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溝屯自然村統計、探究與隨感
作者:白雁鈞
假設你有位同學遠嫁張家口市區某地,擬自駕回鄉探親並見你。同學的娘家在西溝清水泉村,而你家在臨近張百灣的下朱店村,同學途經老家停留片刻卸貨後即去你家吃午飯再回家。作為老司機的你,請回答兩個問題。一是同學的自駕路線,行程公里數和時長各為何?二是此行途經西溝和金溝屯哪些村莊?
問題一的答案簡單:自張家口市區轉首都環線高速轉352省道轉505縣道轉257省道,行程約352公里,中途不停留需5個小時,不是老司機的我,手機上電子地圖查閱便知。5個小時的路程,你這同學得起個大早。
問題二的答案與本文主題有關。自505縣道入境,路過及車內可見的臨近村莊大致有37個,依序如下:
505縣道我鄉境內沿河而建,與灤河流向基本一致,所以該問題也可換為鎮域內灤河兩岸有哪些村莊?答案同上。
這些灤河瀕河村莊約占鎮域自然村總數的25%。這25%的自然村中,在金溝屯境內的多在450米水平線以下,屬於西溝的則在600米水平線之下,這些村莊因臨河而得水田便利,河灘平緩處皆有水稻種植。
而境內75%村莊則生長在遠離灤河的山溝里,依山而建。這75%的村落雖然遠離灤河,但其實建莊時不會為水源發愁,那時的自然環境優渥於今日,有豐沛的溪水流淌,且還無大河洶湧水患之憂。更重要的是深山處資源豐富,宜耕宜獵,比擁擠在河谷的日子好過活。
我鄉山多。在境內起伏著以老仟頂為最高峰的20多座山峰,自北而南從海拔1400米降到600米。諸山並無規則走向,基本上以最高峰為原點向四周輻射,彼此擁擠著阻擋灤河奔涌。而灤河不改「出於崖涘,觀於大海」的初心,輾轉曲折,最終衝出燕山山地,掠過華北平原北端,以獨流入海的姿態匯入大海。
燕山山脈與灤河水系一起塑造了我鄉地貌。在山河交錯間,梁為分水嶺,溝為聚水盆,形成各自風韻的山溪和季節河。在這山水之間,
遠古的我鄉,
曾閃爍紅山文化的華夏文明曙光。
漢唐則是建烽燧布駐軍邊陲之地。
兩晉之後是奚族的繁衍生息之地。
宋遼時期是古代驛道的必經之地。
金元時期是漢胡混居的農耕之地。
遺憾的是以上各個朝代的人文痕跡,皆與今天遍布各溝叉的各自然村無直接關係。本區域的歷史傳承在明代被人為割斷,明長城築起時,高牆外的我鄉也變成了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衝突的緩衝區,人跡罕見,歲月荒蕪。
明季我鄉為朝廷御北的甌脫之地。
這片土地上曾經的村莊與文化皆被200年的北風吹得一乾二淨。至少目前清代之前的古村尚無發現,某戶某姓或源自古族奚人的猜想也無從求證。
金溝屯區域的開發有賴於清朝的建立。大概而論,各自然村的生長,發軔於康熙時期,發展於乾隆時期,成型於清末民初。但具體到某村何由何時創建,恐怕說得清楚的人寥寥無幾了。金溝屯區域深藏在燕山深處灤河岸邊,歷史上「名號不掌於職方,形勝無聞於地誌」,灤平縣誌中關於金溝屯和西溝的具體記載自清朝才開始。
遺憾的是歷史原因,我縣存世檔案大部分在遼寧省檔案館,小部分在承德檔案館。且這部分檔案只上溯到咸豐十年(1860年)。咸豐九年(1859年)五月十四日,灤河洪水水漫縣衙,檔案漂失水浸,咸豐九年之前我縣的自有檔案被歷史抹去了。而據確切的記載,金溝屯雲台山福壽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寺成立碑,21年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喀喇河屯廳才改稱灤平縣。康雍乾時期是我鄉自然村創立的關鍵時期,想要細緻考察我鄉的歷史痕跡,無跡可尋。
那麼大而化之回到現實吧,下圖中這4個地名應該記住:石砬子、下朱店、下店子和下營子。這4個村莊是我鄉與外界聯繫的節點,可視作方位上的四極,4村之內分布著我鄉近200個自然村落,而這些自然村承載著金溝屯人的家族史。
以下是這些可愛可敬的村落的名字,或你的童年回憶就著落在某個名字上。
金溝屯鎮自然村。
金溝屯村:西村:東村、後梁、小葦溝、碾子溝、金馬溝、小窯溝、小梁子、半截溝、芹菜溝
下瓦房村:下瓦房、上瓦房、金石門、河南、河北、小西溝、二道溝門、正窩鋪
下營子村:下營子、上營子、碾子溝、三人溝、上營上溝、葦塘溝、七道溝、楊樹溝、松樹溝、四間房、窯溝
