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街拆遷十年了,我很懷念它

2019-07-30     貞觀




2008年中旬我來到西安,租住在大差市附近,逛的最多的就數東大街沿線商圈,從鐘樓到東門的幾乎每一間店面或多或少都有記憶,我也見證了這條被稱為「西北第一金街」的繁榮與沒落。

那時候的東大街總是人潮洶湧、吆喝叫賣聲不絕於耳,吃貨對街道的記憶總是以美食為坐標的,東大街可謂是吃貨的天堂,短短兩公里多的這條街上,五十年以上的老字號多達近十家。

從鐘樓郵局往東走,你會看到西安烤鴨店,創建於1916年的老字號整日燈火通明,人流如織,門口飄來的陣陣香氣像把人往裡勾引,烤鴨店對面是大華飯店醒目的招牌,這是一家創立於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的老店,主要經營的是江浙菜肴和陝西名菜,但最有影響力的還是它旗下的大華包子和樊記臘汁肉,在開元商城東面有個售賣包子的窗口,我每次逛街的時候都會排隊買個一塊五的大肉包子,一口下去汁水橫流,肉香瞬間衝到天靈蓋,一邊吸溜肉汁一邊走,才是逛東大街的正確打開方式。

民國時期的東大街 。圖 |《西安舊事》

說到包子不得不提東大街上的五一飯店,1952年民族資本家蔡鴻斌創立了「錦江飯店」,1969年更名為「西安五一飯店」,和大華飯店相似,它除了經營本地名菜以外,生意最好的還是價格親民的小吃:黑芝麻元宵、五彩燒麥、太后餅、五一風味雞、泡泡油糕、油酥餅、五一大包等,他家的包子一定要吃兩塊五一個的蝦肉包,咬下去能吃到爽脆鮮香的蝦仁,包裹在嫩滑的肉餡里,美得舌頭都恨不得吞下去,五一飯店一樓沿街的窗口還買鐵板燒魷魚和炸裡脊,吃完魷魚的竹籤就插在門口的塑料桶里,後來吃的人太多,簽子桶的規模堪比一棵棵聖誕樹,附近街道地面也變得油膩漆黑,炸裡脊香酥又不油膩,甩現在的正新好幾條街。

開元商城再往東便是騾馬市,東亞飯店就在那裡,它創建於1916年的上海,1956年大批工廠企業、學校西遷,它也隨之落戶到了西安,這是一家兼具餐飲、住宿、照相、縫紉為一體的大飯店,在這裡住宿的客人可以吃飯、做衣服、照相,一樓售賣餛飩、陽春麵、油條、水煎包、粢飯糰等江浙小吃,它還是西安唯一一家供應咸豆漿的飯店,二樓是正餐,菜品以蘇錫菜點和粵菜為主,這家東坡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是主打菜品,三樓是南方蒸包,各式粵式茶點,從早茶到宵夜一直不斷,四樓及以上是住宿房間,八九十年代經常可以見到在陝工作的江浙人在這裡聚餐,由於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服務設施完善,東亞飯店是西安市第一家旅遊涉外酒店,入住了許多外國遊客,可謂門庭若市,後來東亞飯店住宿逐漸轉冷,但其下轄的「桃李村飯店」和「春發生葫蘆頭泡饃」也算是在西安本地的飲食領域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

華僑商店。圖 | 西安金鏡頭照相館

與東亞飯店類似,從上海來的還有東四路上的聚豐園川菜館,它於1931年創建於上海,1956年遷往西安,1970年改名「西安川菜館」,1983年增加了旅館部、商品部後更名為「聚豐園飯店」,2003年併入西安烤鴨店,更名為「西安烤鴨店聚豐園分店」,在傳統川菜的基礎上,他家也做了很多創新特色川菜:豆瓣鯉魚、毛肚火鍋、干煸鱔絲、雞絲大餡餛飩、干燒排翅、鍋巴魷魚、金鉤菜心、陳皮牛肉、薑汁芸豆、海味鍋貼、火腿干湯圓、全雞宴、全魚宴等,光聽名字都能叫人聞香下馬,見菜停車,外來飯店在東大街上屹立半個多世紀,這與其地理位置和人流量是分不開的。

