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津口漁村,隱藏在黑龍江畔的悠遊天堂,赫哲人的民族文化夢真美

2020-01-10   韓加君文影

每天早上,家住在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漁村的赫哲姑娘小付,都會來到黑龍江畔的風景區釣魚台邊練嗓子。喜歡唱歌的小付姑娘,人長得漂亮,歌聲甜美,她把怡人的歌聲送給黑龍江和江上捕魚的赫哲人以及遊動在江里的各種魚兒,成為江畔美麗的風景線。

我們受邀來街津口漁村採風的幾位攝影家,順著這好聽的歌聲登上了黑龍江邊高高的釣魚台。釣魚台上,矗立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界碑,界碑上的國徽在晨曦中散發著耀眼的光芒。承載著我們的釣魚台,是突兀在黑龍江里的一塊巨石,每天都接受著江水的親吻。放眼自西向東濤濤而來的黑龍江,一江浩蕩。極目江北,是俄羅斯比羅比詹大地,依稀的村莊,被富饒的大地托舉。

赫哲族是我國「六小民族」之一,全民族目前有僅有人口5000多人。赫哲族是我國東北地區最古老的民族,是古時候肅慎族的分支。中國的各個朝代中,都能找到關於這個民族的記載。先秦他們被稱為肅慎、漢魏時期改成挹婁、隋唐又變成了黑水靺鞨。到了明朝,為了和當時的女真族,也是後來的滿族區分出來,他們被稱為東海女真。赫哲這個名稱,是到了清朝時期才有的。赫哲族的歷史悠久,從中可以窺見一斑。

街津口赫哲族漁村,如今是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漁鄉的一個赫哲族人集居的地方,這裡三面環山,村北經流的黑龍江詩情畫意,波瀾不驚,向著下游的韃靼海峽匆匆而去,留給赫哲人的是豐沛的水利和漁業資源。因此,街津口赫哲族漁村成了黑龍江流域富饒的地方,人們在江上撒網捕魚,創造出了歌曲《烏蘇里船歌》中所唱的那種豪放美麗: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倉。近幾年,赫哲人走下捕魚船,在希望的田野里精耕細作,把家鄉的原野經營的錦繡壯麗。赫哲族人投身發展旅遊事業,用「伊瑪堪」、「薩滿舞」和「剎生魚」款待各地的遊客,讓自己的居住的家園因為獨特的赫哲族文化享譽世界。

我們和小付姑娘相識在黑龍江江邊。經過她的允許,大家用手機拍攝了她唱歌的視頻,在黑龍江和街津山的映襯下,小付姑娘的歌聲動人心神。小付告訴我們,街津口赫哲族漁村不僅是赫哲族的主要居住地,還是北疆漁獵文化的發源地,漁文化傳承至今,保留完整。

在小付的引領下,我們興致勃勃地走進街津口赫哲族漁村,與魚有關的元素撲面而來——在赫哲人家的院子裡,都建有被赫哲人叫做「魚樓子」的木房子,赫哲人稱之為「塌古通」,魚樓子用松木搭建,冬暖夏涼,外面曬的是馬哈魚魚坯子,裡面的缸里腌的是馬哈魚魚籽還有芬芳的馬哈魚塊,還有炒制好的一缸缸的魚毛(魚鬆)。屋前房後的木板圍牆上,掛滿了一塊塊閃光的漁網,這些網可以用來捕魚,豐富赫哲人的餐桌子。

小付快人快語,她說赫哲人過去穿的是魚皮,吃的是魚肉,住的是魚皮圍的撮羅子(窩棚),直到現在人們仍舊愛吃「剎生魚」,並用它來招待客人。嬰兒剛出生,家裡人用鮮美的魚籽和剎生魚招待鄉親,報告家庭繁衍興旺的喜訊。孩子剛五六歲就開始學叉魚、釣魚。到了十幾歲就跟父輩下江捕魚了。姑娘出嫁。挑女婿的條件也離不開魚。非得是捕魚能手、削制魚杆的莫日根(英雄)不可。姑娘到婆家,坐的是魚船彩車,穿的是魚皮衣褲,原汁原味,讓人感慨於赫哲族豐富多彩的民族生活。