柳家台村:柳家台、上朱店、下朱店、山後、曹窩鋪、槽碾溝、孫家窩鋪
大楊樹溝門村:大楊樹溝門、小楊樹溝門、碾子、葦塘溝門、杏核溝、躲兵溝門、貞節溝、二道窩鋪、大楊樹溝腦、撒拉溝
灤河沿村:西營、東營、大葦溝、小東溝、稱溝門
丁營村:丁營、蠻子溝、剪草溝、二道溝、三道溝、七林溝、蘇家墳、二道窩鋪、三道溝門、茴子溝、
下甸子村:下甸子、上甸子、楊樹溝、松樹溝、南溝、老棚溝、小同溝、大同溝、杖子溝
雲盤山村:雲盤山、三間房、河南、東溝門
荒地村:荒地
三道灣村:三道灣、門坎溝、楊樹溝腦、小東溝、尖岑溝、二道窩鋪
梁後村、梁後、河南、小黑溝
大黑溝村:中窩鋪、二鋪、大黑溝、毛家、孟家、二道溝腦、二道溝門、下窩鋪、偏橋溝、大黑溝門
西溝鄉自然村。
西溝村:西溝、西梨樹溝、熊洞溝、榛秸溝、尖山溝
山咀村:頭道河、超梁後、正溝、麥子溝、石砬子、上東溝門、王家窩鋪、楊家窩鋪、北大坡、齊家溝鋪、陳家窩鋪
小梁前:小梁前、小燒鍋、馬圈子溝門、二道窩鋪、上溝、夾皮溝
槐樹村:槐樹村、焦營子、梨樹溝門、梨樹溝腦、梨樹溝、東梨樹溝
半砬子:上半砬子、下半砬子、半砬子
老仟溝:老仟溝河西、老仟溝河東、二道溝門、二道溝、五道溝、仟松溝門、老仟溝腦、老虎溝、榆樹溝
大河西:大河西、歪脖溝、陡溝門、夾壁溝、二道窩鋪、西溝、溝里、李匠溝
清水泉:清水泉、沙梁子、窯溝門、中溝、二道溝
三道溝:三道溝、小中溝、東北大溝、小樺林、二道河
要特別說明的是,以上統計收錄了約152個自然村,個人估計金溝屯鎮及西溝鄉最終的總數不會超過200個。這是一個未完成的統計,或存在張冠李戴及名稱叫法不一的問題,需要進一步修正和補充。該統計意在體現鎮域自然村落的歷史信息,與現行的灤平縣全縣199個行政村和14個社區的布局及金溝屯的24個小組行政管理不相干。
這些自然村多出現在清朝初期,建村的先民開拓者也都是口內移民。自然村的名字是他們命名的,我們來一起嘗試探究一下這些村名所隱含的豐富有趣信息吧。
猛獸肆虐
因為明季200年的荒蕪,本區域植被茂盛,自然生態環境歷史最佳。這為野生動物繁衍生息創造了有利條件。拓荒建村的先民們對虎豹出沒印象很深,虎、豹、狼那時在先民眼裡不是今天的保護動物而是危害生命的猛獸。先民用獵槍和聰明智慧發明的捕獸器具,與視人為領地入侵者的野獸們搏鬥了幾百年才獲得安逸的生存環境。這一過程體現在老虎溝、熊洞溝等諸多自然村名字上。查灤平全縣村名,帶有虎字的村名更是舉不勝數。熊虎眾多,還有清首席獵虎達人康熙在我縣獵虎的諸多記載為證,或皇帝也以為民除害為己任。
植被繁盛
體現我鄉植被繁盛的村名有:楊樹溝、松樹溝、榆樹溝、梨樹溝、杏核溝、小樺林、仟松溝等。這類村名還很多,借景取名、寫實質樸,無不突出自己的特色。
水量豐沛
鎮域內與蘆葦有關的地名也很多,我個人最熟悉的東溝葦塘,原來全稱叫葦塘溝門,而下營子也有葦塘溝,金溝屯有小葦溝、灤河沿有大葦溝。蘆葦是水生植物,可見過去都曾是水量豐沛之地。
野蔬悠久
芹菜溝、韭菜溝以特產命名。清初不會有韭菜和芹菜種植大棚,所以這是指野韭菜和野芹菜。而在文獻上,灤平縣域野韭與野芹可見於山戎時期文獻,歷史可謂悠久。
方位詞的秘密
東西南北方位詞在我鄉村名上體現很多,這類分析起來的趣味在於命名時的定位點,金溝屯的東溝、西溝在金溝屯的東南和西北,以金溝屯為定位,也表示兩溝的開拓稍晚於金溝屯。以灤河沿定位的小東溝,以下瓦房定位的小西溝,也是如此。
南北方位詞多與河相關,可能是灤河,也可能是無名小河,在取名時,一定是有河的。河南河北在我鄉常見,且成對出現的兩村都能隔河相望。
上下方位詞的有:下營子、上營子,下店子、上店子,下半砬子、上半砬子,下瓦房、上瓦房,上朱店、下朱店等,也是成對出現。稱下的一般發展得也比其姊妹村好。
方位詞於大村莊,很容易給大村莊劃出區域,如金溝屯東村、西村,灤河沿東營、西營,老仟溝河東、河西。
序詞和量詞
三道灣的三是量詞,特指自上、下游而行灤河轉彎共三處後的所在,看地圖數河灣,似是自西溝下行而得名更符合地理實際。同樣,三地溝門、三人溝也體現的是數量。
而頭道河、二道溝、三道溝的數字則是序詞,有從哪兒排序的考量,通常自下而上,這也體現前人自灤河河谷向山里拓展推進的順序。
家鄉有個別人認為村名叫溝很土,我自己有來鄰縣的八溝、六溝的同學,人家沒有這個意識,皆以鄉土為自豪。平原地區的村落想叫某某溝而無依據,哪有我們理直氣壯?