騾馬市往東走,在東大街炭市街口有家「白雲章餃子館」,是1938年由河北回族安姓三兄弟創建,1995年被「老孫家」收購。

早期時候的騾馬市。圖 | 未能找到圖片來源

俗話說「羊肉餃子香,就數白雲章」,這家餃子有幾十種餡料,從肉到水果再到豆沙,種類之多叫人驚嘆,他家餃子之所以好吃,據說除了選料講究,「選用時令新鮮蔬菜以外,制餡更是要將羊肉絞碎後攪成糊狀,然後加入由小磨芝麻香油和丁香、花椒、八角、白芷、草果等八味調料熬制的調和水,再加入面醬、芝麻香油、蔥末、姜、羊油和鮮菜等,從而保證了制好的餡子不出水,能成丸,製作餃子皮也有講究,和面要加上精鹽反覆揉搓,還要根據不同季節調控水溫,即冬熱夏涼、春秋溫,皮兒擀得薄如紙,包成的餃子才能皮薄、餡足、邊小,吃起來光滑鮮嫩,滿嘴流油,醇香撲鼻」。

鼎盛時期的白雲章餃子館店裡食客絡繹不絕,店外排起長隊,很多人等待多時就為了吃一口他家的羊肉餡兒餃子,老西安人一提起白雲章都是讚不絕口。

炭市街對面菊花園,就是鼎鼎大名的西安飯莊所在,這間創建於1929年,初名「西安飯店」的老字號,可以說是陝菜的集大成者,傳說中「東鍾西鼓,青龍白虎,香菜熱湯,西安飯莊」說的就是這兒,1936年西安事變期間,周恩來總理在西安飯莊設下和平宴席,用特色菜點招待張學良、楊虎城及抗日民主人士,最終達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從而扭轉了時局,奠定了抗戰勝利的基礎。

八十年代繁華的碳市街,現在已衰落。圖 | 永興坊美食街

飯店一樓是東西兩邊小吃,二樓是中餐廳,三樓是西餐廳,四樓是外賓接待餐廳,五、六樓是客房。一樓小吃總是最受歡迎,人們喜歡在這裡吃米麵皮、鍋貼、火晶柿子餅、金線油塔、棗肉沫糊、千層油酥餅,二樓中餐廳的葫蘆雞、溫拌腰絲、乳釀魚等則是榮獲過商業部優質產品金鼎獎的招牌菜,許多外地遊客剛到西安就直奔這裡,和現在網上大多數都給的是差評不同,當時的西安飯莊可以稱得上是本地旅遊市場上一張拿得出手的名片。

菊花園附近大差市再到東門,基本都是沿街小商鋪,路北有解放路市四院和尚勤路省二院,路南有最初的阿房宮大酒店和建國路附近零散分布的小吃店,相較於鐘樓至大差市段的繁華,大差市至東門這一段的東大街相對冷清。

但即便如此,端履門十字口那家叫做「角色攝影」的影樓,我和現在的愛人還那裡拍攝了我們的第一套寫真;東門裡路北的那家常年打折的「艾格」服裝店,也滿足了當時剛走入社會收入不多的我的購買需求;建國路上的「聚寶盆」和「安平魚莊」,是我們和朋友聚會的定點場所;東大街百盛是夏天晚上蹭空調的必選,門口賣罐罐老酸奶的小哥長得很帥;東一路上的鐵頭涼皮在冬天會有熱乎乎的炒米皮,旁邊的鴨血粉絲湯小碗也超級大吃不完,對面的秦老三羊血餄絡里的辣子油是吃過裡頭最香的......

那時候感覺住在東大街上什麼都有,天天尋摸著逛和吃,交通也很方便,住在這裡簡直是天堂,根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的東大街上共有商戶近400家,日均客流量50萬人,節假日可達80萬人,日均營業額達300餘萬元,年上繳利稅近1.6億元。

東大街百盛。圖 | 未能找到圖片來源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沒多久,2008年底西安市開始決定對東大街進行提升改造,從鐘樓附近開始到東門,對老舊建築實施拆遷,力求建立一個更規整、更現代化的東大街,東大街上的西安老字號們大都位於老舊房屋內,於是基本都被劃入拆遷範圍。

陸續的,西安烤鴨店東大街店關門了,新的門店都開在了老城以外;五一飯店一樓小吃城不見了,再也不見成群的年輕人踩著油膩的地面吃著熱辣的烤魷魚和炸裡脊,如今的五一大包開成了加盟連鎖店,卻再也找不到當年蝦肉包的味道;大華飯店如今只剩了旅館部和一個小小的售賣包子的窗口,門庭若市的場景早已不見;東亞飯店如今已很少被年輕人知曉,名頭甚至還不如其下轄的「春發生」叫的響亮;白雲章餃子館已關門多年,新的店面據說今年剛剛在北大街重新開張,不知羊肉餃子的味道變了沒有;菊花園的西安飯莊也已經搬到了鐘樓飯店,想必是因為現在的東大街店門可羅雀,所以搬到人流量大的地方去「蹭流量」吧;聚豐園川菜館在2007年12月底就已拆遷停業;西安飯莊旗下和平餐廳也在2010年因東大街改造工程拆遷停業;炭市街上的海鮮市場搬遷到了西二環;柳巷北口的新中華甜食店早已被西安飯莊收購,只有在正月十五才能見到它售賣各色元宵的攤點;曾經人丁興旺的東大街百盛也已經停業兩年多了,更不用說東一路上拆遷關張的數不清的小吃店和建國路上換了一批又一批的門面。

