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在朋友圈裡常常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同是椎間盤,為何就你最突出?」這句話聽著讓人忍俊不禁,但我們可曾想過,當腰突症真的找上門來時,我們還能不能再這麼輕鬆地開著玩笑呢?
而眼前的事實確實不能讓我們輕鬆起來。目前,我國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已達4000萬,其前期症狀——腰痛的人群更是多達3億,發病率僅次於感冒。
腰突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病」,隨著現代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呈現出「年輕化」和「廣泛化」的趨勢,門診甚可見中學生和耄耋老人。可以說不管是忙於工作的中青年白領,抑或是「拚命鍛鍊」的青少年,還是在家缺乏鍛鍊的老人,喜歡「葛優躺」靜養,都受到該病症的困擾。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眉頭一皺,發現腰突症並不是那麼簡單呢?
腰突症的症狀豐富多樣
多數患者開始症狀較輕,症狀反覆,以後逐漸加重。主要表現為:
(1)腰痛。大多數患者最先出現的症狀,但沒有特異性。少數患者只有腿痛而無腰痛。
腰痛症狀(圖片來自網絡)
(2)下肢放射痛(腿痛)。從腰部或臀部開始放射到小腿或足跟,俗稱坐骨神經痛。任何使腹壓增加的因素如咳嗽、用力排便、大笑、噴嚏、抬舉重物等,都容易誘發腰腿痛,或使已發生的腰腿痛加重。
(3)腰部活動受限。患者喜歡前屈位置,後伸受限。這樣的姿勢減輕了神經壓迫的症狀。
前屈姿勢(圖片來自網絡)
(4)間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離路程後出現下肢疼痛,無力,彎腰或蹲下休息後症狀可緩解,再行走症狀又復出現。
(5)感覺麻木。部分患者常出現肢體的麻木感,也是因為神經受壓所致。
(6)嚴重的會發生下肢肌肉萎縮、癱瘓,大小便失禁。通常醫生根據患者的腰腿痛病史、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見圖1-2:MRI可三維掃描診斷價值最大,其次是CT平掃)綜合分析後腰突症的診斷還是比較容易的。
圖1 MRI平掃圖片示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圖片來自上海中山醫院)
圖2 CT平掃圖片示明顯的腰椎間盤突出(圖片來自上海中山醫院)
腰突症的精準化階梯治療
保守治療是腰突症的基本療法,約80%的腰突症病例經保守治療可以治癒或暫時緩解。
治療措施包括:臥床休息、腰圍的應用(圖3)、適當的體療、物理治療(推拿按摩等)(圖4)、中醫藥治療(包括針灸)、骨盆牽引,也包括消炎鎮痛藥、肌松劑、消腫和神經營養類甚至中樞性鎮痛藥物的應用,還有骶管和神經根管封閉等。
腰圍的應用(圖片來自網絡)
圖4 推拿按摩治療(圖片來自網絡)
大多數腰突症患者可以通過非手術療法緩解或治癒,但約15%-20%的患者經保守治療後主要症狀可以緩解,遺留一些症狀難以改善,或者任何保守療法都無效,就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首選進行微創治療(圖5),如顯微鏡輔助髓核摘除或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這些手術都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也有一部分患者合併椎管狹窄或腰椎不穩,則可能需要根治性融合手術。
圖5 骨科手術顯微鏡和椎間孔鏡進行腰突症微創手術(圖片來自上海中山醫院)
對於部分患者有多節段腰椎間盤突出,則可能還需要行椎間盤造影或神經根管阻滯來找出「真兇」間盤,給病人更精確的治療。無論何種手術,都是成熟的治療措施,所以即使手術也不用害怕。
防重於治,醫學科普幫您忙
腰突症人群如此龐大,雖然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治好的,但能預防不得病豈不是更好嗎?下面就具體講解一下預防腰突症都有哪些套路吧。
(1)堅持健康檢查:應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注意檢查有無脊柱先天性或特發性畸形。如有此種情況,以後易發生腰背痛,並誘發椎間盤突出。對於從事劇烈腰部運動工作者,如運動員和雜技演員,應注意檢查有沒有發生椎弓峽部骨折等,如有這種結構上的缺陷應該加強腰背部保護,防止損傷。
(2)加強肌肉鍛鍊:強有力的背部肌肉,可防止腰背部軟組織損傷;腹肌和肋間肌鍛鍊,可增加腹內壓和胸內壓,此有助於減輕腰椎負荷。如可以進行游泳等體育鍛鍊。
(3)注意加強對腰部的正確使用和保護:
-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經常注意使腰部保持正確的姿勢(圖6),注意坐姿、避免久坐。最好能坐在有直立靠背的椅子上或者沙發上,並儘量放一個墊枕在腰部,使腰部有一定的支撐,保持其前凸的生理曲度。儘量讓身體坐直,使得腰背部肌肉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應避免半靠著沙發或者枕頭長時間地看書,這樣會使腰部後凸並加重症狀。
圖6 正確的坐姿(圖片來自網絡) - 辦公室白領應注意每半小時要起身活動5-10分鐘,舒展筋骨,避免久坐引起腰椎的僵硬和勞損。
- 如果需要搬重物應儘量保持腰部挺直,蹲下後拿起重物,並儘量保持重物緊貼身體。
- 中老年應避免長時間抱小孩,蹲坐著洗菜等家務活。
- 同時應避免空調和電扇正吹後背,減少腰部受涼。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加重腰椎負荷。
- 注意床與睡覺姿勢的選擇(圖7),應選擇較硬的席夢思等彈性臥具,睡覺時的姿勢應以雙下肢稍彎曲,側臥為好。儘量減少在非常柔軟的臥具上平躺。孕婦睡眠時應注意側臥,減少胎兒及羊水的重量對腰椎進行過度的損傷。
圖7 正確與錯誤的睡姿(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林紅 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