溝門和溝腦
溝門和溝腦是溝內諸多村落中兩個特別叫法。入溝處為溝門,位於溝叉的柄端,海拔較低,通常住戶比較集中。而幾近溝尾處稱為溝腦。溝腦村小,交通也不便,但通常山貨豐富,更利於採集狩獵,獨有自己距離資源近的優勢。
大與小
村名帶有大小的村一般成對出現,否則無參照對象,大小不好定義了。如大葦溝、小葦溝,小同溝、大同溝,大楊樹溝門、小楊樹溝門,大黑溝、小黑溝。但也有單獨出現的,如目前已經無人居住的金溝屯的小梁子,附近找不到與其對應的大梁子所在。其實小梁子的小,對應的應是金溝屯東側伊茨梁的大,因為這兩道梁是古代進出金溝屯的兩個關鍵位置。而小窯溝對應的是下營子的窯溝。
窩鋪
窩鋪在我鄉很常見。西溝鄉的石砬子的東溝里窩鋪一連串,自下而上依序為王家窩鋪、楊家窩鋪、齊家溝鋪、陳家窩鋪。金溝屯有曹窩鋪、孫家窩鋪。下瓦房有正窩鋪。丁營村、大楊樹溝門村、三道灣村、小梁前村、大河西村皆有二道窩鋪。而名為二鋪、正鋪、下鋪等的村名也是窩鋪的意思。
窩鋪是人臨時居住的簡易房子,也叫窩棚,最早用來看守莊稼、伐木燒炭、中轉木材山貨或入山歇腳用的。帶姓的窩鋪明示這是誰家的地方,宣示所有權具有排他性,後來窩鋪人丁繁衍成村,該姓也成為該村大姓。而各村頻頻出現的二道窩鋪,則非一姓所私有,具有公共性,後逐漸演變成新的村落。試想當時山林里野獸出沒和雨雪暑寒,窩鋪的確體現著建村之初的艱辛不易。
梁
以梁命名的村名很多,小梁子、後梁、梁後、超梁後、小梁前、沙梁子。梁為往來要翻越的山脊,也是分水嶺,是必經之路,其前後形成村落,或兼備駐店歇腳的功能。
碾子
碾子是過去加工糧食的主要設備,人力或輔以牲畜推動石碾以去殼破碎糧食,便於存儲和煮食。碾子為巨大大理石雕磨而成,石匠往往就地取材經年而成,沉重巨物難於移動,因之建村則稱為碾子或碾子溝。碾子在一個溝內的出現,往往意味該地農業種植已經有了一定規模。
以上從自然村名字中的動物、植物、方位詞、量詞、序詞、狀詞、以及溝門、溝腦、窩鋪、梁、碾子等多個角度來探究了這些可愛可敬的村名。個人淺見分析歸納,多為未經調查的發揮,個中所涉同鄉請多多包容指正。本文素材來自平生自知、松兒和相信美好三位同鄉,謹此表示感謝。
無村則無戶,無戶則無家,這些「自然而成」的自然村,散布在我鄉山水之間,自古至今,呵護養育著我們2.6萬金溝屯人,見證著婚喪嫁娶、人事代謝,見證著草黃水綠,歲月滄桑。
今天,隨著城鎮化進程推進以及村裡年輕人在山外打拚,這些「雞鳴天漢曉,日暮炊煙起」的自然村中的大部分將完成自己的使命,琮人們的記憶中逐漸淡去,最終湮沒在歷史長河中。而村裡人,我們的祖父輩,也在走遠,能對村莊名字動感情的,只有出生在村莊裡的你我這一代。
只有你。
你的故鄉,
在你內心深處,
也在金溝屯山水相依處,
即便平整復耕,了無痕跡,她也在那裡。
白雁鈞
2019年8月2日一稿
8月6日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