現在的東大街街道樓高無市、路寬無人,再也不愁開車擁堵,再也不用擔心火災和踩踏事故,老字號商鋪們早已不見蹤影,華僑商場被拆後新建的群光廣場周末的人都寥寥無幾,大差市十字萬達廣場商鋪的租金從每平米十一萬降到三萬仍舊空空蕩蕩,東門裡路南新修的商鋪從2009年建成至今十年過去還是大樓空空,冬日裡的冷風嗖嗖的從空無一人的樓間刮過,倍感蕭條落寞,哪裡看得出曾經「金街」的影子,現在的東大街可以逛的地方,也就只剩鐘樓和騾馬市附近了。

航拍東大街夜景。圖 | 大秦映像 攝影 | 老鹽同學

當然,東大街的衰落,拆遷重建並不是唯一的因素,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電商的異軍突起和繁盛,傳統的實體經濟必然會受到衝擊,西安的消費群體再也不是一個以純和千家粗糧王就能搞定的了,再加之西安其他例如小寨、高新等多個其他更高端商圈的悄然興起,東大街的熱度也必然會逐漸消退,就算沒有2008年的政策原因,它也會面臨著危機與轉型,只不過這場持續了將近十年仍然收效甚微的拆與建,給東大街的繁榮按下了急停鍵,大大的加速了其衰退的步伐,使之早早的不戰而退,未免太過叫人遺憾,缺乏科學、統一規劃的拆遷與重建,就像一個早已患有內疾的病人想去醫院看病,卻被拉到了一個不專業的整形科,一覺醒來,眉毛眼睛鼻子都換了新的雖好看卻不自然的花樣,醫院還不給看病,於是它只得繼續表面光鮮、毫無生氣的病著。

近幾年,東大街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弱,印象中上幾個有關東大街的重要新聞還是在2011年9月,華僑商場拆遷時突然坍塌造成無辜路人死傷的消息,和2012年6月發生在369烤鴨店門口的患有精神病的拾荒者持刀砍殺與之發生口角的女子的消息,之後近幾年,再也沒有聽到過有關它的消息,這個曾經被視為形象工程,一度宣稱「要將其建成一條極具特色的新型商務休閒街,成為現代城市中最具活力、最具魅力、最具人氣的經濟細胞聚合體,堪比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並將成為西安商業的航母龍頭」的東大街改造工程,現如今的存在,似乎總感覺有那麼一絲尷尬和怪異。

東大街拆遷已經十年了,對比如今的高樓大廈、稀疏的人流和完全與其他城市沒有區別的商鋪,我很懷念曾經的它,懷念吃完包子和麻團逛鐘樓書店,然後去華僑商城買零食,在西北影城看特價電影出來,聽著店家們的吆喝,沿著端履門往東的小商鋪一家一家的逛過去,和朋友就吃烤鴨還是吃餃子爭論不休,最後鑽進小巷子裡去拔草蒼蠅館子。

如今,沒有了獨居特色的老字號、沒有了外文書店的音像製品、沒有了大華飯店的麻團、沒有了西安烤鴨店的烤鴨、沒有了人來人往氣味醇厚的炭市街海鮮市場,甚至連街邊遮天蔽日的大樹都沒了,昔日繁榮而又接地氣的東大街也只能存在於我的回憶中了。

相關閱讀:

回不去的東大街

東大街又一地標被拆除了,這次是西安飯莊

關於騾馬市的記憶

還記得炭市街嗎?它跟白居易的《賣炭翁》其實沒啥關係

西大街才是西安的美食一條街

西大街百盛」退場「,但西安的商場之爭才剛開始

沒人記得七十年代的北大街什麼樣了

西安近二三十年城市改造,失敗了嗎?


作者:文西

媒體工作者 

版式設計:霹靂

請關注貞觀新浪微博:@貞觀club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Yu5fRmwB8g2yegNDBY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