沿途,經過家家戶戶的門前時,我們看到院落牆體上描繪著捕魚圖畫,村裡飄揚的煙火氣中蘊含的魚香,另外,接待遊客的超市門前,也掛著魚皮畫、魚皮掛件和魚骨工藝品……

小付姑娘和我們邊走邊聊,很快就到了她的家門前。這是一個紅磚白瓦的建築,牆上依然畫有魚皮畫銷售的宣傳畫,原來,漁村成了旅遊景點之後,來這裡旅遊的各地遊客絡繹不絕,於是小付的爸爸開了家魚皮畫店,銷售與赫哲族文化有關的民俗工藝品。

見到小付的父親老付,他正在家裡做魚皮畫。只見他用剪子將一塊魚皮剪成若干個小片,然後用膠水粘在版面上,不到一袋煙的功夫,一幅栩栩如生的魚皮畫就做成了,正巧一位遊客來他家的魚皮畫店遊玩,接著就以300元的價格成交。目前,赫哲族人通過張揚魚文化,用魚皮做魚皮衣和魚皮畫,成了收入新的增長點,應驗了那句「民族文化就是寶藏」的說法。

向老付請教關於「街津口」名稱的來歷,老付便笑著打開了「話匣子」。老付小時候從爺爺給他講述的故事中知道,在很早以前,黑龍江的江邊住著一位叫街津口的老人。老人為人善義,勇敢多謀。有一年夏天。黑龍江里的「霸王」——黑龍,將江中所有的魚都據為己有,漁民在江上捕撈時一條魚也捕不到,很多漁民因為吃不到魚奄奄一息。

看到悲劇即將發生,街津口老人便駕著漁船到江上與黑龍決戰。黑龍見狀,根本沒有把老人放到眼裡,只見黑龍用嘴吸起江水向街津口老人噴去,老人掉轉船頭避過。幾個回合過去,街津口老人威武不屈,他瞅准一個空擋,舉起魚叉向黑龍的尾巴刺去,只聽到「咔嚓」一聲,黑龍的尾巴就斷掉了,疼的黑龍向街津口老人求饒。

街津口老人告訴黑龍,以後要護佑江上捕魚的漁民,不能將各種魚兒霸占起來。黑龍邊告饒邊答應了街津口老人的要求,立馬放了魚群,黑龍江上捕魚的漁民們又可以捕到魚兒養家餬口了。

擔心黑龍反悔,從那之後,街津口老人天天在江邊巡視,春夏秋冬從不懈怠,久而久之就化成了一座偉岸的山。為了紀念英勇善戰的街津口老人,人們把老人化成的山稱之為街津山,把老人住過的漁村稱為街津口村。

這是一個為了守護美好而發生的故事,是一個英雄捨身斗黑龍的故事,講起這個故事,赫哲族人都為先輩們的奉獻和驍勇善戰而自豪無比,久而久之也成就了赫哲族人「向上、向善、向義」精神的養成基礎。在赫哲族漁獵文化中,這種精神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日漸清晰和彌足珍貴。

小付的爸爸老付,這些年致力於赫哲族民族文化的搶救,通過魚皮畫的方式,描繪了赫哲族關於街津口老人斗黑龍等英雄故事,他還把赫哲族的婚禮,赫哲族冬捕都融入了魚皮畫製作,光大了赫哲族文化。

小付陪著我們拜訪了街津口赫哲族漁村的赫哲族老阿媽尤文鳳,老人家製作的魚皮衣漂洋過海去了多個國家的博物館。尤文鳳出生在街津口赫哲族漁村,15歲起隨母親尤翠玉學習魚皮製品工藝,到今年已有60多年的時間。尤文鳳製作的魚皮衣,完全承鵝襲赫哲族古老技藝,魚皮服飾圖案的色彩和肌理依順物性,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材美」觀念以及漁獵文化的特色。2006年,她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魚皮衣製作技藝傳承人」稱號。

魚皮衣,是赫哲族流傳上千年的製作技藝。首先他們會選用草根魚、胖頭魚、大馬哈魚、等魚種做原材料。衣服不同的位置會用不同的魚皮製作,例如,褲腿、口袋就用懷頭魚等體型大的魚類,大馬哈魚、鯉魚用於來做手套。通過上千年的摸索,他們已經知道各類魚皮的特點,能夠靈活利用。

尤文鳳告訴我們,用又薄又滑的魚皮製作成魚皮衣,展示了赫哲族人的智慧。我們把可以做魚皮衣魚的魚皮完整地剝下來,通過獨有的工藝進行熟制,熟制後的魚皮不僅可以製成衣服,還能製成魚皮畫和錢包、掛件等工藝品,非常受遊客的歡迎。

