未來的韓國電影是很有可能出現票房小爆款的。而在藝術片領域,小型的韓國電影展映在國內也將成為可能。

其次,韓劇、韓綜等熱門節目也有望重回國內平台乃至電視頻道。回想起曾經,《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等大火韓劇在中國引發的轟動效應,不少國內的綜藝節目趁著「限韓」期間的接收信息差對韓國節目進行直接「漢化」,而國內的偶像團體培養體系也在近幾年蓬勃發展。當韓娛韓流重新湧入後,勢必會對國內現有的影視內容和流量生態造成一定的挑戰和壓力。

另外,中韓合拍片也有望重新回到之前的熱鬧狀態,不過由於早年間太多的合拍爛片已經透支了觀眾的信任,因此未來的合拍片或許會更強調內容的開發創作,雙邊技術的交流合作,以及彼此文化的互通往來上。除了合拍,一本多拍、IP版權的改編和翻拍也將繼續引領主要趨勢,過去幾年,翻拍這種形式的創作在兩國之間始終沒有間斷過,未來這一範圍恐怕還將繼續擴大。

總之,在疫情仍然肆虐的當下,入境政策依舊嚴苛,不穩定因素也還有很多,因此,即便對未來有著各種各樣的展望,現在也仍然只能謹慎期待。但至少,韓影重回大銀幕仍然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重要一步,甚至某種程度上看,這部名不見經傳的小片將會在歷史上留下一筆。

只希望,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全面放開,不會伴隨著明年年初韓國大選的結果而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