如今,魚皮服飾、魚皮畫、赫哲族民族風情剪紙,幾乎每個到街津口赫哲族漁村觀光旅遊的客人,都要買幾樣赫哲族魚皮藝術品回鄉饋贈親友。近年來,街津口赫哲族漁村依託悠久的赫哲族歷史文化和獨具特色的自然資源優勢,恢復和開發了6大類100餘種赫哲族魚皮等藝術品,產品遠銷到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韓國。秀氣、靈氣、洋氣、漂亮的「三江明珠」、「東極天府」,又多了一張富有地域特色的赫哲族亮麗名片。

街津口赫哲族漁村所在的同江市,高度重視並積極推動赫哲族漁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與傳承,制定了保護和弘揚赫哲族漁文化的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街津口漁村成立了「伊瑪堪藝術團」,培育了多名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建立了赫哲族民俗文化村和魚展館,每年舉辦烏日貢節、祭江節、赫哲圖騰文化節等各類節慶活動,不僅保護了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效提升了赫哲族漁文化的知名度。街津口漁村多次獲得國家、省、市授予的「國家級最美漁村」、「全國文明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榮譽。2019年,街津口赫哲族漁村又榮獲了中國漁業協會頒授的「中國漁文化第一村」的稱號。

街津口赫哲族漁村的父老鄉親待人聰明智慧,他們傳承的赫哲文化更是令人讚佩。在小付的陪同下,我們參加了漁村舉辦的「呼日堪」文化節,這個節慶活動,通過還原赫哲族古老圖騰祭拜儀式,保護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傳承赫哲族傳統文化。

在「呼日堪」文化節上,赫哲族姑娘通過好看的民族歌舞、服裝走秀、說唱伊瑪堪等不同才藝的比拼,經過層層選拔評選出赫哲能手,成為民族的「金花」。

在節慶上我們看到,赫哲族以祭拜神樹表達對萬物生靈的崇拜,對大自然的敬畏,本屆「呼日堪」文化節內容豐富,祭祀祈福分為溯源、祭拜兩個部分,祈福場面盛大恢弘,意境神秘幽遠。在隨後的赫哲族文藝演出中,舞蹈《赫哲神韻》韻味十足,歌曲《江上赫尼娜》曲調悠揚,魚皮服飾展《從遠古走來》唯美傳神。參加節慶的所有人,都被博大精深的赫哲族文化陶醉。

如今,街津口赫哲族漁村的民族文化熱帶動著街津口旅遊業的發展。這不僅讓赫哲族群眾增加了收入,也讓他們在文化傳承上有了動力。

傍晚,小付的爸爸媽媽給我們採風團做了好吃的赫哲魚宴「十大碗」,滿滿的一桌子好吃的魚宴讓人口水直流。

小付告訴我們,今天犒勞我們的是赫哲族十大碗當中的「赫哲十大傳統美食」,有剎生魚、生魚片、塔拉哈、魚刨花、凍魚片、魚籽、江水燉江魚、魚丸湯、稠李子餅和拉拉飯。

說到剎生魚,它是赫哲人節慶、婚嫁、待客時必不可少的一道名菜,被黑龍江沿岸的人們譽之"天下第一菜"。過去,赫哲婦女在山中採集野果時發現江蔥、山辣椒可以拌著生魚吃,添加這些山菜後,生魚味道特別鮮美爽口,這就是剎生魚的初級階段。在剎生魚中添加一些野果汁,同樣是赫哲婦女智慧的結晶,在調料沒有傳入這裡前,缺少調味品的剎生魚食之無味,赫哲婦女在採集中發現,山上的野果酸甜可口,擠出汁液倒入拌好的剎生魚中,可使生魚酸辣爽口、清香怡人。

生魚片,是把活魚肉削下,切成薄片,用鹽、醋及辣椒油蘸著吃,味道十分鮮嫩可口,是下酒的好菜。可在漁船勞作時就地取材做著吃,也可勞累時把漁船停靠在江岸上吃。在赫哲漁村,赫哲人常用這道菜招待客人,原汁原味,鄉情濃郁。

至於好吃的塔拉哈、魚刨花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保管你味蕾大開,叫好不迭。

那一晚,我們一起唱起了《烏蘇里船歌》、跳起了薩滿舞,我們的歌聲飄上了黑龍江,有了黑龍江的波濤風影……